杨 倩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北京 100035)
湿地是地球上水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区,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环境、控制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根据不同的成因,湿地分为五个类型,即海洋湿地、河口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我国是世界湿地资源大国,现有湿地面积约为630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仅次于加拿大、美国和俄罗斯。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我国湿地被大力开发利用,逐渐产生了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受损、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尽早解决,则有可能使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研究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不同类型湿地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国内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全面和系统的借鉴。
澳大利亚政府于1997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了《国家湿地政策》和《河口管理办法》。《河口管理办法》旨在减少河流带入重点海滨的污染。其执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国家水质管理策略和国家对生态用水分配原则基础上,制定《水质改进方案》,并和其它需要投资和兴建的项目一起提供给有关各方讨论,包括澳洲政府、州和地方政府、社区和环境组织,以获得澳洲政府和相关当地政府的接受和认可。其次,对方案通过的效益最明显的项目进行投资,并使各州政府执行相应的水质策略以使水质得到长期持续的维护,此外,政府会支持关键性的研究,并且开展相应的活动。最后,《河口管理办法》每七年更新一次。《河口管理办法》为海滨环保所涉及到的流域管理、综合环境流量、水质等设定了新的基准。
澳洲政府已经投资了一系列项目以治理澳洲西南部的河口三角洲。澳洲西南部的皮尔-哈维(Peel-Harvey)河口三角洲是世界著名的生态湿地,也是大量海洋生物、珍稀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该区域的生态意义非常重要。然而,以流域为基础的农业和城市化的扩张使皮尔河入海河段和哈维海滨的水质受到严重的污染,来自农场和城市的磷污染致使河口地区湿地和海滨的藻类繁盛,造成很多鱼类和有机物死亡。为治理皮尔-哈维河口三角洲,西澳政府投资210万澳元实施皮尔-哈维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在未来7年中,逐步建立以皮尔河入海河段和哈维海滨区水中营养物质含量(尤其是磷)控制为基础的决策平台;制定减少该区河流和海滨水域中营养物质含量的最经济管理方案;为人们提供河口湿地生态功能方面的数据,如藻类繁殖数据、生态区以及人类用水对河中营养物含量的影响、鱼类死亡的最低藻类含量数据等。
香港米埔保护区位于香港的西北部,毗邻深圳,属于河口海岸沼泽湿地。米埔保护区面积为380hm2,主要由泥滩、红树林、基围和鱼塘组成。米埔保护区的红树林是中国第6大红树林,也是水禽的重要越冬场所和鸟类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
米埔保护区利用丰富的红树林和鸟类资源开展旅游。通过旅游开发,在保护区内对香港公众、特别是香港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米埔保护区每年还为数千海外学者和观鸟者提供研究和考察的机会。此外,米埔保护区每年为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湿地管理和保护人员举办12期湿地管理培训班。据估计,米埔保护区每年这部分收入达1000~2000万港元。
米埔保护区严格按照立法局和相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令、以及保护区管理部门制定的保护区管理计划和员工管理守则进行管理。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米埔保护区还专门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保护区管理人员、大学专家、观鸟会代表、政府代表和当地渔民代表组成,用来监督保护区管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协调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关系。
基围养虾也是米埔保护区利用滨海湿地进行湿地可持续利用的范例。基围是米埔主要的生态环境类型,基围养虾是指基围通过通海水流闸口来控制进水和排水,来养殖和收获鱼虾的方法。米埔基围虾的养殖方式采用传统生态养殖方式,即虾苗从后海湾纳入,然后靠潮汐带来的食物和内在的红树林食物链向基围虾提供养分。米埔保护区通过基围养虾和其他生态经营大约每年有900~1000万港元的经济收入。
米埔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不仅为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经费来源,而且还宣传了保护区,提高了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通过制定并成功执行一系列可行性强的条例计划、实施可持续的管理措施,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米埔保护区的湿地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日本日光国家公园中的尾濑沼泽是全日本海拔最高的沼泽湿地,总面积6000hm2,以其优美而多种多样的高原沼泽植物而闻名。这片沼泽湿地的一半属于政府,另一半属于一个私人电力企业。
近来游客持续增加给公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游客的践踏和为旅游者汲干的河、湖出现了滨海化,一些特有的脆弱植被几乎受到了毁灭性的威胁。因此日本环境厅会同林业厅、地方政府、土地所有者、旅店老板和博物学家,召开一系列会议,商讨解决方案。最后确定采取以下优先措施:将私人经营的旅店数量限制在16个,床位限制在2300个;控制洗浴用水并禁止用肥皂等洗浴用品;在沼泽上修建木板路,并设置标牌以防游人误入湿软沼泽;修建污水处理池,恢复植被;增加管理人员和翻译人员的数量,加强自然保护宣传工作。
另外,为更严格有效地管理这一地区,参与公园管理的3个地方政府机构建立了一个公共社团。该社团由县、市、镇、村、电力公司和其他相关的商业企业资助,协助环境厅管理这一地区,主要提供清扫公园旅游点、收集垃圾、为游客引路并监督其行为、提供翻译服务,修理维护各种设施及开展科学研究等支持和服务。
日本日光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经验指出,为确保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必须对其施以适当的管理。政府、科学家、公众及当地社区之间的合作是湿地公园或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重要条件。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地区,它包括1.2万平方公里海岸湿地,美国40%的盐沼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包括重要港口新奥尔良。由于人为更改入海河道、破坏城市外围大片海边滩涂,以及在靠近港口的海边兴建石化企业,使得“卡特里娜”飓风的到来曾经为新奥尔良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为保护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湿地资源,美国正在执行为期15年的墨西哥湾和密西西比河口湿地的动态监测研究等,这项研究具有定时、定量的特点,能周期性地采集系统数据,使得密西西比河口的部分湿地已利用河水的涨落实现了人为控制。为储备能源和防止海域和湿地污染,美国墨西哥湾的大片油井都已被封闭。美国还加强了湿地保护立法工作,规定每占用部分天然湿地,必须造出相同面积的人造湿地予以补偿。
湿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供能源,最普通的就是水电、薪柴和泥炭。但是,湿地能源的开发也有很大的负作用。譬如,泥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可持续的开采会导致资源快速消耗,泥炭开采也会毁坏泥炭湿地及其价值。
为高效利用并保护泥炭资源,在开发泥炭资源的同时,应确保将开采对湿地的影响降到最低。德国在开采泥炭的同时,大力开展泥炭与泥炭地利用研究。一大批新型泥炭产品被开发出来,新型农业、园林和花卉业的泥炭复合肥料效果比以往同类产品更好,用于环保、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的新型泥炭产品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从而减少了资源浪费。性能更好的泥炭开采与泥炭生产机械设备不断问世,提高了工作效率。泥炭地利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特别加强了采后泥炭地和人类活动过程对泥炭性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湿地保护、利用与管理中,要克服重视利用疏于管理的思想,实施优先保护、持续利用、适当恢复的方针,一方面,在那些湿地已受到人类干预而严重改变的地区,要采取措施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对保存尚较为完好的湿地,应首先考虑保护,在充分了解湿地生态特征、论证开发利用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利用。
有效的湿地保护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应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土地利用、生态治理、资源恢复、水资源管理、河流流域与海岸带管理以及相关的环境问题管理的规划之中。要将湿地开发与利用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的可承受限度,达到并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要在充分调查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湿地的保护规划,依据自然保护区的区划原则,将湿地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即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对不同功能区域采取相应的、有区别的保护措施。
在湿地保护核心区,严格保护湿地资源及湿地生物资源。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和合理利用示范试验区,使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以及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受到有效保护。此外,还需要采取建立鸟类投食点、优化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以及建设鸟类人工繁殖基地等必要的人工措施。
通过生态恢复项目的规划与设计、生态恢复技术的采用与恢复工程的实施,以及生态恢复过程的监控等实现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主要方法有:选择有代表性的退化湿地,建设退化湿地恢复、重建示范区;通过疏挖河道、修建与扩深池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恢复原有的地质环境;对于部分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改变的地点,可以从其它湿地搬运湿地土壤来恢复其土壤基质,通过本地植物的移植加快植被的形成与恢复过程。
在湿地保护实验区,改变原有的以高强度物质输出、土地开垦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式,代之以输出生态系统服务为主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同时在开发利用中针对区域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开发措施。
打造湿地生态旅游业。加强生态旅游者及其市场需求的研究,做好湿地旅游资源的调查和统计,科学制定湿地生态旅游规划,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建立科学、高效的湿地生态旅游区管理体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持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且重视当地居民的生态旅游参与。
改变粗放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的、无公害的和集约化的湿地生态农业。湿地生态农业具有产业发展综合性、地区分布多样性、资源利用高效性和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性等优势。应针对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和稻田等不同湿地的特点,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湿地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建立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继续探索湿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泥炭的开发利用,在开发过程中保护好沼泽地表草皮层,待采完泥炭后放回地表,以恢复湿地景观。制定泥炭开采规划,把湿地泥炭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起来,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出发,采用合理的开发方式,规范人类开发利用湿地泥炭资源的行为,使人类开发行为不破坏生态环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和补救措施,以使湿地面积不缩小、质量不下降、生态环境功能不丧失,生物多样性不减少,从而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政府部门应提高湿地科学研究的意识,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就全局性和整体性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矛盾突出的问题设立研究课题,吸引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攻关研究,使研究成果成为湿地保护与利用决策的依据。
研究侧重在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体系,建立湿地数据库,加强科研和生态监测,建立各种自然资源的基础档案,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演变趋势研究,开展定位观察研究,了解和掌握主要生物种群的特征、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条件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开展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研究。
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我国的湿地资源,必须加强湿地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公众和决策者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湿地保护的有效性和湿地合理利用的水平。必须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有利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对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进行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以便在湿地保护与利用决策中能够科学决策、举措得当;依托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诸多有利条件,建立游客教育中心,强化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宣传职能;建立湿地管理人才和公众教育培训基地,提高湿地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及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采取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与培训措施,通过“湿地日”、“爱鸟周”等形式,并借助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的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并促使其转化为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