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城市建设浅议

2012-04-11 02:23:28李志超
河南林业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绿化道路森林

黄 艳,李志超



森林城市建设浅议

黄 艳1,李志超2

(1.洛阳市周山森林公园管理处,河南 471000;2.洛阳市林业调查规划管理站)

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生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从森林城市的建设意义、发展趋势、保障体系入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些方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让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森林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绿化与城市森林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无疑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最重要手段。未来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低负荷、循环型、共生型的城市,森林城市建设是实现该目标的唯一出路。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如大连、贵阳、沈阳等地,把发展城市绿地空间,尤其把森林城市建设放到重要位置。

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生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自“城市森林”的概念在北美提出之后,便很快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和响应。“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我国的城市森林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速度快。尤其是在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中,正式将城市林业发展作为国家战略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加快了城市森林建设的步伐。自2004年在贵阳举办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与“国家森林城市”授予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8届,从而在全国掀起了森林城市建设的热潮。

1 森林城市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1.1 全球森林城市建设概况

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植被大面积消失,自然生境破碎化或片断化,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利用强度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变化。城市用地不断扩大,人口的急剧增加,住房、交通、工业园区和其他基本建设都要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目前全国每年有约50万 hm2的土地被三项建设(国家建设、乡镇建设和农民建房)占用。城市和工业发展往往位于一个国家和地区各种条件最优越的农业用地上,在这些农田上扩展城市,意味着农业生产的实际损失,会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的紧缺程度。

城市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在人口集中的城市中,家用燃烧、工厂机器运转和机动车辆行驶所排出的大量余热进入城市,造成温室效应严重,城市热岛明显,进而导致暖冬、夏季集中暴雨以及气候变化无常现象的产生。大气污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问题,并且最易为城市居民直接感受。

城市供水问题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一个特别尖锐突出的制约问题。很多城市地下水超量开采,水质逐渐恶化,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甚至出现地面下沉。城市人口密集,我国属于城市化起步较晚的国家,据研究预测,在未来30~40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将可以达到70%左右,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2%左右,全国设市城市将增加到1 000个左右。因此,随着这种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城市森林将是未来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生态建设内容。

1.2 森林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未来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低负荷、循环型、共生型的城市。低负荷城市是指能够缓解城市热岛现象,降低夏、冬季能源消耗的城市;循环型城市是指具有高保水力、高大气净化能力,能够使城市水与大气等自然循环构造的城市;共生型城市是指能够确保生物生息空间,实现生态平衡的城市。要进行低负荷、循环型、共生型城市的建设,建设森林城市是唯一出路。

1.3 森林城市建设总体目标

在全市形成以花卉苗木基地为基础,通道绿化为骨架,大型防护林带为屏障,林网、水网交错有致,荒山披绿装,公园、广场、道路、河流、小区、庭院绿地和郊区林带相互交融,乔、灌、藤、花、草搭配合理,点、线、面协调发展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绿地体系完善,林木覆盖率达到要求,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实现城乡一体化,构建各种衔接合理、结构完善的现代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达到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森林效果,使许昌的空气更加清新,水源得到良好涵养,生物多样性得以合理保护,形成“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的美好生态环境。

2 道路绿化

2.1 道路绿化规划原则

从“文化”和“生态”两方面着手,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富有文化内涵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

2.1.1 根据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试行)》中森林城市建设的十个综合指标进行推进区生态系统规划。

2.1.2 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形成平原地区城乡一体的绿化风格。

2.1.3采取措施,制定目标,分期达标,使推进区尽快实现普遍绿化。

2.1.4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特色。考虑到原有城镇区的现状条件,在公共绿地布局上布点要均匀。要以小为主,从小处起步,开辟各具特色的小型公共绿地,发挥其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优点,让游园、街头绿地均匀分布,保证居民能就近游乐、观赏、休息、社交。

2.1.5结合河道整治,设置防护林带、滨河绿带和小游园,在整体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布局多样、内容丰富。

2.1.6保护利用文物古迹,将人文资源用绿带联络,构成良好的绿色环境。

2.1.7要体现村庄各自的文化特色,构建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保证花、香、绿一体化。

2.1.8突出对现有植被的保护,植物配置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为主,可以适当引进适应性强、景观效果好的外来树木花卉。

2.2 城市道路绿化

2.2.1道路绿化树种选择

道路绿化按照城市道路的标准进行设计。道路绿化作为城市风貌的最直观体现,要以乡土树种绿化为主,外来树种为辅,一街一景,各具特色。绿化带15 m以上主干道路,遵循小片林、多组团、多层次、多色彩的模式,每个单元段形成不同树种为主的片林,乔、灌、草合理配置,增加彩叶植物的运用量。绿化带宽度10 m以下的次干道路和支路绿化,突出乔木乡土树种,配植彩色树种和花灌木,复层绿化,增加绿量。

阔叶树与常绿树的合理搭配:道路绿化不仅要注意夏季的遮荫效果也要考虑冬季街景,常绿树与落叶树要有合理的搭配。落叶乔木与低矮常绿灌木搭配或是落叶树与常绿树间植,或分行栽植,保证夏季既有遮荫冬季也有绿色。

主干道路两侧15 m的绿化带可结合居民点,形成街头绿化小广场,设置坐凳、宣传廊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休闲运动的场所。

道路绿化的单元段在树种体型大小、高矮、色彩上不宜变化太大,要注重整体效果,小面积在短时间内变化过多,感到杂乱,确保整齐规则和谐一致。

道路交叉口绿地以种植小乔木,矮灌、花卉、草本为主,点缀大乔木,保留一定的视线,以体现艺术面貌。

为避免行人随意横穿马路,可在人行横道和车行路之间种植较密的绿篱来代替金属护栏,既保证了交通安全又满足了景观效果。

2.2.2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应统筹考虑道路功能性质,人行、车行要求,景观空间构成,市政公用及其他设施关系,并遵守以下原则:

(1)要与城市的性质、功能相适应。道路绿化的布局、配置、节奏以及色彩的变化都应与街道的空间尺度相协调。

(2)要符合道路使用者的行为规律。

(3)街道绿化应能够加强道路的特性,要能保持街道的连续性,使街道有完整的形象。利用绿化、标志、小品等增加道路的识别性。

(4)道路绿化应起到应有的防护功能,遮荫、滞尘、防噪、防止水土流失、遮挡汽车眩光等等。

(5)要有完美的景观。公共建筑前的绿化要与其协调,或者利用反差来突出其特性,使道路有完整、连续、协调的景观形象。

2.2.3道路规划指标

道路红线宽度小于40 m的道路绿地率不低于20%;道路红线宽度在40~50 m之间的道路绿地率不低于25%;道路红线宽度大于50 m的道路绿地率不低于30%;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低于40%。

2.3 路侧绿化带的模式

路侧绿带:

每300 m一段,依次种植乔木与花灌木模式,十几种植模式数可根据道路长度计划。乔木胸径3~5 cm,株行距2 m×2 m;花灌木胸径3 cm,冠幅1~1.5 m,株行距1 m×1 m。

除了具备树种选择的条件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或较强的遮荫作用。

主要树种有:

(1)常绿乔木:雪松、油松、黑松、侧柏、桧柏、广玉兰、棕榈、大叶女贞、柳杉、石楠、枇杷等。

(2)落叶乔木:国槐、银杏、合欢、楝树、重阳木、乌桕、刺槐、枫杨、朴树、黄连木、榆树等。

(3)常绿灌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雀舌黄杨、火棘、南天竹、海桐、金叶女贞等。

(4)落叶灌木:蜡梅、石榴、紫薇、木槿、连翘、迎春、月季、玫瑰等。

(5)藤本植物:爬山虎、紫藤、葡萄、凌霄、常春藤等。

(6)竹类:毛竹、斑竹、紫竹、刚竹等。

2.4 防护绿地的树种选择

防护绿地的植物选择主要以高大乔木树种为主,以形成大型防护林带背景景观。

道路防护林带采用纯林等行距建设模式,株行距为2 m×6 m,种植以速生杨等为主的高大乔木树种,形成防护林带景观。

3 森林城市建设保障措施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内容,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的措施体系,才能确保“创森”工作的顺利进行。

3.1 森林城市建设保障措施

3.1.1组织保障

3.1.1.1 落实各级行政首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资源增长率、森林火灾发生率、人均生态休闲游憩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等绿化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建立离任评价机制,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3.1.1.2 强化组织机构,统一绿化管理体系

世界范围的城市森林建设的兴起对传统的城乡二元绿化管理体制提出了改革创新的新需求,“园林森林化、森林景观化”已逐渐成为发达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为了保证森林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应不断强化“绿化委员会”的功能,统领全市林业、园林、农业、水利、环保、城建等相关部门,做好全市绿化工作,统一规划城市绿化和郊区林业发展,减少城区内外绿化过程中的矛盾和不协调现象,形成统一的绿化和林业投资体系、规范管理体系和综合执法体系。

3.1.1.3 建立健全绿化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

根据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种植易、管护难的特点,在建设考核中不仅要看建设速度,更要严查建设质量;不仅要看当前完成的“显绩”指标,也要看“潜绩”指标。对森林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要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建立健全绿化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把质量管理贯穿于造林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3.1.2财政资金保障

3.1.2.1 加大公共财政对林业建设的投入

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将公益林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要确保市级财政每年拿出一般预算支出的1.8%,县级财政每年拿出一般预算支出的1%用于支持林业生态建设。

3.1.2.2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创新林业产业投入机制

着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服务环境,广泛调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入林业建设;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既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取信于投资者;要坚持“谁造谁有”的基本政策,通过对新造林确权发证,使林木、林地的权属真正落到所有者身上,做到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投资者,真正使洛阳成为各类资本投资造林的一片热土。

3.1.2.3 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发展人文林业

在各级绿委的统一组织下,鼓励企业捐款、冠名赞助和个人认种、认养活动,鼓励各社会团体、企业和社区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继续扩大三八林、青年林、友谊林等多类纪念林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亲子树、生日树、结婚纪念树等认种、认养工作,培养、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

4 综述

城市林业是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城市林业发展,对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城市生态安全体系、优化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森林生态城建成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显著提高,生态城建设能够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真正服务于民造福于民的伟大工程,是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是加速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战略目标,亦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S731.2

B

1003-2630(2012)02-0043-04

2012-06-15

(责任编辑:王团荣)

猜你喜欢
绿化道路森林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 07:36:25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8
哈Q森林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哈Q森林
哈Q森林
沙湖立交绿化
锋绘(2016年1期)2016-05-13 09: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