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崭
“我们要感谢那些情报和反恐界的专业人士,正是他们孜孜不倦的工作才促成了今天的胜利。”华盛顿时间2011年5月1日深夜,美国总统奥巴马罕有地在周日发表电视讲话,确认“9?11事件”幕后首脑本?拉登被美军击毙,并将“首功”归于美国情报人员。
经过十年努力,改弦易张、加强对外合作的美国情报活动,终于收获了最丰硕成果,以及盟友们的怨气。
美国特工无处不在
情报机构被称为美国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曾经为美国赢得冷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情报机构1/5的人员被裁减。于是,19名恐怖分子轻易地渗透到美国本土,送上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该国最大的情报失误——“9?11事件”。
也正是这次惨痛教训,让美国人和美国政府意识到,防范恐怖主义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文明的斗争,国际情报合作必不可缺。
半个世纪前,美国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达成“英美( UKUSA) 协议”,利用各自在地理上的分布,相互协调,将五国的间谍活动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美国对外情报合作的核心层——在情报交流中, 美国给予其他四国特殊的高层情报分享待遇。
“9?11事件”之后,美国要做的,就是以本国利益为圆心,以利益关系为半径,将这一同心圈情报合作结构扩散开来。
最先响应的,是北约各国以及日、韩。2001年10 月底,美国向欧盟提出47 项协助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方法,其中包括增加美欧两地的情报分享。2002 年,由法国国外安全总局领导牵头、中情局出资、美英法德澳加等国参加组建的“基础联盟”在巴黎成立,这是世界唯一的秘密反恐超级联盟,由6 国情报人员组成。作为一个多国协同组织,它不仅进行单纯的情报资源共享,同时也是一个行动组织,实施跨国的反恐行动,包括跟踪、监视、捕杀。
在热点地区寻找同盟也是手段之一,比如沙特、巴基斯坦。
迄今,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情报部门正式雇员总数已经超过了15万人,算上在美国国内和世界各地为美国政府搜集情报的“线人”,美国拥有的各类情报人员达20万人。仅中情局一家就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200个情报站。
自私而霸道的“恋人”
随着美国情报网的全球铺设,“基地”以及其他美国重点监控恐怖组织,对美国的威胁趋于“完结”。
但对美国的盟友来说,这样的成果五味杂陈。毕竟,他们的付出和收获并不等值,即使英国这样的重要盟友也是如此。
伊拉克战争中,英国情报部门搜集的情报毫无保留地提供給美国,被存储在一个名为SIPRNET 的保密系统中,但英国却无权浏览该系统中的任何信息。而更令英国人受伤的是,2005年伦敦“7?7”地铁爆炸案之前,美国早已经将实施这次爆炸的主犯列为危险人物,却只是简单地告知英国,并未强调其危险性——“英国方面确实获得了一份内容详尽的资料,”美国情报专家罗恩?聚斯金德将这归咎于“美英双方在情报沟通上存在严重问题”。
同样不满的还有巴基斯坦。对美国来说,击毙本?拉登是莫大的成功;但对巴基斯坦来说,美国在巴情报人员帮助下确定本?拉登藏身地后,不通知巴政府就单独采取行动,让人情何以堪?
也正是美国在情报分享中多索取、少共享的一贯做法,才使得德国始终对反恐行动兴趣不大,而意大利更是为情报工作与美国闹翻。“盟国对美国打着‘情报共享旗号,只进不出的做法十分不满。”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报道里写道。
或许,美国需要的是更多情报,而不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