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喜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100)
贫富悬殊背景下对社会分配原则的思考
马家喜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1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施行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分配原则。对效率的价值目标追求,使得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但对公平的价值目标仅为“兼顾”也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悬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决定了贫富悬殊解决的必需性。面临这样一项复杂而艰苦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从行动的纲领入手,制定和实施“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社会分配原则。
贫富悬殊;社会分配原则;效率;公平;同等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过去的三十多年内实现着持续快速增长。在数量上从收入角度看,人均GNI由1978年的381元提高到2009年的25827元,GNI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43867亿元;[1]两者分别实现了67.8倍、94.3倍的增长。另外,从生产角度看,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法进行比较,我国GDP总量于2009年年末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更是有了质的飞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09年的36.5%、41.0%。[1]
不过,欣喜之余,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贫富差距正在急剧扩大,并有进一步加速的趋势。关于这个事实,作为国际上各国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用来衡量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已做出了直接反映:“我国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年平均低于0.2,但于2000年就达0.4089,并从这一年全面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且之后还在以每年0.1%左右的速度在递增。”[2]以此为衡量标准,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状况只能谓之为悬殊。
贫富差距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新生事物,它的产生起码可以上溯到阶级产生之初。但在今天之所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或者说是担忧,主要原因是由于其严重程度及在社会问题中所处的突出位置而决定的,因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转变”的历史时期,相较过去,人们的个人收入分配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分配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发展经验表明,经济社会转型期间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往往集中反映在收入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公上,悬殊的贫富差距所积聚的大量贫困人口,极易诱发各式社会矛盾。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国家的一般功能就是“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借此缓和经济利益不同的阶级之间的冲突。如何在不牺牲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达成巨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有效解决,已成为我国政府需要马上着手解决的当务之急。这一现实命题,目标层次之间的隶属关系而言,其实首先应该重点解决的是社会分配原则的设置,即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组合的角度看,在处理效率与公平二者关系时只有四种可能:
(1)注重效率,忽视公平;
(2)注重公平,忽视效率;
(3)既忽视效率还忽视公平;
(4)既注重也注重公平。
而这四种关系和组合按顺序依次可以理解为:效率优先于公平;公平优先于效率;效率与公平并重;效率与公平并轻。
1.第(1)种关系和组合的分析。
注重效率,忽视公平,或者至少将公平置于效率之下的次要位置,遵循的是效率优先论,即效率优先于公平。其基本观点是,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效率必须放在优先的地位。我国目前在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的处理上,施行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分配原则;这一原则完全可以理解为“效率优先于公平”的基本表述之一。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社会分配原则的选择,是因为随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计划经济模板的苏东剧变,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深入,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再也无法维系,因而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的决议中,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中共十五大(1997年)和十六大(2002年)的报告中,都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只有把效率放在优先的位置上,兼顾收入分配的协调,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才能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
历史的发展过程表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分配原则主要是对曾经的绝对平均主义宣战,更大程度地唤起人们进行社会主义生产的积极性。顺应当时时势需要的“效率优先于公平”的社会分配原则,造就了一个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当前的贫富悬殊事实也同时表明,由于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内,社会分配原则对公平目标仅为“兼顾”层面的诉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程度忽略,因而当前悬殊的社会贫富差距存在其产生的必然性。毕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政府想要实现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肯定存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距离,还要克服种种阻力,排除诸多干扰,有一段较长的艰难的路程要走,甚至最终因为阻力和干扰的原因而无法实现。所以,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社会分配原则作为曾经的历史最佳模式,现在已产生了需要作出改革的内在压力。
2.第(2)种关系和组合的分析。
注重公平,忽视效率,或者至少将效率置于公平之下的次要位置,遵循的是公平优先论,即“公平优先于效率”。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公平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价值目标。不过,当前悬殊的社会贫富差距也并不能表明我国今后的社会分配原则就应该去效率化,而简单地选择“公平优先论”、将公平目标绝对性地置于效率目标之上。因为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多年间,抛开当时整个社会工作重心的选择不言,我国对公平目标的追求可以说已达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大锅饭”即是对当时社会分配原则在分配方面存在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可最终换来的却是整个国家尤其是经济建设领域的死气沉沉或者至少是低效率。所以,眼下悬殊的贫富差距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反“效率优先”之道而坚持公平优先论;相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第(2)种关系和组合即注重公平忽视效率完全具备不可取性。
3.第(3)种关系和组合的分析。
“为了在更高的物质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与效率不可避免地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内在价值诉求”。[4]所以,对公平和效率的同时忽视,哪怕是一定程度的同时忽视而表现为第(3)种关系和组合,即“效率与公平并轻”,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我国社会分配原则的选择之一的。
4.第(4)种关系和组合的分析。
“实际上,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二者不能偏废 ”,[5]针对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性,我国应该施行第(4)种关系和组合,即“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社会分配原则。
如果说改革开放早期阶段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是公平有余而效率不足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恰恰因为公平不足而导致的公平与效率均不足。为此,构建“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社会分配原则有着历史和时代的双重意义,因为无论对效率的目标价值追求还是对公平的目标价值追求,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效率属于生产力范畴,公平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以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完全可以、也应该通过“并重”的形式达成。只有达成公平与效率并重,二者处于平等地位,而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优先于另一个,或者说是其中之一从属于另一个,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条件才能具备。也只有效率与公平并重,构建一个符合和谐社会目标的分配原则,才能降低公平与效率无谓循环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人民福祉。
其次,在社会结构中,“公平和效率作为历史范畴分别属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关系形态”,[6]公平与效率作为人类发展追求的两个价值目标,历史上两者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如果说效率优先论碰到了其本身无法解决的贫富悬殊问题,公平优先论曾经造成了整个社会生产的低效率,那么,今天悬殊的贫富差距现实决定了社会分配原则只能是选择“效率与公平并重”。
再次,公平和效率都是党和政府所要达到的政治目标,二者共同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追求效率,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得更快,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更大实惠;追求公平,才能使党和政府获得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不过,片面追求效率与公平中的任何一个而忽视另一个,只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失衡,因为,过分强调效率必然拉大收入差距,而收入差距超过一定的范围势必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过分强调公平,又会导致资源投入积极性的低下,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产出水平的低效率。只有效率与公平达成了一致地位,二者才有发挥互动的可能作用,“从根本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公平具有目的的意义,而效率只具有手段的意义,这是公平和效率的辩证统一论”。[3]基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分配原则已造成了悬殊的贫富差距,所以我们现在有必要将公平的政治地位加以提升,使其达到与效率一致的地位,毕竟,公平的价值取向能够创造和谐的社会利益平衡机制,而“和谐的利益平衡机制能够实现机会、规则与结果公平,且不以损失效率为代价”。[7]
最后,“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社会分配原则完全可以达成。具体来说,效率的价值目标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公平的价值目标则需要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再分配制度加以保证。(1)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实现对效率价值目标的诉求。市场经济机制所追求的就是效率、效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现已得到初步的发展,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通过改革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使之在充分发挥市场效率积极性的基础上,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贡献尽可能的力量;这样一来,完全可以保证效率价值目标的实现。(2)通过完善和加强再次分配完成。面对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公平正义问题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党的十七大(2007年)报告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上,对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有了新认识和新举措,即突出强调了公平的重要性。社会的公平是一个社会所以具有凝聚力的道德基础,公平正义不应只是一个口号,应提出更加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方案,所以,对公平的价值目标诉求,今天已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应该将之上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并加以明确化。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表现出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30多年来以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今天,对于身处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党和政府来说,在保持继续改革的勇气前提下,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必需直面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比较棘手,但如果我们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就会发现,效率与公平之间势必存在对立和统一的矛盾性;当然,两者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具体表现又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所以,面对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取得较大进步的情况下,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增进它们之间的统一关系,尽量消减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以达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就是我们建设富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不可或缺的要务”。[8]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对化消灭贫富差距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但过大的贫富差距也是与社会主义本身的建设目标背道而驰的,“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9]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出科学的社会分配原则并加以切实执行。只有在正确的社会分配原则的指引下,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才能回到正确的轨道。
[1]中国统计年鉴[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马家喜.基于公平理论对我国基尼指数偏大现象的深层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1(7).
[3]王小锡,朱金瑞,汪洁.中国经济伦理学20年[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刘承礼.30年来中国收入分配原则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一项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标准的历史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9).
[5]景天魁.收入差距与利益协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6]王常柱,武杰.试论现阶段公平对于效率的优先性——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反思[J].伦理学研究,2010(1).
[7]田国强.和谐社会构建与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经济研究,2007(3).[8]夏禹龙.历史地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J].探索与争鸣,2010(11).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ClassNo.:F124.7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ConsiderationoftheCurrentDistributionSystemUndertheCircumstanceofthePolarizationBetweentheRichandthePoor
Ma Jiaxi
The goal of distribution system is“give priority to efficiency with due consideration to fairness”,which is carried out in China for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our country. The value of pursuing of efficiency makes the China’s economy to maintain sustained and rapid growth; but the goal of fairness is only for “consideration”, which caused the widen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goal of socialist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s the essential of the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Efficiency and Equity” principle to solve the distributional inequality.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distribution system;efficiency;social justice;coequality
马家喜,讲师,中级经济师,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工商企业管理。
1672-6758(2012)06-0134-2
F124.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