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农户培育的反思与突破

2012-04-08 03:54卫思祺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培育农户

卫思祺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450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进一步要求“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农户是农业生产力中最能动的因素,是农业经营活动的主体.农户的数量和质量、体力和智力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各要素效能的发挥,直接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培育现代农户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国现代农户的基本内涵及培育现代农户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1.1 现代农户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小农经济主要是指生产者对劳动条件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以及此相适应的个体小生产.这种小农经济主要是指农业中的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块土地所有的统一.对于家庭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问题[1].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等家庭农户经济现代化的成功才告一段落.因此,国际农业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得出公认的结论是家庭农户经营最有效率(绝不是资本主义雇佣大农场)[2].中国学者林毅夫[3]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也证实了家庭农场在降低监督成本、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搭便车”的现象,实现了家庭内部劳动力的激励相互兼容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因此,家庭农户必将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和微观经济基础.从发达国家农村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现代农户更应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与传统相比,现代农户就是指在保留家庭经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实行经营规模适度化,农业生产理性化、目标是报酬最大化的农业生产者.现代农户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市场经营素质和创业素质,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呈现为经营的规模化、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交易的市场化.农业生产经营产出效率和农户收益明显高于传统农户.结合发达国家经验和具体国情,中国现代农户实现肯定建立在传统农户分化与转变的基础之上.因此,就必须加强对现代农户培育,使其不仅会组织生产,还善于经营;不仅要懂得相关科学技术,还要熟悉现代科学管理,真正成为现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4].

1.2 培育现代农户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1.2.1 培育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现代农户.目前,虽然现代农户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但是已经表现出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收益的特点,是中国人多地少的背景下最先进的生产力组织形式.现代农户的粮食总产量、出售农产品收入、农业纯收入、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均高于兼业农户和传统农户.其中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分别是传统农户的7.85倍和 36.91 倍[5].

首先,培育现代农户有助于提高现代农业政策实施效果.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实现最大范围、最大可能的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就是试图对具体的经济活动、社会行为发挥导向、协调、引领和控制作用.政策的受众主体由于认识水平和切实利益,对公共政策的认知必然与政策制定的目标有一定背离.农户作为与农村相关政策的受众主体,对农业政策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其贯彻执行的效果.现代农户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认知程度较高,政策被采纳执行的效果会更好.另外,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有更大的市场意识和自主决策权,可增加各项具体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在现实国情下,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经营,增强生产基础的辐射作用,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现代农户具有较高市场意识和企业家的理性.在典型的“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现代农户不仅能够接受龙头企业多赚钱、有指导和包销售的企业合作方式,而且还直面市场商机,共同参与企业的市场经营行为.

其次,培育现代农户有助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是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现代农户既然有较高的市场化意识和企业家理性,那么,经济效益必将成为现代农户主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始动力.河南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种粮大省,在传统的粮作区,现代农户仅少量种植粮食用于自身消费,相反,用于经营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及相关加工生产品所占比重急剧上升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使用者,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装备是现代农业基本特征之一,现代农户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和现代机械设备应用情况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的科学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从对河南省粮食农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来看,现代农户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和劳动资本集约度为17 692和10 414元·人-1,远远高于转型农户和传统农户.现代农户对良种和薄膜等新成果的应用分别为49和7.5 kg,高于转型农户的33和6.8 kg,也远高于传统农户的 22 和1 kg[5].

最后,现代农户生产经营行为保证了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其行为必须对农业耕地、水体和生态系统有着直接影响.一方面,现代农户农业生产经营在保证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最大可能保障率下,以获取长期净产值作为资产利用的长远目标,并且根据劳动力边际确定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规模.另一方面,现代农户的生态种养模式更有利于保证现代农业中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生态种养模式是现代农户普遍采用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被广大农户认同的情况下,又得到政策大力支持.在保证人均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的同时,又实现了各项资源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山东、河南的农户调查发现,“种养结合”等生态种养模式的人均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等多项经济指标远高于一般农户的单纯种植业或养殖业,是当地农户充分利用农业有限的自然经济资源获取更多经济收入的有效途.

1.2.2 培育现代农户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共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做出的重大的战略部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就目前而言,农户还存在着市场意识和政策意识淡薄、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低和创业意识不强等诸多不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方面.克服或消除这些弊病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对农户进行培训,变传统农户为现代农户.因此,培育现代农户,提高农户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建设新农村不仅是要改变农户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还要革新农户的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培育现代农户,转变农户传统观念,陶冶精神情操,才能逐步形成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使农户在实现乡风文明的过程中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最终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加强现代农户培育可以提高农户的文化水平,提高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逐步实现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的力量源泉,真正实现内生力量推动型新农村建设.

2 中国现代农户培育的误区与解析

根据传统农户再向现代农户转变进程中性质不同,可以把农户分为传统农户、兼业农户和现代农户等3种类型.在这个3种类型中,纯农业户和兼业农户所占的比重较大,而现代农户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康小兰等[4]研究认为纯农业户和兼业农户中一部分在一定分化机制下分化成现代农户,兼业农户中大部分分转变成非农户成为城市居民,而加速这一转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培育现代农户.

2.1 现代农户培育的基本状况

现代农户在从事农业中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经营过程中,要拥有企业家理性并且能够对市场做出及时反映,就必须有较高文化、熟练技术、先进经营理念、较强守法纪意识等.目前,中国居住在农村人口为6.7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50.32%,还有2.1亿农户.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 a,与城市相差3 a;从文盲、半文盲的情况看,有92%是在农村.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下文化程度分别占38.2%,49.3%,11.9% 和 0.6%,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到1%;从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看,全国只有 570万人,只占农村劳动力的1.16%,只有9.1%的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有5%的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6].可以看出,农户的文化程度还比较低,各项专业技能严重缺乏,普遍缺乏现代社会意识,思想陈旧,视野短窄.这与现代农户的内涵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从世界各国现代农户发展历程来看,加大农户教育培训提高知识含量和技能水平,是加快传统农户向现代农户分化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针对农户各种情况,中国对农村教育进行了改革并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如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投入力度,开展各种各样短期专项技能培训班和农业部推出的“五大技能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全国文盲率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2.2 现代农户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对现代农户培训认识不到位,培训供求错位 在对现代农户培训中,政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现代农户培训的供不应求,同时,农户认识不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又造成了供需错位[7].一些政府官员在主观上对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认识模糊,对现代农户培育的重要不够,对现代农户培育工作缺乏整体性规划,往往以零星培训代替了现代农户培育.并且现有的培训是一种政府“自上而下”的供给,其隐性假定都所有农户都渴望接受培训.在现实,由于传统农户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认识不到参与培训长远意义,使大部农户认为培训与自身没有太大关系,对参与培训没有热情,更不愿意在培训方面花钱投资.于是就形成了政府对现代农户培育的短视行为和农户自身普遍存在的短视的叠加现象.这种状况下,即使政府有能力对全体农户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哪也只是政府一厢情愿的单方供给,农户也不一定非常乐意的接受.因此,现有培训就无法实现供需对接,供需错位也就在所难免.

2.2.2 将“技能培训”内涵扩大化,培训效果不显著 从现代农户的内涵可知,农户不仅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且更加注重“持久性”.这就强调现代农户还应该是学习型农户,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技术技能和经营技能.近几年来,农业部等部委先后推出的五大技能培训虽然对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由于培训经费、农户时间和硬件设备等条件所限,培训时间较短并多为迎合劳动市场的短期需求,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市场对各种人才的要求.并且这些培训虽然可以使农户“暂时性”的素质提高,但是这与现代市场的要求相去甚远.其实质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并未有从根本上培养农户自发学习的能力,引导其成为学习型的农户.

2.2.3 培训多侧重于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从事于农业专业化劳作的农户培训力度不够 现有的培训多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心,培训内容只是简单的技能培训.没有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劳动力培育均衡起来;也没有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规模适度化均衡起来;更没有把农户资金技术联系与现代农户成长结合起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现代农户是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也是自负盈亏的投资主体,因此在培训中更应该增加信贷知识培训,引导农户探索引进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生产经营项目,扶持更多农户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之路.总之,现有培训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现代农户培训,主要转移农村劳动力而进行的技能培训,与若说是现代农户培育还不如说是在培训新市民[8].

2.3 克服主要问题的障碍

2.3.1 对现代农户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及管理部门对现代农户培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严重抑制了现代农户培育的有效供给.由于现代农户培训工作主要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需要对现代农户的作用有一个清楚认识并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明晰分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使现代农户的培训真正发挥应用的作用.张亮等[9]研究表明有49.68%的人认为是领导及管理部门重视不够造成了现代农户培训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部分农户已经认识到参与培训能够给他们带来较高的收益,但是较高的培训费用使他们望而却步.

其次,农户受生活环境与风俗等制约,也抑制了其参与培训投入.受历史传统影响,大部农户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比较少,新的思想也很难进入农村生活进而对农户生活影响较小,而时尚新潮生活方式在农村还没有太大的市场.另外,农村社会受传统的甚至落后的生活习俗影响较深,家庭势力和地方势力对外的排斥又阻止了新思想和新事物进入.致使农户对各种培训的理解和认识都比较肤浅,从思想、精力上对现有各种培训投入不足.研究表明,有85.68%的农户认为参与培训有益获得较高的收益,但是只有37.44%的农户愿意花钱参与培训.有64.68%有农户认为培训费用过高并且已经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这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农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3.2 现代农户培育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缺失 各级政府一直作为农户培训的主体,农民培训的“教练”、“裁判”和“领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中,都是有各级政府来承担的,各级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越位、缺位和借位现象比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职业学校等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培训资金来源机制,资金使用效益低;培训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户知识、技能要求;培训时间呆板,培训时间往往与农户生产与劳作时间相冲突,冲减了农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农户培训考核不科学,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计划、总结、检查和评比工作体系,进而也影响到了培训效果等.

现在,可用于农户培训的资源十分丰富,如农林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网络资源和通讯资源,但是这些培训资源又隶属于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和工会等20多个部门,都各自为为政、多头管理,管理体制不顺,导致资金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一是中国农户教育培训可分为农民学历教育、农民后续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前2个部分由教育部门负责执行实施,后者由农业部联合其他部委负责执行实施,人为的造成了多头管理、多头领导等;二是多个部门都设有农户培训办公室并配有专业管理人员,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三是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造成了各自为政、配合力差,农户培训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等.

3 加速培育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户的若干建议

对农民的培训虽多,但真正从事现代农户意义上的培训很少.因此,综合合理配置各种资源,重新审视现代农户培育的形式与内涵,采取各种措施培育现代农户,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与转变具有根本性作用.

3.1 形成完善的现代农户培育的政策体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农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更是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必须构建完善的培育政策体系.从纵向要构建国家、省市和县域3个不同层面的政策体系.国家层面政策主要从对现代农户培育的宏观指导与政策引导进行完善,在长期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突出强化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省市要体现出对本省现代农户培育的具体规划部署上,突出现代农户培育指导方针与原则,突出培育的战略重点等;县域的政策措施更要体现培育现代农户的具体落实方面,不断创新培育的机制与体制.从横向方面要体现现代农户的内涵,从教育、科技、经济和法律等制订具体的战略部署,并形成有利于农户合理分化变迁的政策合力,避免各个节点之间相互干扰[10].

3.2 构建科学的现代农户培育内容体系

一是要通过基础教育培育现代农户教育素质.在确保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基础上,要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和积极性,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义务教育由9 a制逐步过渡到12 a,真正实现满足培育一定层次的文化农户的需要.同时,还通过各种扶持政策,使农村的孩子最大限度地接受更高层的文化教育,提升现代农户的教育层次.二是要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育现代农户科技素质.科技素质对农户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直接.在解决农村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和机构设置的前提下,选拔农村能力强、思想活跃的农村精英为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注重“实际、实用和实效”,立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等实际,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要通过农村成人教育培育现代农户的市场经营素质.新时代的农户既要有过硬的实用技术,又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结合西方现代农户发展的路径,市场农户发育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让农户感受到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成果,现代农户也只有加入到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才能感悟市场规律,成为真正意义的市场农户.四是要通过专项教育培育现代农户的创业素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迫于就业和生存的压力,必须提高各种技能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还必须加强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树立农户开放创新的现代意识.通过各种专项培训特别是创业培训,转变农户经营观念,加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11].

3.3 制订有针对性具体培训措施

首先,要完善现代农户的教育措施.根据“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国家教育支持的重点.应该着力提高“普九”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助学机制等.还要进一步做好现代农户培训组织体系建设.其次,健全培育现代农户的科技措施.科技素质对于培养形成专业化的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农村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的关键.至此,国家应重点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系列农业科技普活动.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要逐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培育机制,增强整合农业科技推广力量,提高农户的科技支撑水平.第3,加大对现代农户培育的资金支持力度.发改委、财政部负责项目资金的统筹安排与规划,省市县具体负责资金使用等.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更要重视经济对现代农户培育的促进和调节作用,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作用.第四,增强培育现代农户的法律意识.现代农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但要加强有关方面立法工作,更要加强对现代农户的普法教育,提高农户的法律意识和信用意识.

3.4 要狠抓现代农户的培育落实和实施

国家层面上要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和目标任务,使省市和社会组织有所遵循.省市是现代农户培育战备实施的关键,有着承上启下作用.县市层面是现代农户培育战略实施的具体操作者和实施者,其对有关项目的整合能力与落实水平直接关系着实施效果.现代农户培育的核心是抓落实,关键是成效[12].

当前,必须把实施现代农户培育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实施.一方面,培育现代农户是县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要求.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中人才流失严重,引进比较困难,因此加强现代农户培育就成为打破人力资源匮乏的主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培育现代农户还是正确处理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与扩大农民就业、县域经济增长与农户增收的关键.此外,在现代农户培育战略运行中,注重引导农户自身的积极性.调动农户积极性,就要更多了解农民心理需求,了解农户生产经营需要.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农户在战略实施的主体地位作用,现代农户的培育有可能陷入脱离实际的混乱状况.

[1] 丁长发.百年小农经济理论逻辑与现实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0(1):96-102.

[2] 张 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4(2):1-4.

[3]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 康小兰,谢治邦.现代农户的基本特征与构建机制[J].中国农学通报,2006(5):479-481.

[5] 关付新.中部粮食主产区现代粮农培育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7):69-77.

[6] 句 芳,张正河.创新培训理念、培育新型农民的几点思考[J].技术经济,2007(11):110-114.

[7] 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2-27.

[8] 唐化仓,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路与机制分析[J].决策探索,2007(1):80-81.

[9] 张 亮,张润清.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6-29.

[10]李继刚.去自给化小农:解释中国农户经济及政策趋向的一个视角[J].中州学刊,2010(5):63-65.

[11]郭 洲.新型农民培育的使命与基本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

[12]张 扬.影响农民职业培训效果的因素分析及政策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9(1):64-67.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培育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现代农业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