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黎,姜文波,陈明锐
(1.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海南海口570228;2.海口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当前高校中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相关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国家教委以及各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设置的.为了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本课题组成员对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认为刚入校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一样,其理解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尽相同;另外,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以及对课程的掌控程度也各有差异,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较差、参加各种考试的取证率也不高等现象.因此,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各种探索与研究,成功地从专科教学转换到了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在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体系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偏重于窗口操作及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就其内容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时就已经学习过或已掌握了,因此这就无法引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
2)教材内容不全面,基本上没有计算机科学思想及计算机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思想及背景文化方面的知识,就会导致教材内容体系枯燥无味,没有生命力;如果没有计算机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就会使学生对网络道德淡漠,甚至对计算机犯罪一无所知,这是今天的社会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现有的教材内容体系深度不够,且必备的知识不够完整,如缺少大学生应该了解的有关程序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数据库基础知识及微机维护等知识.
4)目前,多数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后,所学知识及操作技能很快就会忘记,大部分学生只对上网操作熟悉些,对办公软件使用能力较差,不具备计算机的基本维护能力.出现这些现象显然与教材内容体系相关,只讲操作步骤而忽略软件的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单纯地记忆操作方法,而软件的操作方法会随着版本的升级而有所变化,如果单纯地记忆操作步骤就必然会出现上述现象,并影响以后更好地应用计算机软件[1].
基于以上的分析与认识,成立了教材编写小组,大约每间隔2年都会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升级和更新,现已出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材及习题集》、《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等教材,这些教材主要针对专科和高职的学生,更多的是突出操作性和实用性.
为了满足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教学需要,于2012年7月又改版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第3版)、《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第3版)教材,增加了前沿理论知识的内容,如最新的软硬件知识、多媒体技术知识、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信息安全知识、计算机职业道德和常用工具软件介绍等,同时将Office 2000的版本升级到Office 2003,使之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要求一致,在主要章节的最后都有一个综合的教学案例,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而且简单介绍了Office 2007版本的新特点,这使所培养的学生的操作能力能达到较高层次的要求.
在原来对专科学生提出的基于“四核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思想(计算机科学思想、计算机职业道德教育、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4个方面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内容模块化、教学层次化、案例专业化、考试多元化”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将教学分成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 2003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常用工具软件”9个模块,实行了模块化的教学;同时,在大一的第2学期,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班级,还会根据专业选择性地开设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Access,C语言等课程,从而满足了本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要求.
此外,还对每个班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除了正常的教学要求外,还引导他们进一步拓展知识,使他们朝着深一层次的方向进行发展;而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操作内容;至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尽量跟上教学进度和学习任务外,还让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和指导他们,协助老师搞好教学.具体的做法如下:对每个班进行分组,每组约6~8人,各组包含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做可以使一个小团队里的学生相互协助,共同进步,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使不同基础的学生达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目的.
除上述做法外,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选用了不同的教学案例,尽量使案例的内容能够与授课专业相结合,逐步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采用了“36+12+24”的学时分配方法,即36学时的理论知识讲授、12学时的实验和24学时的上机操作练习,同时结合学校的硬件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一半多媒体教学和一半在机房进行教学),这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其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的教学安排,还使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方面更加方便.在理论授课中,教师主要讲解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知识、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等,上机操作则主要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 XP+Office 2003的使用;而在实验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完成键盘练习以及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5个部分的实验操作步骤.
此外,还采用了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归纳总结和启发式教学等[1].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课程组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和自觉地掌握知识;同时强调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必要性,让学生充分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且启发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结合各自的专业来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了平时成绩(占40%,含学生出勤、实验、作品设计等)+期末笔试成绩(占60%)的方式.平时成绩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学生的出勤情况反映了学生的纪律和学习态度;平时的实验操作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水平;而作品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选主题内容进行设计,以发挥他们的创作能力,从而使教学的内容能应用到实践中.期末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上机操作步骤的描述,以便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采取这种多元的考核方式,能全面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2].
在原有的专科《计算机应用基础》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丰富的应用型本科网络教学资源,方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和获取计算机基础知识.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数字化资源库网站建设的项目设计内容包含了课程介绍、课程大纲、电子教材(计划出版)、电子课件、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等教学内容,也包含自学需要的学习指南、学习方法、视频教学、素材库、试题库、在线测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另外,还增加了计算机职业道德、计算机技能训练拓展知识、计算机前沿知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职业资格考试、师生互动与交流、相关下载等内容,内容丰富且实用,它们各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既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结合,它们应相互促进,应从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
应用型本科是在本科层次上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体现出应用型本科学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1]李祥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G]∥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6年会学术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4-157.
[2]唐伟,岑岗.分层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G]∥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6年会学术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8-92.
[3]张金辉,杨秋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