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高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2012-04-07 14:00朱燕聪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情感音乐

朱燕聪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湖南娄底417000)

音乐是心灵之友,是人类“真善美”的最佳传递者。然而,高校学生却普遍音乐基础薄弱,不能深刻地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把“高雅音乐”当“背景音乐”,只注重音乐的娱乐性。提高高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提高全民素质、营造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笔者试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高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现状及成因

笔者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非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占11%,喜欢中国传统音乐的占15%,喜欢流行音乐的占74%。多数学生反映听不懂古典音乐、高雅音乐,不知道如何去聆听音乐,如何“了解”、“理解”音乐。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薄弱

很多学生从未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本素质相对薄弱。有些同学连七个基本音都不能跟唱,简单地认为“音乐”就是“唱歌”,“唱歌”就是“音乐”,对于音乐的了解和认识甚少,认为听音乐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消遣娱乐。

(二)习惯“背景式”的听赏音乐

学生听赏音乐一般是采取背景式的听赏方式,“背景式”是指不以“听”音乐为主要目的,而是把它作为一种休息或从事其他工作、活动的衬托与背景,这种方式为年轻人所采用,颇具普偏性。另外,大学生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在音乐中寻找“心灵暂时的宁静”,大多选择刺激式的音乐欣赏方式(男生居多)。“刺激式”是指欣赏者一般不带有任何主动的想象和思维,而是任凭狂暴和强烈的音响和节奏对听觉神经进行冲击。

(三)所欣赏的音乐形式、风格、曲种单一

调查发现,学生欣赏音乐时较喜欢结构短小、歌词朗朗上口、内容通俗易懂、广泛传唱的流行歌曲或新民歌,一般不太会注意歌曲的内容、艺术性和表达的情感。而有着较高艺术性、内涵深刻的高雅音乐,很少有人问津。

(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类型的音乐视听在冲击着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打开电视、电脑、广播,形形色色的音乐扑面而来。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歌曲盛行,随之出现了一些低级趣味的歌曲,由于我们的学生对音乐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听赏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又想跟随时尚潮流,因此,出现了很不好的跟唱现象。

二 提高高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音乐鉴赏是听赏者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音乐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培养和熏陶出来的。一个具有高水平的欣赏能力的社会环境往往能造就一些杰出的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而一个欣赏水平低下的社会环境却往往会吞没艺术天才[1]。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它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对于音乐的审美聆听,我们不能停留在感受和体验的阶段上,必须同时伴随着理性的思考活动。在鉴赏中不仅要求我们能够充分感受音乐的音响形态,正确体验其中的丰富内涵,还要求能够真正体会这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于高度统一中所产生的美的品质,并由此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喜悦,即通常所说的美感,只有这样,才可以说真正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2]。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能直接触动人的内心深处的那一份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都会随着音乐的进展发生变化。由于每个人审美习惯的差异和主观性,会造成欣赏音乐时感受的偏差。以下是笔者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受:

(一)听赏各种类型的音乐

多听、多接触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音乐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音乐的种类繁多,按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还可以细分为很多类。而在实际的音乐欣赏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固定在一个狭小的区域,通常以流行音乐里的爱情歌曲居多,喜欢优美的音乐,很少体会音乐中的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创造的音乐色彩斑斓,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尽量多地接触各种类型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审美视野,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二)学习一些乐理知识和音乐背景知识

要想真正的“走进”音乐,了解有关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背景知识是有必要的。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曲式等,其中旋律堪称音乐的灵魂,节奏体现出音乐的时间感,音色表现不同的音乐气质和情感色彩,和声体现出音乐的空间感,音乐通过这些表现要素有规律地变化和组合,共同将乐音在时间中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3]。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楼台会的一段,作曲家用小提琴纤细、柔和的音色象征女性,用大提琴深沉、庄重的音色象征男性。无论是小提琴还是大提琴都比较富有人情味,善于抒情,用它来象征人物非常妥当。其次,对于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创作意图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从音乐的外部音响形式的“外壳”下,进一步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读懂音乐。

(三)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体验

音乐欣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由于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的特点,它必然更加倾向与其他文学艺术的综合。很多的优秀音乐作品都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题材重新加以创作的,这些作品的题材和表现内涵都与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4]。因此,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于理解这类音乐就有着更为直接的关联,可以说,对各类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越深刻、越细腻,那么对相关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越能收到好的效果。

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情感体验的深刻程度,是培养会“聆听音乐的耳朵”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四)学会用心聆听音乐

音乐是最擅长表现情感的艺术。李斯特认为,音乐之所以被人称为最崇高的艺术,“那主要是因为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5]。例如:在欣赏我国著名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时,唢呐模拟的布谷鸟、斑鸠、猫头鹰等各种鸟类的鸣叫声,把生活中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得栩栩如生,表现了人们欢快热烈的情感和生活情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要想真正地“走进”音乐,对待音乐也应该像我们对待亲人、爱人、朋友一样,付出感情,聆听它,了解它,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沟通,这样我们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才能相互交融,产生共鸣。

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音乐的美时刻伴随着我们,但它能否成为现实的存在,还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生活在现代社会,音乐艺术获得高度发展,我们更应该进行音乐审美的实践,去感受、发现、表现音乐中的美,培养聆听音乐的耳朵,让音乐成为我们最贴心的好朋友。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得到的,需要我们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224.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7-168.

[3]余丹红.大学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96.

[4]刘晓静.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59.

[5]周世斌.音乐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7.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情感音乐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音乐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