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珠,王 华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海南 海口 571158)
为更好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我们于2011年7月组成了“海南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课题组。课题组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主要以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海南五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000份,回收问卷5420份,其中有效问卷4484份,有效回收率为64.0%;参加调查的大学生基本情况为:男生占51.8%,女生占48.2%;一年级学生占33.9%,二年级学生占24.7%,三年级学生占19.2%,四年级学生占22.2%;被调查对象中学生党员占14.6%,团员占74.7%,民主党派占3.3%;学生干部占37.0%,普通学生占63.0%。全部问卷资料经审核、编码、录入计算机后,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本次调查数据。为进一步了解我省大学生近十年来思想状况的发展变化,我们将本次调查的部分数据与近十年相关资料进行了比较(这些资料既包括2002年至今可查的公开发表的论文资料,也包括近十年来各高校自主调查资料),发现海南省大学生基本思想观念没有太大变化,但有些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多次调查结果显示,关心国家大事,政治思想稳定、健康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特点。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明确认识到个人成长成才离不开现实社会环境,因此,他们普遍关注国际国内形势,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政治参与热情较高。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同“中国必须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指导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说明海南省大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的,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调查对比中发现的一些趋势也不容忽视。如,本次调查中5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自觉“参与政治理论学习”,而2004年海南省教育工委组织的一项调查中这一数据为85%[1],政治理论学习是政治理论素养养成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对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的减退可以间接表明被调查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有所下降。另外,在对“共产党员队伍的整体评价”中,选择“非常好”和“较好”的大学生占53.2%,这一数据和3年前相差较大,2009年海南省教育工委调查中,仅有0.5%的学生认为党员队伍威信不高、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2],可能是近年来极少数党员干部不良作风在媒体上频繁曝光,导致部分学生对共产党员队伍整体认识出现偏差,评价较低。
调查显示,主流价值观在海南省大学生信念结构中处于主要位置。如在回答“您最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遵纪守法的公民、忠诚的爱国者、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与2004年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一项调查结果近似[3],说明近年来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看法比较稳定并存在共性。但调查表明,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非常明显的多元化,甚至少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混乱,如,有66.8%的学生坚持“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也有68.4%的学生对“不管采用什么国体、政体,只要能富国强民就行”选择“同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赞成并信仰某种宗教”者仅占极少部分,但仍有23.2%的学生表示对宗教感兴趣。2010年海南某高校调查显示,有部分受访学生表示有宗教信仰,有近20%的学生表示受父母、朋友影响,或学习竞争、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对宗教非常感兴趣,这说明宗教文化对大学生有较强吸引力。
从2002年以来的研究综合分析来看,海南省大学生人生观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对于奉献及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有着较强认同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当代大学生人生态度更加务实,他们在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精神追求与休闲娱乐等方面试图找结合点,力图鱼和熊掌兼得。从大学生需求结构来看,“学习足够的专业知识”似乎和“兼职赚钱”同样重要(占36.8%);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身能力”、“认识了解社会”是主要动因,但“得到物质报酬”(占35.9%)也不可或缺。在选择伴侣方面,近年来调查均显示大学生把人品放在第一位,本次调查显示,把“经济条件”作为择偶标准的比例(10.0%)及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30.7%)都比以往数据有所提高;这表明大学生择偶趋于现实化,对婚前性行为日趋宽容。
2002年以来调查研究表明,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本次调查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下,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情势下,海南省大学生对就业前途仍表示比较乐观(53%),“要在艰苦创业中实现人生理想”成为67%大学生的选择,这表明大学生在择业、就业选择方面趋于现实;在择业方面,“发展前景”仍然是大学生择业时最看重的,但“收入”因素已经上升至第二位(2006年为“专业对口”),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方面,34%选择“国家机关”,比以往大幅提高(2004 年为 10.9%)[1];选择“自主创业”的不足1%,比以往有大幅度降低(2004年为15.7%,2007 年为 10.3%)[1];在“大学生担心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中,30.7%的学生选择“找工作中的不公正因素”,这个因素在以往的调查中并不明显。
对于“社会主义终可以战胜资本主义”选项,有31%的大学生选择“说不清楚”,有10.2%的大学生持否定意见;还有59.9%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步趋同”表示“同意”,有28.8%的大学生认为“私有化是我国未来必然趋势”。
部分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和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另一方面又不想过多承担应尽的政治、社会责任,对社会与个人关系认识存在偏差。以“入党动机”为例,选择“谋求仕途发展”和“有利于就业”的大学生占39.1%,而选择“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以及“党员是一种正面身份的标志”的仅2.4%。
有15.5%的学生“说不清自己信什么”;有8.2%的学生“什么都不信”;有23.3%的大学生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友情、爱情等,金钱是衡量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准”;还有36.1%的大学生选择“随遇而安”,呈现价值主体自我、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特点。
有83.6%的大学生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但“考试作弊”行为在高校中却比较突出;有76.9%的大学生赞同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担社会责任”,但“迟到旷课”和“铺张浪费”却是最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有超过九成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但真正参与的仅为半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增强,传统价值观念逐渐失去当代意义,新的伦理观念尚在孕育之中,整个社会思想处于较混乱时期,这也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观念。一个普遍现象是,家庭教育重智力教育,轻德育。据全国妇联调查组调查,95%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都无所谓”。许多家长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忽视了对孩子公民道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在政治上,不少学生要求入党的动机是为了评优、评奖、就业;在学习上,对品德课、政治课等不感兴趣,存在应付过关心理。调查表明,25%的学生对代表集体主义取向的观点“个人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予以否定;有59%的大学生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等肯定个人主义的观点表示赞同。
从学校环境来看,学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人的教育,是进行系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与内地重点院校相比,我省有些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流于表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经费没有落实,实践教学不能正常开展,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教学实效受到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2010年,海南高教部门曾作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42.3%的大学生认为院系思想政治工作“不大符合实际,效果一般”;31.3%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严于说教,没有什么方法”;28.4%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自己“基本没有影响,没有多大转变”。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深刻历史变革与转型。社会急剧变迁必然引起经济社会生活许多变动,但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因而造成收入差距和社会差别扩大,带来了群体间心理冲突和人们行为失范,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动,影响了人们对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终可以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逐步趋同”、“私有化是不是我国未来必然趋势”等一些重大政治理论问题认知模糊。此外,由于近年来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曝光度较高,也很大程度对我省大学生正确政治态度形成造成影响和冲击,造成部分大学生对“共产党员队伍”好评降低,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入党动机”就是为了“谋求仕途发展”或是“有利于就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强化了大学生竞争观念、自主意识、效率意识和独立倾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分化作用也有所表现,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公加剧,加之社会上对高消费生活的有意无意渲染,容易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出现误区和偏差,逐渐强化了某些负面情绪。
信息科技更新对大学生思想状况也有较大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带来正面信息的同时也带来大量负面信息。网络的图形、动画、声音,形象生动而直观,容易吸引人,可以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给大学生学习、交流提供了更多方便与机会,促进了信息利用与共享。但是,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带来了消极影响。西方价值观念在网上传播渗透,大量垃圾信息泛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在现实社会里,人们的道德行为相对严谨,约束性较强。但在网络空间,部分人自我控制能力下降,道德素质明显滑坡。网络导致人们价值冲突更加直接,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2010年,海南师范大学社科部曾对该校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了一次调查,证实在网络中大学生存在思想“极化”倾向,表现在对“69圣战”等某些问题的判断上,大多数学生一般会旗帜鲜明地选择“强烈赞成”或“强烈反对”,选择中立选项的很少。
就个体而言,心理和生理原因对大学生思想素质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其中,自我评价存在偏差,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基本属于90后,从生理上来说,身体发育已经近乎成人,这也使得他们自身具有了成人感,自主意识开始增强,不愿意再屈从于父辈对其人生的安排与建议,希望脱离父母自由飞翔;但从心理上来看,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发育还远未成熟,对自我的认知、对人生的看法还充满不确定性。梦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自信与沮丧等情绪会交替出现,造成他们内心充满了挣扎。
从2002年至今的十年,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较快的十年,也是提出并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十年。比较海南省大学生近十年来思想变化,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对于我省高校综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1]李红梅.海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与分析[J].新东方,2005(6).
[2]杨智平,杨鹏.海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J].琼州学院学报,2011(2).
[3]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海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04(3).
[4]李辽宁,廖至今,李燕燕,王惠宁,李文杰.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