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361008) 李 钢
构建地理课堂文化,让课堂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361008) 李 钢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是当今关乎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这对当代公民的地理基本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素养通常奠基于中小学阶段,而课堂文化对这种奠基的质量至关重要。课堂文化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课堂气氛、规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文化的两个主体,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地理课堂文化要有利于促进自主合作,催生创新意识,培育地理素养。
民主是构建地理课堂文化的重要准则。民主的前提是尊重,要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学习内容上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不要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起点,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自主学习,追求异步共进的教学效果。
民主,要求变“独白”式教学为“对话”式教学。教师提供课堂研习的生活化案例,采取“先学后教”的策略,以“问”激“思”,鼓励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同伴互助。教师的问题引领,一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二要具有适度挑战,三要体现问题解决的地理逻辑。同时,通过制定小组学习规则,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逐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求同存异等合作学习的方法;启发学生从不同的社会角色视角去分析同一种客观的地理现象。教师的点评应归类整合不同观点,充分肯定,科学纠错,迁移拓展。只有这样,学习才能高效持久,课堂才能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激励创新是构建地理课堂文化的重要准则。地理学科是一门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习地理离不开科学预测、严谨推理和综合分析,这就需要构建全新的地理课堂文化来催生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设质疑的课堂氛围。教师精心创设充满矛盾和悬念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地理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上对教材、老师的质疑问难,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在跌宕中得以深化、完善,创新意识在质疑中得以提升。
帮助学生构建探究范式。例如,在认识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系时,教师通过构建“确定事件发生所在地的空间区位—解释所观察的事件的空间变化—了解该地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事件特性,筛选区域特征,将地表空间适当分区,以确认该地区各分区的空间特性—分析该地现象与其他区域的关联性”等探究模式,示范探究方法,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教育逻辑与地理逻辑的有机整合是地理课堂文化的重要准则。忽视地理学科逻辑的课堂文化不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地理素养大致涉及存量地理知识、地理思想方法、地理学科能力以及地理技术素养等四大方面,其中地理思想方法主要包括空间定位、空间关系、时空关联思想方法、人地关系思想和因地制宜思想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是最为核心的地理素养。
地理学注重从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把握区域的整体性特征。因此,地理课堂应以地理思想方法为主线,充分挖掘地理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引导学生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分析其中地理要素的分布、组合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让学生找出主导因素,进而把握地理特征。由此,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地理视野,形成对地表各种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养成注重空间关系分析、区域综合分析和比较的独特地理思维品格、思辨能力与创造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地理学科逻辑必须与现代教育逻辑相互融合,才能真正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地理素养。
作为课堂文化的建构者,教师应该深刻反思教与学的课堂文化内涵,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行为,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
地理教学2012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