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岸高校青年文化交流的几点思考

2012-04-02 14:04张永祥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两岸关系中华文化

张永祥,李 华

(大庆师范学院 宣传部,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当今,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流趋势。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首次鲜明系统地阐发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并提出六点意见,至此两岸和平发展理论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1]在两岸关系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大背景下,两岸教育交流持续发展,两岸高校青年交流也步入了火红之夏。

一、两岸高校青年交流要自觉自发,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弘扬中华文化,实现民族振兴

近几年来,两岸青年交流成了两岸交流交往的最热门话题。2010年11月,“东北石油大学文化交流团”一行16人,以“两岸学子一家亲”为主题,开大陆高校单独组团赴台进行两岸青年交流之先河,成功赴台进行两岸青年文化交流。8天的时间里,交流团与台湾大学、高雄中山大学、云林科技大学的部分师生在学习生活、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以及就业取向、文艺表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和互动,并互赠礼物,互留通联,可谓成果丰硕。2011年7月,中共中央台办、共青团中央等17家单位共同举办了“两岸同心、我们同行”为主题的两岸万名青年大型交流活动。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两岸青年,特别是两岸高校学子,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

从民间到官方,加强两岸高校青年交流已成为共识。两岸高校青年交流是两岸青年交流的核心主体。因为两岸高校青年群体具有知识层次较高、兴趣既广泛又有所专等特点,有着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和无穷的创造力,他们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有生力量。同时,相比较而言,民间的两岸高校青年交流有更多优势,官方组织的两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但从整体频次上看,一年只有几次,交流的人员总数还是较有限。东北石油大学文化交流团成功实现单独访台,这为大陆高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只有两岸各高校自发、自觉地积极努力,付诸行动,才能更好地实现两岸青年文化交流高频、广泛、深入的开展。

两岸高校青年交流的重点应定位于文化交流。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台湾文化的主体源于中华文化,其哲学理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主流文化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台湾人民抵抗外侵、捍卫疆土的爱国情怀,恋土归根的祖根意识、崇尚团圆的风俗习惯等等。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1]高校学子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主力军,高校应以弘扬中华文化、实现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自觉加强两岸青年的文化交流,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蓬勃活力。

二、两岸高校青年交流的基础和重点应定位在文化交流,培育和升华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文化是一种习性,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巨大力量。传统文化交流是增强文化凝聚力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

一直以来,台湾有着对青少年进行国学教育的传统,其中学国文教材选编了《论语》、《孟子》、《史记》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量内容。台湾青少年的国学积累为加强两岸青少年的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是凝聚两岸青少年真挚情感的纽带。

而作为大陆高校,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实现民族文化繁荣必须进行的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我们有责任,以更大的心血和投入,做出更有效的培育。然审而视之,除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外,在大学阶段,一些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往往忽视了国学教育,即便是开设了课程,也不够侧重。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不够、学生领会不深,最终效果不佳。要知道,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领会,特别是实践运用,需要举一反三,需要哲学思维的内化。而高等教育这一阶段正是深入学习国学精髓,加速品格塑造的最佳时期。所以作为大陆高校,我们必须更集中而深入地开展国学教育,将其列为重要的通识课程。

大陆高校在强化国学教育的同时,还要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对台湾风土人情的了解、尊重和学习,是加强两岸高校青年交流的另一基础内容。台湾在历史上曾长期遭受荷兰和日本的侵略,但是台湾文化在吸取其有益部分的基础上,仍然保持着“炎黄文化”的本色,台湾文化的根在祖国大陆。台湾人口98%的汉族同胞,其祖先都是大陆人,他们与高山族同胞在共同开发建设台湾的历程中,共同发展了与祖国大陆血脉相通的文化。

大陆高校加深青年大学生对台湾历史文化习俗的学习,特别是对拟进行交流的青年学生群体,进行阶段性的强化学习,有益于两岸青年学生找到更多的话题,形成更多的思想契合点,从而深化文化交流的层次和效果。

三、两岸高校青年文化交流要立足实际,寻求突破,不断创新和丰富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创新不是凭空的创新,要立足实际,更要与时俱进。因办学体制、层次、规模以及地缘等因素的差异,各高校进行两岸青年交流的工作基础也各不相同。立足自身,寻求突破,从而不断创新和丰富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交流长效机制,是各高校做好两岸青年交流工作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福建、宁波、泉州等地的高校因为地缘优势,在大陆高校中,两岸青年文化交流是走在前列的。对于这些大陆高校而言,在总结以往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融入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完善两岸大学生交流的制度安排,主动突破常规的交化交流,进行文化合作、交往对话,不断拓展交流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总结和完善,从而形成长效机制,这是长远目标所在。而对于大部分大陆高校,在一定的成绩面前,他们能明显感到受众群体的狭窄有限、交流平台的浅层单薄。所以,在继续做好互访、冬令营、夏令营等形式的交流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丰富与台湾高校青年学生交流的模式是重点,如进行主题辩论会、读书分享会、科研论证会等。同时,利用信息手段创新交流模式,如创建交流网站、建立交流群落,进行点对点交流,是切实可行之法。只有如此,各个大陆高校才能保持两岸高校青年文化交流工作的持续开展和不断深化。对于一些两岸交流工作基础薄弱的大陆高校,最难也最迫切的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寻求官方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如与所在市、省的台联和台办积极联系,明确访台手续,细化访台流程。同时,到有经验的大陆高校求经调研也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两岸高校的青年文化交流是一项系统的民心工程,更是民族工程,只有各个高校都行动起来,制定可行举措,累积成功经验,创新丰富模式,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做实做好。

四、两岸高校青年文化交流要讲和谐,以文化交流促文化认同,进而实现文化价值的认同

随着两岸和平发展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两岸关系正逐渐走向融洽、和谐。两岸和平发展理论的实践效果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必须重视和深刻认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差异,在坚持“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大方向下,我们与时俱进地科学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更有利于推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同样,两岸高校青年文化交流也要讲和谐、求科学,以文化交流促文化认同,进而实现文化价值的认同。

两岸高校青年文化交流要求同存异,寻找共鸣。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同时,台湾长期与大陆分离,有着不同于大陆文化的特殊性,所以,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台湾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和现实政治文化生态。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地、人文地看待台湾民众的历史悲情,不理解台湾的“集体记忆”以及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就很难与他们在心理上、情感上产生共鸣。两岸高校青年文化交流若能包容两岸文化的差异,就能够避免正面交锋,寻求更多的主题,使交流更加宽容,更加和谐。

两岸青年文化交流要积极寻找共识价值。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科学发展理念,都获得了台湾民众的广泛认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中国政府和解放军对生命、人权的尊重及付诸的努力,在台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等主流媒体上,长期被妖魔化的“共军”被进行了空前的正面宣传。这表明两岸在价值观问题上可以找到最大公约数,即对生命的尊重、对权力的监督等。所以,两岸高校文化交流要以恰当的方式和载体,积极宣传中央政府倡导和遵循的科学发展观,让台湾民众,特别是高校青年在感受祖国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了解大陆价值观的最新变化。使文化、血缘上的“自己人效应”发展到精神层面、制度层面上的相互认可和接受。[2]“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3]胡锦涛总书记的阐述充分体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本思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符合台湾民众追求两岸和平、谋求岛内安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愿望。台湾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影响广泛,大陆高校在与台湾高校开展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融入其中,特别是深入台湾中南部、中低阶层、偏远农村与山区的民众之中,开展一些惠及他们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他们与大陆同胞的心灵沟通与交融,使台湾的广大普通民众切实分享到两岸文化交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这样既找到了与台湾高校交流的载体,又能更广泛地消除台湾民众的心理隔阂,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同时,台湾因在长期殖民斗争中形成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捍卫大好河山,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根植于广大台湾人民的潜意识之中。大陆高校可以编写一些中国的名山大川、文物古迹、民族英雄、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的读物送给台湾高校,这有利于台湾青少年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大好山河、灿烂文化,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两岸高校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促进文化认同,进而实现文化价值的认同。近二十年来,两岸高校青年文化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看,还不够深入和广泛。两岸高校青年交流大多还只是停留在了解性、礼貌性的互访交流层面,缺少文化合作和文化对话。我们知道,文化价值认同是指文化主体经过对文化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把一定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和价值规范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的过程。[2]两岸文化同属中华民族是文化认同的渊源、基础。文化认同与文化价值认同一样,都可以使两岸人民产生强烈的“自己人效应”,所不同的是,文化价值认同比文化认同有更强烈的情感因素、更深刻的理性思考、更主动的实践。文化认同只能使两岸产生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血缘联想,价值认同却能使人产生我们可以生活在一起的政治联想。[4]两岸高校青年文化交流的最大科学性就是要进一步构建文化价值认同这一深层目标。只有这样,两岸高校青年交流的和谐发展才有厚实的基础,国家的最终统一才可能水到渠成。

两岸青年,尤其是两岸高校青年是未来解决两岸关系的主体。两岸高校青年自觉加强文化交流,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并遵循重基础、有创新、求科学的原则,就一定能够形成长效机制,最终建立起文化价值认同下的两岸和谐共荣的发展金桥。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09-01-01.

[2] 徐晓暖.文化价值认同:新时期两岸关心和谐建构中的之重要向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

[3]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429094.html.

[4] 杨敬峰.从文化认同到价值观认同[J].社科纵横,2009(3).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两岸关系中华文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