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221002) 戴申卫 江苏省沛县初级中学( 221600) 黄雷江
有幸观看了在无锡市举行的2011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大赛。其中,徐州市徐瑾老师的课(获大赛一等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此机会,我想用一、二、三、四、五、六、七来加以评析。
一幅漫画:潘长江卡通漫画加一幅对联(上联:阎锡山去无锡登锡山 锡山无锡 下联:潘长江到天长游长江 长江天长 横批:浓缩的是精华)。
上课开始,老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与教学内容似乎无关的漫画情境——潘长江卡通漫画和一幅对联,看后着实让人捧腹大笑。仔细品味,的确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本大赛在无锡举办,讲述的又是长江。漫画中的对联三次出现无锡的锡山,三次出现长江。显然是教师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结果,不是一时兴起,随心所欲而为之。这样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引人入胜。
对联一:(导入时)
上联:阎锡山去无锡登锡山 锡山无锡
下联:潘长江到天长游长江 长江天长
横批:浓缩的是精华
对联二:(讲到长江流经的省份时)
上联:青藏川滇渝两湖
下联:江西安徽和苏沪
横批:第一大河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它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它又是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又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独特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本节课能想到用对联,实属不易。真正做到了对联的有效利用,对联在内容设计上,结合了本节地理的内容,也综合了学生接受能力、思想感情,做到恰如其分,不堆砌资源,不浪费课堂时间,即突出了针对性、指向性。教师巧妙地运用对联来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达到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目的。用对联来讲授新课,符合青少年“乐喜游而惮拘检”的特性,迎合青少年的心理表层需求。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活动欲望,因而产生极强的趣味性、教育性,凸显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课前,即课间休息:《真心英雄》
上课开始,第一板块:欣赏篇——感长江 《长江之歌》
上课中间,第三板块:奉献篇——颂长江 《爱的奉献》
三首歌曲的选用上,做到了恰到好处,水到渠成,无可挑剔的地步,真是唱于所当唱而不得不唱,行于所当行而不得不行的境界。教学的本意,理应是教的轻松,学的愉快,给人以“享受”,而不是“忍受”;给人“快乐”,而不是以“痛苦”。
该老师在讲述第一板块:欣赏篇——感长江时,引用歌曲《长江之歌》同时插播了长江壮美的精彩图片,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曲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使得这一节的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有良好的气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
在讲到第三板块:奉献篇——颂长江时,一曲《爱的奉献》作为背景歌曲,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净化,灵魂得到了升华,情感得到了震撼。
这样的地理课难道不是我们期盼的吗?
活动1:“探寻长江”游戏
活动2:长江水能开发
活动3:荆江河段的治理
活动4:洞庭湖的萎缩及治理
四大活动设计合理,活动充分有效,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不是假活动。特别是“探寻长江”活动:第一步,人造长江(两位学生摆V和W造型);第二步,定位长江(用不干胶在“人造长江”贴上:唐古拉山、三峡、宜昌、湖口、东海);第三步,长江漂流(用不干胶在“人造长江”贴上:北岸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南岸支流,乌江、湘江、赣江)。活动一开始,学生便蜂拥而上,那种热烈的气氛,真是令孩子们终生难忘。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合作,激发了学习地理的热情。他们仿佛不再感到地理枯燥乏味,苦涩、难懂,而是生动、有趣、好玩、易学的一门学科。这样的地理课,这样的地理老师,还怕我们的学生不喜欢吗!
这位老师没有独霸课堂,而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她做的是“毕福剑式”的活动,不是“易中天式”的讲授。说实话,我们非常欣赏“星光大道”的毕福剑,也非常喜欢“百家讲坛”的易中天,但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做“毕福剑”不应做“ 易中天”。易中天确实讲得好,但最终大家只记住了易中天,他讲了什么多半都忘了。而毕福剑给别人一个舞台,让大家展示,结果出了很多人才。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要把舞台留给学生,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要学会适时“放手”,解放学生的时空——让学生自主探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
本节设计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欣赏篇——感长江
第二板块:概况篇——知长江
第三板块:奉献篇——颂长江
第四板块:开发篇——探长江
第五板块:忧患篇——治长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一是增添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如,第一板块:欣赏篇——感长江中共有19张关于长江的精美图片,从而使本节教学显得更加丰满,更有震撼力。二是替换了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如,把教材“荆江治理工程”图,替换为“荆江河段不同年份变化” 图,然后寻找治理对策,这样的替换显得更有说服力了,学生更易理解。三是拓宽了活动内容。如,老师没有采用课本“洞庭湖的面积和容积变化”的统计图,而是采用了“17世纪中期和20世纪中期洞庭湖的地图”来探究其变化,了解原因,讨论对策。这样的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难看出,这位老师没有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而是创新教学内容,没有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注重了开发课程资源、整合了课程资源,把教材内容变成了教学内容,做到了走进教材,又能走出教材,超越教材,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六字箴言: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生,读图、指图分析、指图讲解、探究活动、角色扮演、师生易位、游戏等,是本节课的主要活动方式,其实质贯穿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教学”二字理解到位,把握了教学的本质,理解了教学的精髓。如果把课堂比作一座天平的话,那么天平的一边是教,一边是学,只强调教的要素或者只强调学的要素,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应该在教与学的天平上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而本节课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处理的比较适宜。那种“我讲你听”“我指你站”“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发你收”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现,而是较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教学上做到了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上做到了地理学科的生命和灵魂与学生的生命和灵魂共舞。课堂上凸显了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以求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是一种美的艺术。美,能陶冶人的心灵,净化人的灵魂。
长江的开发是不缺少“美”的一节课,它渗透了很多“美”的元素。如果把“美”作为一种资源来看,那么,本节课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宝库。它需要我们感悟美、发现美、欣赏美。该老师讲课就像磁石一样,凭借长江的独特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达到了教学内容、学生、教师的完美统一。
本节课在结构上分五大块:感、知、颂、探、治。体现了一种认知规律的美。该课非常善于在教学主体部分的一定发展阶段精心安排“小高潮”,如长江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对联、探寻长江游戏、歌曲欣赏等,会使学生兴奋、愉悦、沉思、体味,在交往、互动中,智力宝库得到有力开发,智慧的花蕾悄然绽放。这不是一种美吗?
方法美的特征是创新。本节课用新颖的形式、巧妙的方法、幽默的画面去展示教学过程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索的欲望,同样也产生了内在美。
教学幽默美,是教学方法灵活的体现,是高品味的教学艺术。课堂需要严肃,也需要幽默。本节课的导入——潘长江的漫画和一幅对联,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幽默感。在幽默中营造欢快气氛,消除紧张的心理,是诱导认知发生和情感共鸣的良好“催化剂”。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不可能把课上的成功。纵观本节课,不难发现,课堂上可以说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学生就像春天的鲜花,婷婷玉立,精神抖擞。特别在做“探寻长江游戏”时,学生蜂拥而上,踊跃参加。再看老师,脸上挂着笑容,心中怀揣着真爱,步履轻盈地穿行在学生中间。的确是一种诗意的美。
本节课的板书共计七个字:长江、感、知、颂、探、治。形式设计上:一个大圆,周围放射出五个小圆。这样把抽象枯燥的文字思维,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像思维。不难看出,老师把教材编者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巧妙地融为一体。不仅在内容上概况剖析,恰到好处,自成一体,而形式上新颖精巧,情趣横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本节课,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掌声、有赞美声、读书声、有歌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教师精神饱满,生动传情,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教与学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这样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美。
“今天来到江大附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地理,我非常高兴,虽然我不能叫出大家的名字,但是我的心是和大家紧紧相连的!”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听了便有一种“一家亲”的感觉,师生距离拉近,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另外,该老师讲解时普通话标准,语言运用得体,快慢适度、抑扬顿挫、能突出知识的逻辑重音,字字清晰,声声入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本节课,洋溢着科学的理性光辉,散发出艺术的美丽质感,闪耀着智慧的创新光芒,绽放出生命的灵光异彩。像这样有思想、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教的轻松,学的愉快,效果满意,又契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是我们当前需要的地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