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佩,辛 丽
(1.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325035;2.山西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儒家课程思想对现代课程改革的影响
徐佩佩1,辛 丽2
(1.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325035;2.山西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儒家在中国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于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业有较大的影响,直到今天,它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影响还没有消失。因此,对儒家思想的探索和研究成为各领域学者的焦点。从课程角度,通过对中国儒家教育中的课程目标、课程价值、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四方面的探讨,结合当今社会的教育要求,进一步反思儒家课程对我国现代课程改革的影响。
儒家;课程;影响
儒家是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动、大动乱中,适应巩固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而产生的。从社会根源说,它与封建的农业经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有联系,适应着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从思想渊源说,它直接继承了殷周的天命神学、祖宗崇拜和伦理政治思想,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勘天和重人的思想,吸收了各部落各民族的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从内容到精神,都逐渐地渗透和塑造了中国的古代教育。甚至可以夸张的说,中国的古代教育就是儒家教育。早在1930年代,陈青之在其所著的《中国教育史》中就以儒家思想为教育发展的主线,把中国教育发展划分为4期: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即商代以前,是儒家思想的前生期;封建时代的教育,即西周和东周,是儒家思想的形成期;半封建时代的教育,即秦汉至清中后期,是儒家思想的流传期;初期资本主义的教育,即鸦片战争到南京政府成立,是儒家思想的动摇期。
儒家课程思想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综合我国历史上儒学大家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儒家课程思想在其课程目标、课程价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面都有其独特性。
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主张教育应当通过培养贤能之士来为社会政治服务,以实现其圣贤政治的伟大社会理想。所以儒家的课程目标就是围绕这个教育目标设定的。课程的目标和作用在于将自然人、生物人培养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社会人、文化人,所谓“君子”,就是先天质朴的素质与后天教育的有机结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把人培养成为独立不倚、自由自觉的个体的“化成天下”的课程目标。
当然,这里所讲的这种个人主体思想与我们现在所讲的现代性的个人主义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儒家是不赞同这样的个体的。《论语》记载,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指明了孔子认为谋取个人利益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但如果因此而招致“多怨”,则说明已经“损人”。儒家认为,过分强调个人的主体性而不同时强调其责任是极易坠入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的。因此儒家主张,将他人当做在“我”之外,但又与“我”相同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朱熹又将其解释为“推己及物”和“推己之谓”。
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反对主客分离,将中庸作为为人做事的最高层次,在教育方面亦是如此。首先,儒家基于“天人合一”的原始辩证法,把宇宙看做是一个“天地位,万物育”的和谐整体,认为事物要丰富本身并能滋生万物的途径就是要相互调和,达到和谐,这也就是儒家所谓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故而,儒家将“中和”解释为宇宙整体的和谐状态。其次,儒家又将“和谐”这一概念引入教育领域,认为和谐是人谋求自身发展的前提,并且应该成为人类实现自身价值这一终极目标的重要方面,成为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以此为基础,儒家提出了“中庸和谐”的课程价值思想。
这个价值思想是建立在和谐发展基础之上的,课程的价值也更多的是重在培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培养符合儒家德行需求的人文精神。在儒家课程价值观指导下,儒家课程的宗旨是求得个人对人生的体悟和对政治的指导,而非追求具体的知识;课程的形式更多的是注重语言义理上的效用,而非注重语言分析、逻辑推理及体系构建。
儒家的基本思想决定了儒家课程的设置,先秦时期是以“六艺”为教育课程,以“六经”为主要教材的课程体系,而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学几乎垄断了古代学校的课程,这种课程模式发展到隋唐与科举制相结合,制约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学校课程的发展。及至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与《诗》、《书》、《礼》、《易》、《春秋》合称《四书》、《五经》,成为元、明、清三代封建学校的主要课程及科举考试的唯一标准。
儒家对于知识始终持有一种崇拜而谦恭的态度,认为求知是一件高尚而快乐的事情。《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反应了这种思想。而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儒家一方面强调要孜孜以求,另一方面又要求克服4种毛病,防止知识的异化。“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既是以孔子为行为之楷模,提出了要在求知过程中做到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正是因为儒家对知识获得过程的这种态度,在课程的实施上也就更加强调内省和顿悟而非逻辑推理。儒家著作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居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体现了这种内省体悟的思想。儒家内省体悟的课程实施思想史是建立在知识的内在性的基础上的,这种内在性决定了知识的不稳定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加之儒家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更帮助受教育者将知识的获得看做是一种自发式的过程。
历经了千年的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源,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遗产。时至今日,作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依然在方方面面的影响着我们,儒家的这种课程思想也在今天的课改浪潮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儒家课程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实际上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的起源。素质教育是儒家的教育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开创儒家教育传统时,即提出以“礼乐”陶冶学生,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之人才。儒家教育主张将“礼”与“乐”相配合,用道德来提升和规范人的言行,塑造完美品德,以情感去陶冶和影响人的性情,培养高尚情操,将德育、美育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只不过后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读书的动机发生了扭曲,知识沦为获取权利的工具,原本全面的素质课程也变成了片面的应试课程。所以我们现在要重新提起儒家的这种重视“礼乐陶冶”的素质教育方法和课程,这是我们当代社会的重要的传统资源和历史经验,我们要以人为本,不断努力研究、大胆借鉴儒家的传统思想,更好的开展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为培养从政君子,以“道”为课程设置的总目标,一切学科的开设和内容的选择都为了实现“道”这一总目标。我们也可以依据一定的目标解决课程的增删之争。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证。学校课程设置可以以实现教育目标为中心,根据教育目标确定应该开设哪些学科,选择哪些内容。孔子以“文、行、忠、信”教弟子,文以“六艺”为主要科目,“六艺”中又注重“诗”、“书”、“礼”、“乐”四艺。孔子为此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6种教材中,在不忽视其他内容的同时,又重点突出《诗》、《礼》、《乐》。在保证不影响教育目标如期实现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从科学的海洋中选择重点学科群,从众多学科中选择重点学科,从纷繁复杂的学科知识中选择重点教学内容。这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以教育目的为依据,确立重点学科和重点内容。
“中庸和谐”是儒家课程价值思想,它对于我国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重要启示。“和谐”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价值追求,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个性,激励创造,实现和谐,而和谐精神也成为了人类未来教育的最高理念,任何课程的构建都要把“和谐”的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的课程价值观转向追求人的全面的价值取向,并针对此价值取向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儒家中的“通权达变”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创生”则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创生”就是强调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去探索课程,提倡课程的主动创新,凸显出课程实施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自己课程的创造者和构建者,这是跟我们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基本理念相符合的,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儒家课程思想中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则是现在课程管理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只是注重自上而下的课程决策,却轻视自下而上的决策渠道造成很多课程实施的弊端,而按照“执中”的课程管理理念,课程由国家高度集中走向中央、地方、学校等共同开发管理的过程,就会很好的解决这些弊端,保障各个层次的利益以及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以便于更好的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张传燧.解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3]樊亚峤.靳玉乐.新课程改革:中庸哲学的视点[J].西南大学学报,2007(1).
[4]樊亚峤.靳玉乐.儒家课程思想中的后现代图像[J].全球教育展望,2007(8).
[5]郑洪晓.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3).
[6]王 华.多元背景下课程资源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8(1).
[7]陈正夫.儒学的历程与影响[J].江西大学学报,1988(1).
G423.07
A
1674-5884(2012)01-0091-02
2011-11-04
徐佩佩(1986-),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任编校 谢宜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