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

2012-04-02 05:08:12周旺东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1期
关键词:矛盾基层服务

周旺东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湖南娄底41700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

周旺东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湖南娄底417000)

创新社会管理是有效防止和化解社会基层矛盾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把重点放到基层,治理于源头,服务于基层是我们应该积极行动的方向。

创新;社会管理;基层问题

人类社会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人与人根据特定的生产关系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一定结构、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基层社会是社会最根本的单位,它的稳定性和功能的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正常功能的发挥。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又处于社会矛盾凸现期,大多社会矛盾源于基层,扩散于基层,尖锐于基层,难以化解于基层,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威胁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有效防止和化解社会基层矛盾是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重点放到基层,治理于源头,服务于基层是我们应该积极行动的方向。

一 基层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万丈高楼从地起,社会是高楼大厦,基层则是社会高楼大厦的根基。根基牢固,则高楼安稳;根基不牢,则会地动山摇,高楼不及山峦之坚固,便会存在随时倾覆的危险。所以,大凡有政治作为的政治家和哲人都目光下视,非常重视民情,关注基层社会生活。

1.从历史的观点看,基层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向来,西方哲学家把基层社会看作为社会的母细胞,高度关注它是否健康成长。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国家描写为“大写的人”,强调尊重人的自然禀赋,反对“强权即公正”,社会秩序的建立基于自然人,他们相互帮助和合作,各自履行自然职能,社会就能和谐有序;如果存在僭越行为将毁灭国家,处于社会基层的个人是否按自然法则循规蹈矩与国家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提出过治国安邦的重要经验:“仓廩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未之有也。”他所关注的社会基层问题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前者体察民情,从关心百姓的生存问题出发,维持社会长治久安,后者所强调的是个体行为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两者对如何加强社会管理,确保社会长治不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关心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与建设,《尚书》中说得更加精辟:“民维邦本,本固邦宁”。基层社会的稳定对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教育和组织社会成员遵守法律、法规,强化自身的管理,能够向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合理建议,维护社会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能够协助政府解决许多社会疑难问题,能够监督政府积极履行社会职能,纠正不合理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维护政府权威。基层社会具有如此强大的政治功能,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贤达把它奉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支撑。

2.从时代的特征来看,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跨越,正迈入信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滞后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断裂,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由此而生。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同体系的结合性矛盾,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中的不协调与不可持续问题,多元文化的冲突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呈现出更加严峻的趋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特别是抓好社会基层建设和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对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党中央把这个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中加以研究,为此,今年2月19日,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足见党中央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高度重视。

3.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由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方向发展的。追求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共同富裕、社会关系的融洽、社会的安定有序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与整个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诚然,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平正义在进一步弘扬,人民之间诚信友爱日益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正式形成。然而,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漠视社会主义法制,不公平不公正,尔虞我诈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严重危险。清除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夯实基层基础的时代必然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国社会是国际社会的一部分,与国际其他各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矛盾、种族矛盾、恐怖威胁、地区冲突时断时续,严重影响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也对中国社会的安宁带来极大的影响,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阶段性之间的社会矛盾变得形式更加多样,结构更加复杂,从而加剧中国社会的不稳性。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以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以应对社会矛盾的复杂多变,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特征。努力夯实基层社会管理基础,体现了时代特征的必然要求。

1.社会管理方式必须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与社会管理的方式关系密切,反映了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管理方式能够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管理方式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以往政府与社会之间缺乏充分有效的联结,社会利益表达不充分,政府角色表现得太突出。即使在改革开放以来,进行过转变政府职能的政治改革,政府在推动社会自主能力提高方面也未能取得较大进步。政府和公民社会分工不明确,过度干预了社会活动,损害了社会利益。要巩固基层社会,重点要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基层社会的根本利益。为了切实保障基层社会的根本利益,要逐步建成能够适应、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服务型政府。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分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入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实现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换,由统揽一切向搞好公共服务转变,由直接干预微观经济行动向提供公共产品转变,由对公民、法人的过多管制向公民、法人提供服务转变。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变政府以往介入市场过多的“越位”和在提供公共服务上“缺位”的现象,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2.社会管理能力必须与社会矛盾调和相匹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基层是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守住这道防线,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果失守,整个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及时发现基层矛盾和有效调处基层社会矛盾是守住保卫社会长治久安战役的有力保障。可是,基层社会管理能力的薄弱与社会矛盾的调处对它提出的要求严重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级基层组织疲软。“村支两委”团结一致,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现实政治生活中,两帮人马相互拆台,争权夺利,想出风头,造成组织涣散,这很常见;二是基层社会管理缺乏有力支撑体系,人力、物力、财力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捉襟见肘。基层社会人数众多,人居分散,而管理人员特别稀少,对社会管理和服务出现无暇顾及的困境;三是基层管理能力和水平有限,很难担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担,易发生对复杂的社会矛盾把握不准,处置不当的错误,以致延误解决基本问题的最佳时期,而酿成群体性社会事件,这方面有过许多血的教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推进基层组织改革创新,要以村镇体制改革铺路,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改革创新,以社区为平台,以村落为依托,整合各类基层配套组织,切实提高基层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完善基层管理支撑体系,让基层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地方议事,进一步激发基层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管理能力,要充分发挥社区、乡镇和各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能,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或杜绝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处置社会应急事件的能力,夯实基层社会管理。

3.社会管理模式必须与社会的多元化相符合

当前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城乡利益矛盾,富人与穷人的差异,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并未消除,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泛化的趋势,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难度加大,要根据社会的不同层次和社会管理服务的传统习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一方面强化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另一面,要充分发挥社会自治作用,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建立政府调控与社会协调联动,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公共网络,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社会基层矛盾的预警机制及化解机制,保障整个社会在治理过程中体现社会正义。政府要成为超越市场和社会的政治力量,主导社会管理,自主地行使公共权力,承担管理和服务社会的主要责任,不受某些经济组织的影响与支配。公民、企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大力协同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实现社会共同意志与政府权力相沟通,促进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协调发展,形成公民人人参与管理、服从管理,在管理中受益、在服务中提高的新管理模式。

社会单元是多层次的,有城市社会、农村社会、公民社会、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加强社会管理,绝对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必须因情而异,因地制宜创新社会管理,使具体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单元和实际情况相符合。

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有开阔的思路

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层管理相当繁琐而又艰难,不仅要求有看到现象就知本质的洞察力,而且需要有随机应变的处理能力,必须要有开阔的思路为先导,在客观社会资源配置上,微观管理和服务方式、基层组织建设及规制设计上有所突破。

1.构建新的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促进各类资源更多向基层倾斜

社会资源的配置往往通过多重主体来实现,其中政府和市场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工业,使整个社会资源向工业、向城镇集聚,从而导致今天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社会不和谐现象,从实质上来看,都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重构新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合理因素以增加社会和谐稳定因素已成必然趋势。公共资源配置由于历史原因和政府的偏爱存在不平等性和歧视性,是现阶段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问题,当前和今后改革的方向是通过政府的再分配功能,从歧视性服务和供给到平等的无差别的服务和供给转向,促进各类社会资源更多流向基层,通过“五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削峰填谷,让全体公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为此,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平等化工作:一是就业机会平等,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消除户籍、身份、性别等差异对平等就业政策的影响;二是义务教育平等化,强化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三是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平等化,让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住房保障惠及全体公民,结束特殊公民待遇的历史;四是收入分配平等化,缩小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差距,拆除行业之间体制壁垒,形成均衡分配机制,加强劳动监察,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利益。

2.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变强管理为管理与服务并重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民与政府的政治依附关系变得越来越松散,民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过去政府发号施令,不管公民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包办一切,毫无选择权力,听之任之;现在被动接受的强政府管理方式已经特别不合时宜,政府自觉地转变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已成为历史潮流,推行以人为本、群众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社会管理方式,变重管理为管理与服务并重。要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管理就是服务,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服务是管理的根本落脚点,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在社会管理中,管理与服务需要并举。

3.建立和健全社会管理政策实施所依赖的基础性制度,形成高效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制度建设是社会管理工作的基础,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重视建立和改善社会管理政策实施所依赖的基础性制度,尤其要正确处理好制度设计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的关系,把合法性作为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有效性作为巩固发展合法性的重要内容,对制度要素进行整合,进而建立健全的宪法为核心、覆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体系,促进高效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形成。整合各种社会管理力量,重点解决流动人口、特殊群体管理、土地矛盾等关键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流动人口问题是改革开放派生出来的问题,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携带家眷涌向城市,给城市带来超负荷的压力,造成农民工就业难、子女上学难、住居难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用停止改革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流动人口实行动态管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住证制度,把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一项政绩来考核,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转变,使流动人口得到应得的公共服务,确保其就业有路走,孩子有学上,家庭有房住,权益有保障。

对社会特殊群体,要给予特别关照。健全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救济制度,建立完善特殊群体服务机构,深入基层,合理布局,方便群众。提倡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以及公民对特殊群体的扶助,坚决反对社会歧视与人情冷漠,形成一种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温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伴之以新的土地转让制度的实施,早已解决“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又成了基层社会的敏感问题,不断的征地拆迁使部分居民失去土地和住所,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由此产生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为建立和谐社会,必须慎重考虑,及时妥善解决。建立规制,制定土地权益保障法,推行拆迁听证制和民主协商制,规范拆迁程序,依法拆迁,变行政拆迁为司法拆迁,严惩野蛮拆迁,强制拆迁,规范拆迁补偿制度,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实施动态补偿,解决失地居民的后顾之忧。

4.完善基层组织构架,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基础

基层组织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连结点,是社会管理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发挥过基础堡垒作用。我们面临新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严峻挑战,必须根据现实的客观需要,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使基层组织都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为此,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在社区和农村进一步完善自治结构,建立村(居)社会事务服务所,作为基层组织力量的补充,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把社区和村落建设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城乡社会事务服务所成为一个表达利益诉求、协调民众利益、化解民众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效载体。第二,重组乡镇办事处基层组织职能,派驻乡镇干部下乡蹲点,加强对村级社会事务所的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基层社会工作的难题。

只要全社会成员齐心协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参与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就会形成。

F294

A

1674-5884(2012)01-0065-03

2011-11-01

周旺东(1966-),男,湖南双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

猜你喜欢
矛盾基层服务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0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基层在线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7:54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4:10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