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陈 琪,王 瑜
(1.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093;2.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新时期高等教育之“反哺”培育探析
陈 琳1,陈 琪2,王 瑜1
(1.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093;2.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新时期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同时他们易受各种新的习俗、观念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使得大学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特长和见闻,故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比教师占有优势,“反客为主”的反哺现象已成为历史必然,这些都促使“反哺”教育机制提上日程,使得当前“反哺”教育机制展现出其现实的必然性,这也就需要我们拓展各种途径促使这种机制发挥出潜力。
反哺机制;高等教育;价值
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更新的速度加快,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同时,大学生作为年青一代,大都处于身心素质发展的鼎盛时期,对新技术、新文化的接受能力极强,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大学生有可能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能力,故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比教师占有更大优势,“反客为主”的反哺现象已愈加凸显其内在价值。
反哺,这个词最早来自《初学记·鸟赋》中“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即指幼鸟长大后,衔食喂食母鸟。西晋文学家、史学家束晳“嗷嗷林鸟,受哺于子”和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鸟哺何辞日夜飞”的诗句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反哺运用于教学上,就是指专家教师与学生的“反向学习”,是一种反向社会化的现象。新时期随着教育机制的改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教师的作用不只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更在于示范性的学习,所以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师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故教师也需要向学生学习。在高校,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特的闪光点,他们的轶闻趣事、特长爱好都是教师可以学习的内容,通过教育“反哺”,不但可以使教师增长知识、克服自身不足,还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见,高等教育反哺机制是指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价值观等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和特色对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反向影响的教育运行方式。
高等教育反哺机制具有鲜明的特性,(1)反传统性。高等教育反哺机制最大的特点是敢于挑战权威,在传统教育机制中,教育工作者被认为是权威的代表,而反哺教育机制则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运行方式对教育工作者施加影响,并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对权威的挑战。(2)破旧立新性。反哺教育机制的提出本身便是一种创新,其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变革,其内容是适应新时代的思想。为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3)可调整性。高等教育的反哺机制呈现出调整性特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机制的可调整性,学生从变化了的教育教学环境与自身需求出发,快速地调整此机制运行方式,使高等教育反哺机制保持弹性,避免僵化。
随着传统教育机制问题的不断出现,许多学者开始探讨教育机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反哺教育就是其一,笔者认为它的出现有其现实的可能性。
1.随着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界内很多学者提出了教育改革,教育机制中的“反哺”教育业提上了日程。当前,人类在逐步迈入信息社会、网络社会,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在利用新技术、接受新事物、掌握新知识等方面与教育工作者相比存在某些优势,从而对教育工作者在信息、技术甚至价值观等各方面进行反向影响与教育的反向社会化现象。使得教育“反哺”成为可能。
2.新时期,大学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特长和见闻,在某些方面大学生比教师占有优势,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批判精神,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较强的平等意识,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的公民意识,热爱参与社会的活动,另外他们相信事实,做事认真,有着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广泛这种“反客为主”的现象也使得“反哺”现象成为可能。
通过研究传统的教育机制,我们不难发现在传统的教育机制中,“反哺”机制并没有得到重视。在传统的教育中,强调更多的是学生服从教师的安排,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知识灌给学生,这种教育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适应不了社会的要求。新时期建立大学生“反哺”教育机制有其重要的意义。
1.新时期高校建立大学生“反哺”教育机制,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力量,树立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建立“反哺”教育机制,使大学生成为了教育主体,使他们具有了主人翁的精神,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精神,能够使他们勇于开拓创新,使大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了在“反哺”教育过程中“互哺”的目的。其次,新时期高校建立大学生“反哺”教育机制,可以协调和完善“三教”,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新时期高校建立大学生“反哺”教育机制,可以使师生互相学习,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最后,新时期高校建立大学生“反哺”教育机制,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可见“反哺”教育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2.新时期高校建立“反哺”机制可以推动学校教育理论建设。我们知道实践既是理论创造的源泉又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注重实践,又要对教育理论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目前,高等教育反哺机制的培育是实践中的问题,更是理论创新的关注点,通过“反哺”机制研究可以发现更符合受教育者的学习规律,更有实效性的教育方法。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而教育反哺机制本身便造就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即让学生与老师转换角色,使双方站到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对于学生转变学习态度与思维、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些研究都能充实高等教育理论建设。
3.新时期高校建立“反哺”机制可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反哺教育机制建立的目的就在于实现人的发展,推动个人迈向全面自由发展的阶段。此机制培育学生在增强自信、加强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行动创造良好氛围,从而形成学生学习、实践与创新的创新平台,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达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见,新时期有必要在高校建立“反哺”机制。
4.新时期高校建立“反哺”机制可以加快高等教育模式创新。旧教育模式中培养的学生明显缺乏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本没有达到我国《高等教育法》所要求的教育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这种模式。笔者认为,教育反哺机制的培育很大程度上能对这种旧模式进行创新。表现为:一方面,教育反哺机制的培育能够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教育反哺机制的培育能够更新现存的教育机制。教育反哺机制正是从这两方面着手,逐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优化、创新传统教育运行机制,实现教育运行机制的与时俱进。
在对高等教育“反哺”教育机制的可能性及其必要性进行初步讨论之后,在逻辑上必然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如何建设和培育这一机制,使其朝向我们所期待其发挥价值的方向发展?或者说为了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应当着重把握好哪些关系?依笔者浅见,“反哺”教育机制的培养以及“反哺”教育的顺利开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反哺”教育机制倡导者应坚持“以问题为本”,倡导者在问题出现和解决的过程中改善这种机制,确保它的完善及机制的可行性。“反哺”教育机制的完善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反哺”教育机制倡导者除了坚持以前那种讲解者和传播者的角色,还应主张围绕“反哺”教育机制组织问题探讨,通过这种讨论,搜集“反哺”教育机制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应对措施,力保问题能够解决,最后使“反哺”教育机制能够顺利开展实施。
另外“反哺”教育机制倡导者应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育授予者,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授予者共同进步。“反哺”教育的主体可以是大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等等,相反“反哺”教育的客体也可能是这些人群,面对不同的教育客体,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使他们乐于学习,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这样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反哺”教育机制倡导者应坚持这种“因材施教”法。
“反哺”教育机制倡导者还应重视网络法制教育。新时期网络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迈向信息网络时代,信息网络正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对新生事物历来敏感的青少年也正受其影响,使得它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哺”教育机制倡导者,应责无旁贷地变革教育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达到进一步强化青少年教育的目的。网络为“反哺”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信息,学生针对网络中的典型事例进行正反两方面剖析,能够帮助同龄人或者教育者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反哺”教育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一切先进手段。把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容灵活多变富有吸引力地充分体现出来,使抽象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使“反哺”教育机制更加顺利地进行。
2.“反哺”教育机制管理者应主张“动态课程改革法”,只有改革旧的教育机制的思想,适应新形势这样一个新环境,才能使“反哺”教育深入人心。转变教育环境,是学生多方面的教育需要,对教育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反哺”教育机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反哺”教育机制应在专家、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编写,教师和学生不再独立于“反哺”教育机制之外,而是它的有机结合体,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反哺”教育机制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反哺”教育机制不断根据新情况进行更新,才能不断走向完善。
另外,“反哺”教育机制管理者还应扩展“反哺”教育载体,“反哺”教育是一项大的教育工程,学校一切物质产物及精神产物都应该成为“反哺”教育的载体。“反哺”教育需要新的载体,也鼓励出现新的载体,包括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等等。以管理为载体,就是将“反哺”教育内容渗透到学校、班级的具体工作中,以达到提高管理人员道德素质之目的。文化载体就是将文化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将“反哺”教育寓于文化建设中。运用好文化载体,是加强和改进“反哺”教育机制的重要措施。活动载体指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反哺”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提高觉悟。大众传媒是指多种形式的通讯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电脑等工具。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通过上述各种传播工具,最终达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
3.“反哺”教育的授予者应及时提供反馈,使新时期的“反哺”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同时这种反馈也给教育者和管理者提供暗示,供他们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反哺”教育机制的顺利开展。“反哺”教育效果不会马上显现,教师、学生及其他教育授予者应进行反馈,通过这种反馈,对“反哺”教育机制进行调整,才能使“反哺”教育机制更加成熟。
另外学校领导也应高度重视“反哺”教育机制的提出,同时应团结学校教师及其他人员,与“反哺”管理者交流管理经验,为“反哺”教育提供顺利实施的人文环境。只有齐心协力,才能使“反哺”教育机制显示出其应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J].教育研究,2006(12).
[3]丁建志.主体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2005.
[4]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闫亮亮.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6).
[6]杨永敬.试论人本主义对当今高校教学的影响[J].新西部,2010(10).
[7]王 莹.新视角下探讨教育主客体关系[J].民办教育研究,2007(4).
G642
A
1674-5884(2012)01-0045-03
2011-10-27
陈 琳(1988-),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法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校 晏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