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地理专业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

2012-04-02 04:34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250014任建兰张晓青
地理教学 2012年20期
关键词:区域专业能力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250014) 任建兰 程 钰 刘 雷 张晓青

关于高校地理专业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250014) 任建兰 程 钰 刘 雷 张晓青

地理学专业实践能力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应试教育显现等问题,地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水平普遍呈现下降趋势。针对当前高等学校地理教学对实践能力、地理学学科特点认知模糊等现状,需要重新归纳实践能力的基本内涵以及地理学学科特点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分别展开当前高等地理教育实践能力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提高的途径选择。研究地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高水平的地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践能力;高等教育;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既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又是一门现代化的新兴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尤其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三大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地系统演化的日趋复杂,人地矛盾的不断激化,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1]培养具有学科特色的实践能力是地理学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体现。地理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地理学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在综合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区域实践问题的能力。如果是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还要具备处理把握教材和地理教育能力,后者体现了实践能力。根据地理学学科的特点、学科体系、发展趋势等将地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归纳为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文本信息和数据信息)的能力、野外观测、收集标本和记录变化的能力、运用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3S”技术的能力、参与各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调研和规划能力、根据社会需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999-2012年期间高校招生人数扩大了15倍之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教师数量增加速度约为招生扩招速度的50%,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学经费不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应试教育显现等问题不断显现,随之而来的引起地理学科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所下降,这对于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本研究主要分析地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内涵、下降的原因以及相对应的解决途径,研究高校地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应对社会实践需求、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的地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合性、动态性、区域性是地理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促进了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全球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地球表层开发强度不断加大,使得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更加复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矛盾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日渐凸显,地理学科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地理学所固有的与地域事象密切结合的学科特点使地理学学科地位不断加强,[2]社会对地理学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地理学的人才结构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3]相应的对地理学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这不但是地理学科本身的优势,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学生实践能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文本信息和数据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文本信息和数据信息)的能力是指运用地理视角和地理思维方式通过发现-获取-处理-管理-使用等步骤将众多地理信息转化为自身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地理学科涉及的信息面十分广泛,地理信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生命力,没有地理信息的支持,地理科学就不能发展,[4]这是地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以下技能:设计工作方案,编写调研大纲,实地仪器使用,地理事象观察,资料筛选,数据保存和处理等。但是由于有关信息检索的课程设置少,学生缺乏指导,获取信息效率低下;众多地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专业素养较差,辨别良莠能力不足,信息处理不当;同时,各大高校的信息资源分配不均,又存在地区上的差异,东、中部高校的资源多于西部地区的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应该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创造学术交流、人员互动、资料共享的良好局面。[5-6]

2.野外观测、收集标本和记录变化的能力

野外观测、收集标本和记录变化的能力是指野外实习中基于自身的学科素养,通过运用仪器设备进行具体地理事象观测、标本采集与收集、数据的记录、整理和处理等,这些都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地理学专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野外实习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地理学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在传统的野外实习与室内实验基础上,部分高校增加了区域调查和撰写论文等项目,让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野外实习地点少、时间短、课程多、任务重,学生野外实习的效果不佳;[7]同时,学生受考研、就业考试的冲击对野外实习不重视,再加上学校约束方案不健全,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不足。

3.运用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3S”技术的能力

运用“3S”技术的能力是指通过“3S”技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的能力。“3S”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应用性专业,主要用于对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存贮、管理、传输、分析和输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现已扩展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监测、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等众多领域。地理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和熟练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参与科研课题,逐步培养、强化自身对于GIS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受“3S”技术设备短缺的限制,相关专业课程和其他地理专业课程一样,不仅专业课程总数偏少而且课程整体上偏重于理论和宏观,应用类、综合类、交叉性的课程偏少,[8]这样就在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设备等方面脱节,使学生运用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3S”技术的能力不高。

4.参与各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调研和规划能力

地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需求,推陈出新,丰富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革新研究方法和手段,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发展共识,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日益成为区域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9]因此对于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区域调研和规划能力成为地理学学生基本的实践能力。区域调研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区域基本情况、影响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等要素进行深入剖析,撰写区域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区域发展问题提供基础。规划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区域调研情况为区域未来提供具体指导和借鉴,促进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但由于应试教育方式的“被标准”,升学标准化考试的压力,学生“入世”情怀被压抑,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的想法成主流,不关心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需求;由于扩招班级规模扩大,而教师增长规模不大,导致师生比例不合理,教师无暇开展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高校大学城的兴起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距离”越来越远,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的课题基本由教师、研究生参与,各高校尤其是省级院校本科生参与调研和课题的机会很少,使得学生自身的区域调研和规划能力提高较慢。

5.根据社会需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洞察区域的自然、人文问题,并能够运用一定的地理研究方法对提出问题进行定量化、综合化科学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根据社会需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等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无疑给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拓展了空间,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这些重大战略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但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地理学科的发展,同时,也给地理学科服务于社会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用武之地。[10]但由于近年来过多关注课本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所学知识难以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学生对区域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认识层次较低等,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此外,考核机制缺少反馈、考试内容方式过多注重书本知识,缺少实践锻炼,也是导致该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1.关注发展问题,教师授课理论和案例相结合

区域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变异性等三大特点。教师授课应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典型案例分析,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原理、方法,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能辨析不同尺度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驱动机制以及发展状态等,清楚影响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以及在新因素影响下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变化,掌握综合集成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基本的区域分析方法,了解当前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全球、国家、区域的主要发展问题和解决路径,能够从不同区域尺度揭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基础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通过案例剖析,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强化野外实习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野外实习是高校地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学科特性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应特别强化野外实践教学在落实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具体而言,学校、学院应该为地理学专业配备充足的经费以及必备的野外实习器材、地形图和遥感影像等,为野外实习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保证充足的野外实习教学课时;教师应选择地理要素特征明显的实习基地,确定典型的部门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实习基地,制定详细的野外实习计划和野外实习考核标准;培养学生把地形图、遥感影像应用于野外实习的能力和野外实习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地理摄影和地理素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野外实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3.加强毕业设计训练,导师以课题带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的教学过程。[11]因此,指导教师应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资料查阅、工具使用、文献撰写的能力。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选取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要求、深度和难度及工作量适度、体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题目,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另一方面鼓励导师采取课题带论文的指导方式;[12]注意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主要从区域调研、研究综述、论文框架结构、论文写作等四个环节,把学生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全过程。此外,加强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的宏观调控、导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和职责培训、学生论文的原创性检查也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

4.改革教学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高等学校地理教学存在教师灌输式教学、教学内容与考试方法呆板单调、缺乏对学生能力培养等诸多问题,应尽快转变教学方法,提倡研究型教学范式。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能力培养意识等5种意识,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教学手段;[13]开展研究型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调整多种教学方法的平衡点、侧重点,体现由知识“灌输”式教学向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转变、由教师授业解惑教学向合作式教学转变、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由注重理论教学向教学科研结合转变、由传统的闭卷考试向多种考核方式转变等五种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突破教学对教材、课堂的局限,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同时重视教学改革的细微处改革,例如过分依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接收效果不高。

5.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地理学是经世致用的学科,广泛应用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这为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具体而言,密切配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寒暑期社会实践、“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地理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与农村、社区、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基地和地理科普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境和场所,建立起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新农村建设、人口结构、环境保护等贴合当前实际的调查活动,定期以当前热点话题为主题,开展相应调研和讨论研究。[14]

6.将地理知识融入生活,培养学生专业思维方式

当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与专门的问题和领域联系在一起时,可称为专业思维方式。专业学习好坏不在于掌握或者牢记大量的专业知识,而在于能否掌握专业的思维方式。专业思维方式的培养不是知识点的训练,而是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植被、水、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和城市、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等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有意识的将地理元素融入生活,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认识社会的地理学专业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的最高境界。建立地理园地,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学生认知园地内植物种类、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水文条件、气候状况以及各个地理要素及其相互联系,人为活动对园地的影响等;让学生观察快速城市化、压缩型工业化引起的一系列交通、环境以及农村等经济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心,感悟世界的人文情操。

三、结语

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地球表面的复杂性等地理学学科特点使地理学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文本信息和数据信息)的能力、野外观测、收集标本和记录变化的能力、运用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3S”技术的能力、参与各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调研和规划能力、根据社会需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由于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学经费不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应试教育显现等问题,地理学科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所下降,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会实践、野外实习、毕业设计、专业素养等方面提出提高地理学专业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1]宋长青,冷疏影.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6):595-599.

[2]李孝坤,翁才银,刘春霞.高师院校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9(4):128-132.

[3]蔡运龙.地理学人才结构与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7(9):19-21.

[4]武羡慧.高校地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浅析[J].阴山学刊,2007,21(4):118-120.

[5]李双双,延军平.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异[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98-1304.

[6]张茂恒,王建,陈霞等.地球表层系统思想下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改革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27-130.

[7]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J].人文地理,2010,114(4):1-6.

[8]熊平生.中国和美国普通高校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2):57-60.

[9]何爱平,任保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刘卫东,甄峰.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J].地理学报,2004(59(增刊)):67-76.

[11]彭秀英.立题和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J].中国大学教学,2012(3):75-76.

[12]景志红,于晓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4):32-34.

[13]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0(1):65-67.

[14]董玉祥.英国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征及意义[J].经济地理,2000,20(5):125-128.

(责任编校:戴心雨)

*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师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区域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分割区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