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地理课堂有效注意的心理措施分析

2012-04-02 04:12:39洛阳理工学院师范教育系471023赵传兵
地理教学 2012年17期
关键词:南极冲突情境

洛阳理工学院师范教育系(471023) 赵传兵

唤醒地理课堂有效注意的心理措施分析

洛阳理工学院师范教育系(471023) 赵传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唤醒注意”是地理教学中常见的教学事件之一,其目的是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唤醒学生注意是很有必要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E·洛夫斯基在《记忆》中说:“一个人为提高记忆力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也许就是学会如何集中注意力。”

在地理教学中,影响学生有效注意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结构、情绪、学习自主性以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等。

一、创设引发认知冲突情境,唤醒学生有效注意

认知冲突指的是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产生的无法同构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情境,能就造“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一个引发认识冲突的任务情境,使得学生的认知失衡;尔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实现新的认知平衡,从而实现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方法的习得。

常用的创设引发认知冲突情境的方法有:

1.依据生活经验,激发认知冲突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和挖掘教材以及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把学生置于矛盾冲突氛围内,创设认知冲突情境,激发学生解决矛盾的动机和愿望。比如,在学习“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已经存在的知识经验是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但在现实生活中,南部的很多城市(如淮河流域的一些城市)水资源非常短缺,甚至出现超市“蜂抢纯净水”的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以此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兴趣和意向,引导学生学习“水质型”缺水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比如,在学习“南极”的相关内容时,多数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南极四周被海洋包围,整个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应该是全球湿度最大的地方。据此,师生间有这样一组对话:

教师:南极大陆是个冰雪的世界,但实际上这里比沙漠还要干旱,被称作“白色沙漠”,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A:南极到处都是冰雪,降水一定非常多,南极地区怎么可能会比沙漠地区还要干旱?

学生B:南极降水非常少,由于气温非常低,每年下的雪几乎不融化全都保留下来了,经过千百万年的积累形成了现在的大冰盖。这里的蒸发量也非常小。所以这么多的冰雪是千百万年积累的结果。

学生C:这些冰雪主要不是天上降落的而是从地上被风吹起来的。

学生A:这里气温实在是太低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大概都凝结成冰晶了吧。

学生B:还有一个原因,这里蒸发量一定很小。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术。地理教师要积极研究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的基本要求,总结经验,从而在实践中形成更多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的方法。

2.明放暗收,隐布认知冲突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设计一些基于学生常识的活动,为解决地理教学问题做铺垫。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隐布一些认知冲突和矛盾,使得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感到“山穷水尽”;尔后,在教师引领下,达到“柳暗花明”之境,从而理解地理原理和规律。例如: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教师设计一个问题:爬过高山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体验,爬到山顶后感觉山顶要比山脚下冷一些(也可由个别同学讲述自身体验),山顶距离太阳更近,为什么比山脚温度低呢?在这个“违反常识”的问题中就隐布着认知冲突,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一问题作出解释:

学生A:这是因为山脚距离地球中心近,能量源于地球内热。

学生B:那么,同一个地方距离地球中心的距离没有变化,为什么白天气温比晚上高呢?

学生C:地面是个反光镜,地面把太阳光反射到大气中,被山顶大气吸收,所以,山顶气温高。

学生D:房间里得不到太阳光温度也高呀。所以C的答案也不对。到底什么原因呢?……

“到底什么原因呢?”这是学生急于探究知识愿望的体现。教师据此和学生一起学习大气受热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习得相关地理知识。

3.巧设“陷阱”,引发认知冲突

在教育关系中,学生是未成熟、有待发展的人。这也体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整等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情境设计中巧设“陷阱”,而后引领学生“自救”,从而达到完善学生认知体系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一节时:

教师:南极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至今无人定居。但南极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特别是动植物资源。

(教师借助课件展示一张海豹躺在绿色植物背景中的图片)

学生1:老师,这张图片有问题,冰雪覆盖的南极怎么会是绿色的?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是不是老师搞错了呢?有没有同学帮老师解释一下?

学生2:这张照片上有露出地表的湿地,说明有些冰雪融化了,应该是在南极大陆比较靠近边缘的地方,这是绿色的地衣和苔藓,说明这时是南极地区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

教师:回答得很好,这是南极洲暖季时拍摄的照片,此时是南极地区的几月份?

学生2: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应该是南极地区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左右。

教师运用景观图片巧设“认知冲突”, 使得学生按捺不住质疑。这一方面唤起了学生的思维注意,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激发起学生的情绪注意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激活情绪反应,唤醒有效注意

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情绪,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借助导语设置悬念,唤醒学生积极情绪

导语是吸引和指导学生展开新的学习的媒介,有“导读之语”的含义。在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唤醒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造矛盾情境、讲述故事等策略创造一个与新课相关且充满新奇的悬念情境,以唤醒学生的情绪,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地理教师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一课时:4月10 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拿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中年人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这种巧设悬念的新奇导语,一下子就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

2.利用社会热点唤醒学生积极情绪

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家关注的话题,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样可以唤醒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学习“西北内陆区”相关知识时,教师精心选择了“神六”飞天及返回地面的相关视频,学生情绪高昂。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我们的神六是在什么地方着陆的?”“为什么要在杜尔伯特草原着陆呢?”“神六为什么要在酒泉航天中心发射呢?”“航天中心为什么建在西北地区呢?”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一旦与地理知识联结起来,就容易唤醒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地理”转变为“我要学地理”。

3.通过参与教学唤醒学生积极情绪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从而有效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生参与教学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学习环境问题有关的内容时,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和材料,参与备课;让学生或学生小组在课堂上分享和展示相关结果,参与讲课;鼓励学生走入生活宣传环保知识,参与课后拓展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有所提高,而且有利于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虚拟的环球旅游、角色扮演、模拟生活情境以及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常在“顿悟”中领会新知识,产生认知上的飞跃。

4.运用现代技术唤醒情绪

地理是事关天下的地理。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事事身临其境。但是,由于现代技术、特别是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把遥远的地理景观、地理问题“拉”到学生面前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情绪反映。例如,在学习“青藏高原区”时,一首“青藏高原”的音乐视频引领学生感受“世界屋脊”的高大雄伟、波澜壮阔,以及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学习“巴西高原”的相关内容时,通过“巴西热带雨林的砍伐”的视频,引出“我们应如何来对待热带雨林?”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表对“热带雨林开发和保护”的看法。实践证明,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明显提高。

三、依据学生发展水平,呈现挑战性任务

依据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理论,教师至少要理解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不了解这两种水平,就不可能确定教学可能性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解释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要想如此,教学只有跑到发展前面。正如维果茨基所说:只有跑到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布置教学任务时,尽量使任务难度处于中等水平,即依靠学生现有的知识不能独立解决,但在教师和同伴帮助下有可能解决任务。例如,在学习“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一节时:

教师: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03年5月10日刚果民主共和国一架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门突然打开,机上120多名乘客大部分被吸出机外遇难丧身,只有40余人随机返回地面,仅20人生还。为什么乘客会被吸出机舱丧生呢?

学生:机舱内气压高,舱外气压低,所以在高空,舱门打开,人就会被吸出机舱。

教师:为什么机舱内气压高于舱外呢?

学生:舱内气压相当于地面气压,而舱外由于海拔高,空气质点少,气压就低。

教师:那又是什么因素影响气压高低呢?

学生:海拔高低。……

把生活事实引入地理教学,把“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为什么”的策略性知识,鼓励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变原来的机械记忆为借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看似教学难度提高了,却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唤醒学生有效注意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是新课标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仅仅呈现问题情境,问题的发现、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问题的解决与验证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也可以唤醒地理教学中学生的有效注意。

借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唤醒有效注意。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地理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一个(或一系列)具有层次性、趣味性、难度阶梯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启迪学生思维,逐渐养成问题解决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唤醒学生有效注意。例如,学习“温室效应”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②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③大气中CO2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会产生什么后果?个人在生活中应该有什么好习惯?学生可以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出发来探究这些问题,得出结论。

借助同伴互助完成任务唤醒有效注意。学生群体若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又能唤醒学生学习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沙尘暴”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提出辩题:“沙尘暴利大还是弊大”,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进行辩论。辩论前,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组内确定辩手,而后展开辩论。这种学习既完成了教学目标,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动手制作与实验完成任务唤醒注意。杜威曾提出把儿童的本能和兴趣作为教育的起点,主张使学习过程成为在一定情境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相互合作的过程,从而实现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内容非常丰富,比如制作等高线模型、背斜向斜模型、地球仪模型、地图绘制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地理事物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同样,地理实验也是唤醒学生注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方法,比如验证全球气温变化规律、验证水污染的危害、验证废旧电池的毒害、水土保持实验等,都可以唤醒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猜你喜欢
南极冲突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环球时报(2022-04-16)2022-04-16 14:38:15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南极大逃亡
学生天地(2019年32期)2019-08-25 08:55:20
难忘的南极之旅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