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巧仙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独立设置的专门培养服务残疾人事业人才的高职院校,不仅拥有围绕残疾人事业办学的特色和理念,更拥有相关的师资力量、课程资源和社会条件开设相关专业。鉴于国内残疾人事务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经过详细周密的论证,2004年,该院在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基础上首次招收残疾人事务管理专业新生,专门致力于培养为残疾人提供管理与服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该专业基本建构了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课程体系,2007年该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为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题组积极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方针和政策,十分重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近几年里致力于探索和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贴近学生未来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1]。由于残疾人事务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热爱残疾人事业、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身心健康、具备现代公共事务管理理念、掌握残疾人事务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基层残联、民政、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福利企业等公共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从事残疾人事务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因此,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为:必须坚持以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对专业化管理服务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学院办学优势和特点,以培养学生管理与服务于残疾人事业职业能力以及创新素质为目标,坚持将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教学理论运用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中,积极探索复合型、立体网络状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并逐步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管理和服务残疾人事业基本职业能力、特色职业能力和创新素质。该专业学生基本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熟练掌握普通话,有较强的英语听、说、写能力和具备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的能力等一般职业能力。特色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对基层残疾人问题的调查研究能力;具有与基层社会管理组织、非营利组织沟通的能力,掌握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技能;学会与残疾人沟通技巧,掌握运用盲文和手语的能力等,具备与各类残疾人实现有效沟通的能力;实施管理所需的基本文秘能力如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精通公文写作的能力等;掌握残疾人卫生、保健、教育、就业、体育训练等方面相关知识,学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康复、教育、就业和社会参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困难。该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主要包括针对残疾人事业中出现的现象、新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素质。
普通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课。课题组根据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分解成满足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特色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个层次的课程,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目标落实到各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公共基础课程属于国家规定课程,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虽然其旨在加强专业精神和人文精神贯通和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但其中大学英语、信息技术课程为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发挥着主导作用。残疾人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基本职业技能如普通话能力、计算机应用和办公自动化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主要依托公共基础课程中实践教学训练。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省残联、市残联等行业专家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不仅参与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全过程,也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鉴定和评估,他们非常强调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具体的管理和服务残疾人事业职业能力。课题组吸取了诸多来自于他们的建议,对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和建设。
1、修订教学计划以增加实践课程教学课时。2008年该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时坚持以创新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改为6∶4,专业主干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改为5∶5,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有的课程如社会调查方法、残疾人社会工作、残疾人社区康复、管理与文秘、沟通技巧、手语、盲文等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时数安排占整个教学时数比例都超过60%。
2、完善与规范实践教学大纲。在修订教学计划基础上,要求各专业课程主讲教师完善与规范实践教学大纲,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技能培养,充分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强化实用性、技能性和先进性,以培养学生特色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每一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必须明确实践教学的定位和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的进度和学时分配、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等,特别是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要体现行业特征,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如社会调查方法、残疾人社会工作、残疾人社区康复、管理与文秘、沟通技巧、手语、盲文等都经过该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有力地保障了该专业特色技能训练的成效。
3、重视特色专业教材建设。残疾人事务管理专业虽然是新开专业,部分专业课程仍然可以使用已有的专门教材如管理与文秘、残疾人社会工作等,部门特色课程可以共享学院教材资源如手语、盲文、残疾人辅助器具等教材,但是缺乏部分主干课程、特色课程的教材。因此,需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残联专家编写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实用的教材或讲义。由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由职业界精英和高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共同担任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既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很好地针对本地区、本学校特点,提高教材效度,又有利于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自我提高,在编撰实践教学教材过程中,丰富实践知识,接受新信息[3]。我们根据专业及学生特点,组织部分专业教师和残联专家共同编写了残疾人心理健康与教育、残疾人政策与法规、残疾人文体活动、残疾人社区康复等讲义,满足该专业特色技能训练对特色教材的需求。
普通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一般指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4],是配合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门加强专业职业能力训练和锻炼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因此,该专业建构了专门的实践课程,分为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四个组成部分。
1、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可以有效展开对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训练。以项目化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可以分为申报项目、项目调研实施、项目结题评比三个阶段[5],学生团队成员如果能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三个阶段过程,往往就是接受了一次综合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三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和江苏省教育厅两个级别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项目申请和研究的机会,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团队积极申报和认真组织实施,先后完成了“江苏省残疾人养护服务调查研究”、“志愿者参与社区残疾人服务的调查研究”、“南京市残疾人教育需求调查研究”、“南京市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调查研究”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促进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残疾人事务管理专业的兴趣,增强了对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认同感;在具体调研、访谈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开展实践创新项目,稳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有效地进行了综合职业能力训练。
2、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对口化。专业教学计划中,二年级上学期设置为期一周的
专业见习,在三年级设置12周毕业实习,要求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以保证实践课程教学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科学构建实习基地有效运行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满足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需要,在学院和系科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近几年来,以基层残联、残疾人机构为主,该专业先后新建了校外实习基地7个,包括江苏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南京市残联、南京市栖霞区残联、南京真美好残疾人托养机构、南京方舟启智残疾人托养机构等,除了部分外省市学生回原籍基层残联、残疾人机构实习外,大部分学生在实习基地完成见习和实习,即保证了专业对口见习和实习,又有效地保障了专业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学生通过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部分优秀的毕业生顺理成章地进入这些实习基地工作,实现了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
3、毕业论文规范化。毕业论文写作对于高职院校文科专业毕业生来说,是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6]。《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规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毕业设计(论文)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监控要素,这意味着全国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将毕业论文列入评估关键指标。为克服学生论文内容抄袭、拼凑现象严重、选题不够科学合理、论文格式不规范等问题,我们要求专业课教师结合自己主讲课程以及研究方向预先规定论文选题方向,提供论文选题指南,然后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并重视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的过程管理,明确选题、中期检查、论文初稿完成时间节点,严格论文写作、版式规范等,使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成为他们应用专业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检验。
虽然残疾人事务管理专业属于高职管理类,不能像诸多工科专业实践课程那样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训“等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只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总能构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课程体系,走出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的特色之路。通过不断完善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情况反映良好。但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就整体而言,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与院级、省级特色、品牌专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在今后专业建设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该专业教师队伍比较年轻,他们学历层次高,但职称层次偏低,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因此,一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促进更多教师心智模式的转变,开展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建立适应该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能力结构;另一方面,需要尽快引进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设法从校外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
针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该专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课堂实训、实习基地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管理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以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具体操作时,各项检查、监控要到位,要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另外,教务处、院系和质量监控部门要加强联系和沟通,协商解决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残疾人事务管理专业是为了满足各级残联、残疾人机构对相关人才需求而专门开设的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也在基层残联组织、残疾人机构和相关服务单位,因此,加大与各级残联、残疾人机构横向课题的开发与研究的力度,积极争取残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通过横向课题研究,开发特色课程、编制特色教材,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应该成为今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胡晓娟.对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南昌高专学报,2010,(3):118-119.
[2]许巧仙,范莉莉.高职院校残疾人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2):64-68.
[3]殷新红.就业导向语境下的高校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4):117-121.
[4]乔美丽.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5-46.
[5]陈扬.基于项目运作模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8):69-71.
[6]王建华,王冉.关于高职院校文科生毕业论文写作问卷调查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