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对俄罗斯兴衰的历史影响*

2012-04-02 01:50江新国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2年4期
关键词:海权舰队俄国

江新国

海权理论的创始人马汉认为:“海权的历史主要是记叙国家间的斗争,国家间的竞争和最后常常导致战争的暴力行为。……海权的历史,从其广义来说,涉及了促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但是,海权的历史主要是一部军事史。”①[美]马汉:《海权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在海权史中,蕴涵着使濒临海洋或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秘密。从世界历史上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大国的崛起和衰落与海权密切相关。海权的得失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在某种意义上,俄苏的海权历史就是一部俄罗斯的兴衰史,透视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对今天发展海权的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海权让俄罗斯走向世界

公元9世纪前,东斯拉夫人形成了一个古罗斯国家,并于882年定都于基辅。基辅罗斯得到迅速壮大并不断扩大领土,到11世纪初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国家。12世纪中期,古罗斯国家分裂为若干独立的公国和城邦。14世纪末,莫斯科成为罗斯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伊凡三世执政时期 (1440—1505年)完成了征服诸侯和统一罗斯的进程。到16世纪上半叶,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整个17世纪,俄国一直在进行旨在重新统一罗斯领土和收复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战争。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俄罗斯成为一个迅速发展起来的强大国家。它已成为拥有1300万人口的最大的大陆强国,占据着西至第聂伯河上游东到太平洋、北起北冰洋沿岸南至中国边境的辽阔领土。

俄罗斯既是一个欧亚大陆国家,也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俄罗斯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临波罗的海,南临黑海。俄罗斯虽然濒临12个海,却因缺乏出海口而无法直接面向世界大洋。因此,寻找出海口特别是暖水港,成为俄罗斯走向世界的唯一选择。

“然而,17世纪被波兰、土耳其和瑞典占领的俄罗斯固有领土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收复,俄罗斯丧失了通向黑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天然出海口,这就阻碍了俄罗斯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俄罗斯来说,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收复被瑞典占领的波罗的海出海口。”①[俄]B.佐洛塔廖夫主编:《俄罗斯军事战略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因为瑞典千方百计想把俄罗斯同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隔离开来。17世纪末,俄罗斯面临的第二个重要任务是争夺黑海出海口。

18世纪前25年,俄罗斯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军事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外交活动十分活跃,国家所有机构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俄罗斯逐步具备了一些变成强大帝国的政策要素和军事战略要素。彼得一世 (1689—1725年)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彼得一世日益深切地感受到,在这千帆竞发的时代,一个国家经济上的富有、政治上的霸权,概出自这深秘莫测、广阔无垠的蓝水。他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走向海洋时代的世界形势,认识了俄罗斯在新的世界性生存竞争中的严峻处境。彼得大帝有句名言:“凡是只有陆军的统治者,只能算有一只手,而同时还有海军的统治者才算是双手俱全。”②[苏]谢·格·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5页。

在1569—1700年进行的俄土战争中,彼得一世的军事战略表现出新的发展方向。通过这次战争,保证了国家南部安全,防止克里米亚鞑靼人的不断侵袭;俄国的势力及至由奥斯曼帝国严格控制的黑海沿岸地区。

彼得一世发动两次 (1695和1696年)攻打亚速的战争。第一次远征亚速由于没有舰队,俄军无法从海上和顿河封锁亚速要塞,加之军队体制编制不适应作战而遭到失败。第二次亚速远征俄军作了充分的准备,建造了1300艘平底船、300艘海船、22艘大桡战船和4艘纵火船,还建造了2艘大型海上战舰③[俄]伊·叶拉金:《俄国海军史》第1卷,圣彼得堡1864年版第6页。转引自[俄]B.佐洛塔廖夫主编《俄罗斯军事战略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与此同时,陆军也得到加强,比第一次增加了一倍,达到7万多人。俄军精心策划和组织了1696年围困亚速要塞的行动。步兵和舰队密切协同,从陆地和海上封锁了亚速,使要塞守军得不到任何外援。勇敢的哥萨克乘小船纵火焚烧了土耳其的舰队。土耳其不得不放弃要塞,俄国终于夺取了亚速海的出海口。但是,亚速要塞本身并不能成为夺取亚速海制海权和继续进攻克里米亚的海军基地。因此,1689年,俄军决定在塔甘罗格修建新的要塞,并着手建立大型舰队。为此,俄军修建了49个造船厂,每年都有一艘新船服役。俄国舰队在亚速海出现了,迫使土耳其人很快与俄国签订和约。尽管彼得一世没有彻底解决黑海问题,但他通过夺取黑海和建立海军基地极大地改善了俄国在南方的战略态势。

亚速远征使彼得一世深刻认识到,俄国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正规的陆军和强大的海军。彼得一世下定决心进行武装力量改革。在改组陆军的同时,彼得一世继续发展海军,因为没有海军就不能确立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到1722年,俄军在波罗的海的船只已达到130艘帆船 (其中战列舰32艘)和近400艘浆船。

彼得一世在筹划与土耳其争夺黑海出海口的斗争时,企图扩大反土国家联盟。虽然彼得一世争取西欧国家加入反土联盟的努力受挫,但这也使彼得认识到,国际政治形势非常有利于俄国完成最重要的任务——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而达成这个目的的可能方式就是发动对瑞典的战争。由于1699年以后彼得将注意力转向在北方寻找出海口,黑海舰队的地位受到削弱并开始衰落。1710年,土耳其对俄宣战,俄国战败,黑海出海口的控制权又被土耳其掌握。

北方战争持续了二十多年,包括三个阶段 (1700—1706年,1706—1709年,1710—1721年)。第一阶段主要是俄国夺取涅瓦河口和整个因格利亚的斗争。第二阶段俄军向瑞典的侧翼和后方发起进攻,改善了俄国在波兰的政治形势,同时俄军在西线战区积极行动,巩固在波罗的海沿岸占领的土地,更为重要的是,为进一步加强陆海军建设赢得了时间。第三阶段的特征是战略争夺从陆地转到海上。俄国海军展开了大规模的行动,并成功地实施了一系列登陆行动。俄国舰队在汉科岬(1704年)和厄塞尔岛 (1709年)取得了辉煌胜利。俄国舰队完全取得了海上优势,在格良汉姆战胜了瑞典舰队,完全控制了波罗的海的制海权。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战争彻底拖垮了瑞典。双方于1721年签订了《尼施塔特和约》。根据该和约,俄国得到了涅瓦河口、波罗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区、芬兰湾南岸以及维堡和凯克斯霍尔姆。这样,俄国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打开向地中海的出路,对俄国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夺取了地中海的控制权,就可以从南面包抄西欧,确立对欧洲的霸权,并且可以进一步向亚非大陆和印度洋扩张,同英法等国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要想进入地中海,关键是夺取巴尔干半岛,特别是占领君士坦丁堡以及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这是俄国历代沙皇极力要实现的梦想。

1762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1729—1796年)即位,推行更加积极的对外政策,其目的是巩固外部边界,夺取黑海出海口,稳固在波罗的海的阵地。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继续扩大领土,实现俄罗斯民族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的重新合并。要达到如此艰巨的战略目的,需要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武装力量。到18世纪中期,俄国陆军编制员额已达33.1万人,叶卡捷琳娜继承了彼得大帝“两只手”思想,始终把海军放在国家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在她统治时期,俄国已进入世界海军强国之列。例如,波罗的海舰队编有两个分舰队。喀琅施塔得分舰队编有配备954门火炮的14艘战列舰、5艘护卫舰、1艘武装平底船、2艘炮艇;雷维尔分舰队编有配备372门火炮的6艘战列舰、3艘护卫舰、42艘大桡战船①参见[俄]B.佐洛塔廖夫主编《俄罗斯军事战略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七年战争 (1756—1763年)期间,俄国军事战略重心在北部,参战的目的是阻止普鲁士扩大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影响并保证俄国在该地区领地的安全。七年战争后,俄国军事战略重心转向了南部地区,兼并黑海沿岸地区和巩固在黑海的地位是俄国当时重要政治目的。在二十多年里,接连发生了两次俄土战争。在第一次俄土战争 (1768—1774年)中,俄军实现了陆军和海军的战略协同,在海上,俄国舰队在切什梅湾消灭了土耳其舰队;在陆上,俄军在巴尔干、波兰、高加索等战场取得重大胜利。土耳其被迫与俄国开始和谈,与俄国签订了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俄国得到了刻赤、亚速、厄尼卡列、金布恩以及第聂伯河与布格河之间大片土地,而在高加索地区,俄国得到了大小卡巴尔达。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独立,为俄国建立黑海舰队创造了条件。18世纪70—80年代,黑海舰队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塞瓦斯托波尔分舰队已拥有23艘战舰,864门火炮,约5000人。江河区舰队第聂伯河分舰队已拥有20艘船只②参见[俄]B.佐洛塔廖夫主编《俄罗斯军事战略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18世纪80年代末,黑海地区依然是各种尖锐矛盾的焦点。英国对俄国在该地区扩张持强烈敌视态度,并极力对土耳其施压。土耳其企图收复在黑海地区失去的霸主地位,要求俄国废除库楚克-凯纳尔吉条约和撤出克里米亚与格鲁吉亚,控制经海峡进出地中海的俄国舰船。俄土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引发了新的一场俄土战争(1787—1791年)。夺取制海权成了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在1788年战局中,塞瓦斯托波尔分舰队在沃依诺维奇海军上将的率领下积极行动,从海上封锁了土军奥恰科夫要塞并攻克了该要塞,从而改变了整个战场的战略态势。俄军可以着手完成巴尔干地区更复杂的任务。尽管1789年俄国在巴尔干地区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仍不足以让土耳其屈服。俄国只有取得令人信服的胜利才能迫使土耳其停战。当时,俄黑海舰队取得了重大胜利,乌沙科夫将军率舰队多次重创土耳其舰队。俄国水兵在锡诺普海域、刻赤海峡和哈吉依要塞多次取得胜利,使俄国舰队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已经实际控制了整个黑海区域。

俄国海军的胜利对于陆军顺利作战具有重要意义。在乌沙科夫分舰队的掩护下,德·里巴斯的划桨船队驶入多瑙河,该船队消灭土耳其船队,完成了对伊兹梅尔要塞的封锁,切断了敌人在多瑙河上的交通线。1789年12月11日,俄军夺取了伊兹梅尔,俄国人占领了整个多瑙河左岸,打通了通向巴尔干的道路。俄军在海上的胜利和攻占伊兹梅尔决定了战争的结局。1791年,俄土签订雅西条约,土耳其接受了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的条款,承认俄国兼并克里米亚和俄土两国沿德涅斯特河的新边界。叶卡捷琳娜大帝还三次发动瓜分波兰的战争,夺取了从拉脱维亚经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至克里米亚的广大地区,巩固了波罗的海与黑海两个出海口的统治地位。

在18世纪俄国夺取出海口的过程中,西进波罗的海是俄国海权战略最成功的部分,它直接促进了俄罗斯的崛起。波罗的海和圣彼得堡成了“俄国得以俯瞰欧洲的窗户”,尤其是圣彼得堡的建立“有意给它的领土制造了一个外偏中心”①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1页。,并表明俄国不会在原有的内陆地位中生存,也不会听任自己的河流入海口控制在别人的手中。俄罗斯也因此可以介入欧洲政治而具有了欧洲属性。更具意义的是,“彼得大帝向俄罗斯种族传统的抗海本能提出了挑战”,尤其是“迁都以后,俄国在北方各邻国中的优势地位明显表现出来,而且也使俄国可以与欧洲所有国家保持经常接触,特别是与海上强国建立了相当程度的物质依赖关系”②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18世纪头30年间,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一同推动着经济改革。这期间,以军事工业为龙头的工场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增加了10倍,发展到近200个,其中黑色冶金工业和武器制造业工场占40个,有色金属工场25个,火药工场13个,造船工场7个。18世纪20年代,俄国的铁砂年产量达到80万普特,逐渐改变了生铁依靠进口的局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逐渐变化,使俄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长,终于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

二、海权战略失误导致俄罗斯落后百年

如果说18世纪是俄国人海权和国势辉煌的世纪,那么,19世纪便是俄国人海权挫折、国势衰退的世纪。19世纪,与俄国争霸海洋的主要国家是英国、法国、奥斯曼帝国和日本。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俄国与上述四国发生了两次战争,即克里米亚战争 (1853—1856年)、日俄战争 (1904—1905年)。俄国海军在与英法日海军较量中惨遭失败,致使俄国在西东两个方向海洋扩张遭受挫折。如果对19世纪海权与俄罗斯衰落的关系作深度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俄罗斯的衰落与海权有关,而海权与国家制度和政府政策有关。正如马汉所言:“特殊形式的政府和制度,以及不同时期统治者的特点,会对海权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影响。”③[美]马汉:《海权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马汉的结论在19世纪俄与英、法、日海洋争霸中得到了印证。

俄罗斯历代沙皇都崇尚军事,在军事上多有建树,但对经济似乎缺少战略意识。18世纪,俄罗斯虽然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时期依靠军事优先的国策崛起了,但此后的沙皇由于缺乏商品经济意识,没有及时跟踪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和海军革命的步伐,最终因军事失去强大的经济和技术支撑而导致失败。为了说明这一过程,我们不妨先对俄罗斯主要对手英法国家制度和政府决策加以分析,从而找出英法能够长期维持强大海权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胜俄国的根据。

英国是传统的海上强国,从1588年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起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止,一直垄断着全球制海权。其间权力起伏较小。这一事实不是出于偶然,而是英国举国上下审慎决策,实施一贯的海洋战略的结果。经历了长期风风雨雨的考验,英国在17世纪形成了稳定的立宪议会制民主,英国的国力就是在这样一个较稳定的政治结构中逐渐积累,终成世界一流强国。

英国人是世界历史上最深刻地理解“舰队—商贸—金融”三角循环关系并从中受益的民族。自拿破仑战争到19世纪中期,英国海上商船队稳定在220至240万吨的运输量,约1.9万艘,遥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一半以上。英国国力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1837—1901年)达到顶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商贸殖民和产业革命成为英国海上霸权的后盾。英法在18世纪之所以能够取代荷兰的海上霸主地位,其内在的原因就是这两个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上各自完成了从早期重商主义到晚期重商主义、从商业主义到工业主义的转变。1760—1830年,英联邦工业产量占欧洲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英国的领先地位和增势一直不减,在1860年英国国势极盛时期,它生产了全世界铁产量的53%,煤产量的50%。巨大的贸易量和工业产量激发英国人去发明,新技术、新机器不断被创造出来,武器革新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推进。正是英国巨大的产业、商贸、金融、新技术作支撑,使之得以长期经营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舰队。与英国相比,法国由于制度转换比较曲折,影响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到19世纪末才确立了国家制度,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欧洲第二个工业化国家。它在与英国海洋争霸中始终屈居第二。

从文化的角度观察,与英法信奉重商主义和工业主义不同,俄国是一个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除了坚信自己信仰的上帝的正统性外,还总是赋予意识形态以太多的意义,将拯救世界视为自己的使命”①赵世锋:《使命、梦想与现实:俄罗斯崛起的历史分析》,载《世界文化》2008年第11期。。面对近代以来西方迅猛发展的工业化浪潮,俄国即使在彼得一世打开面向西方的大门之后,对科学技术革命所引起的巨大变化也表现出反映迟钝,工业化的步伐比西欧慢了很多。许多知识分子在反思这一现象时,并不鼓励俄罗斯吸收西欧的先进工业文明;相反,他们对西欧国家日益资本化的社会状况持批判态度,认为只有笃信东正教的俄国民众才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有能力把世界从低俗、市侩、唯利是图的堕落的欧洲人手中拯救出来。总之,俄国人对市场经济、重商主义持否定态度,因此,工业革命在俄国缺少内在的驱动力。

19世纪中叶的俄国很早就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但俄国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政治上,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而同时期的西方诸国如英国、法国等,却早已砸碎了封建制度的枷锁,建立起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经济上,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农奴制经济,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且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已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1860年,俄国的铁产量为29万吨,德国的铁产量在1850年时就已达到40.2万吨,英国在1850年时的铁产量为225万吨。铁路建设最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1860年,俄国建成的铁路只有1600公里,同年的英国建成的铁路则有14603公里,法国到1861年时有铁路9160公里。

工业基础的落后决定军事工业的落后,经济实力不足导致军事实力不足。当时英国军队全部装备了膛线枪,法军装备了50%。俄国军队95%仍使用旧式滑膛枪。当时俄国全部舰队中只有24艘蒸汽舰,多数是陈旧的风帆动力舰。而英、法、土耳其共有蒸汽舰281艘,蒸汽机动力、螺旋桨推进、装甲甲板防护的铁质船壳,使新战舰比风帆战舰在机动性、航速、火力、防护用具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俄国和西方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军事技术上的时代差,武器装备上的代差让俄军在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历时两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基本上是陆战。英、法、土联军与俄军在陆上反复厮杀,双方血流成河,黑海上却风平浪静。一度气势汹汹的俄国舰队,虽规模庞大,可是龟缩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港湾里不敢出战,自动放弃了黑海的制海权。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俄国人并非不知道掌握制海权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而是俄军海军将领看到了俄国海军装备与英法联军相比存在致命的时代差。1854年4月30日,一艘英国机帆巡洋舰“老虎号”在黑海港城奥德萨外搁浅,被俄国人捕获。俄国海军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并解剖该船后,才知道俄国在蒸汽动力和制造铁壳船技术方面比西方落后了一大截。俄黑海舰队大部分是木壳风帆船,只有少数蒸汽舰。英法联军舰队有18艘蒸汽机巡洋舰,大部分是航速很高的铁壳螺旋桨推进船。熟读兵法的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分析了敌我实力对比,力排请求黑海舰队出港决战的众议。在英法舰队绝对海上优势面前,俄国海军忍痛把七艘军舰凿沉在通向塞瓦斯托波尔湾的水道中,封锁了港口。黑海舰队其余军舰上的大炮也被拆下来装到要塞上。黑海舰队的水兵们登岸,他们将与要塞卫戍部队并肩作战,与黑海舰队基地共存亡。

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是克里米亚战争的核心。因为英法联军的目标就是铲除这个要塞,把俄国黑海舰队连根拔掉。这场血战历时349天,俄军防御是以陆海军濒海要塞协同作战为基础,守方不断出击,以反冲击来延缓和迟滞敌人的进攻。尽管英法联军在军队、火炮数量以及武器质量上占优势,但纵身梯次配置的防御体系和合理的步炮兵火力配置使守方多次击退联军攻击。尽管俄军表现出高度的战斗精神,但塞瓦斯托波尔还是在联军的强大攻势下陷落了,349天的惨烈战斗没有扭转俄帝国战败的命运。1856年3月30日,双方于巴黎签订和约。俄国被迫接受极为苛刻的条件。《巴黎和约》禁止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不准俄国在波罗的海阿兰群岛设防。俄国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地区割让给土耳其,并归还卡尔斯,承认由各强国对处在苏丹宗主权之下的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三公国实行集体保护。俄国以东正教的名义声明不再威胁欧洲。英法削弱了俄国,俄罗斯南侵的势头被停止;奥斯曼帝国维持了表面的独立;俄国被随战败而来的国内革命和农奴危机所困扰,再也无力与欧洲较量,其在欧洲和中东的影响力遭到了空前削弱。

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迫使俄国在政治、军事方面作结构上的调整。1861年,俄国从法律上废除了农奴制,但改革缓慢,拖延到1916年农奴才有了土地;在军事上,“所有人都坚信,在战争中威望尽失的整个军事体系需要进行彻底改革”,“俄国认为,第二项任务同样重要,就是军队更新武器装备。为此,不仅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军事工业,而且还应彻底改革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①[俄]B.佐洛塔廖夫主编,《俄罗斯军事战略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19世纪60—70年代的重大改革包括军事改革,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战后到1900年间,俄国的军事工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的一段黄金时代。对于一个奉行积极军事扩张政策的帝国来说,西方损失东方补,海上损失陆上补,俄国把扩张的战略重点转向了东方。俄军挥师高加索、中亚诸汗国,把势力推进到大清北部边疆,并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宰割中国,直到太平洋港口海参崴。

1858年春,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率军舰70余艘,由石勒喀河强行闯过中俄边界,驶至瑷珲,利用英法两国舰队侵华之际向清朝政府进行勒索,逼迫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了中国黑龙江北岸的领土。1860年,俄罗斯公使伊格那提耶夫自称“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功”,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又割去了中国乌苏里江东岸的大片领土。同年,俄罗斯将海参崴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即“东方皇后”,并成为西伯利亚舰队的基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俄罗斯自恃联络法国和德国进行“三国还辽”有功,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取代了日本在辽东半岛的地位,并控制了大连湾,将旅顺口作为俄罗斯远东舰队的暖水港。俄国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诱迫清朝钦差大臣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这样,俄国将中国东北划入它的势力范围,同时加剧了其与日本的矛盾。对此,日本对俄国恨之入骨,英国和美国也心怀不满。1904年,在英美的公然支持下,日本发动了对俄战争。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几乎变成了亚洲版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变成日本东乡平八郎的联合舰队,塞瓦斯托尔港变成了旅顺口。1904年2月8日深夜,东乡平八郎海军上将率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突然袭击泊于旅顺口外的俄国太平洋舰队,18枚鱼雷扑向毫无戒备的俄国军舰,两艘战列舰和一艘重巡洋舰被炸毁。第二天,日本舰队和俄国舰队在黄海打了一场未分胜负的海战。从此以后,俄国太平洋舰队被封锁在旅顺港内。4月12日,俄国旗舰“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号触水雷沉没,刚刚赴任的太平洋舰队司令、杰出的海军战术家马卡洛夫随舰阵亡,俄国远东舰队失去了心脏和头脑。新任的俄国舰队司令下令舰队坚守待援,俄国官兵失去了与日本人拼杀的勇气。于是便像克里米亚战争一样,把舰艇上的大炮拆下来充当要塞炮,技术熟练的水兵变成了普通步兵,最后在旅顺口防御战中消耗殆尽。日本海军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黄海制海权。日军则一方面从海上封锁旅顺港,另一方面从陆上展开攻势,试图一举摧毁俄太平洋舰队。1904年8月10日,俄卫特捷夫特少将率太平洋舰队海军舰队突围,遭到东乡平八郎率领的日本舰队拦截,一发炮弹击中俄旗舰“契萨罗维奇”号,太平洋舰队司令卫特捷夫特少将当场毙命。俄国舰队方寸大乱,一艘巡洋舰被击沉,两艘巡洋舰及五艘驱逐舰逃到了中立港被解除武装,其余残存俄舰又被逐回旅顺口。11月29日,日本陆军乃木希典大将所指挥的第三军攻占旅顺外的要塞203高地,日军在203高地架起大炮,像打靶一样把俄国军舰一艘艘击沉。之后,东乡的封锁舰队撤回日本。他们进行补充、修整、操演,全力以赴迎击波罗的海舰队。

当太平洋舰队被封锁在旅顺口港内时,俄国决定抽调波罗的海舰队主力编成太平洋第二舰队和第三舰队第一中队,由罗日杰斯文斯基海军上将统一指挥分别经好望角和苏伊士运河驶往远东增援。此时俄国因领土构成因素给海权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暴露出来。俄罗斯东西南北四个濒海地区和出海口远隔千山万水,这一四海分割的特殊海洋地理环境,使俄罗斯在海洋方向平时不能相互呼应,战时又易遭封锁,海上力量容易被孤立,相互支援极其困难。从波罗的海到海参崴,不用说沿途补给困难,光是1.8万海里的航程就令人心惊胆战。日俄开战后足有四个月,俄国海军部才决定派波罗的海舰队去远东增援。1905年1月9日,俄波罗的海舰队才绕过好望角到达马达加斯加群岛时,就传来了旅顺被日军占领的消息。1905年5月9日两支舰队汇合后,经过整顿重新上路了。远航消磨了俄国水兵的体力和斗志,军舰长满了藤壶和海藻,损失了30%的航速。1905年5月27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38艘舰只劳师袭远,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对马海峡时,遭到日军99艘舰只的截击。日本舰队占尽地利、天时、人和的优势,以逸待劳,经过一昼夜激战,日本联合舰队大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俄舰被击沉21艘,被俘9艘,而日本舰队仅损失鱼雷艇3艘。俄军官兵阵亡4830人,被俘6①《海军战斗年鉴 (1917—1941年)》,莫斯科1992年版,第675页。转引自[俄]B.佐洛塔廖夫主编《俄罗斯军事战略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人,日军伤亡700余人。沙俄倾其全部海军家底,在日本海战中满盘皆输。同时,俄国军队在陆上也遭到惨败。

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并把旅大地区和中东铁路南支线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俄国退守中国东北北部。日俄战争使日本在东亚的霸权地位得到加强,而俄国的势力受到极大削弱,并导致国内矛盾激化。《朴茨茅斯和约》签订后不久,俄国就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俄为重新夺回对黑海的控制权,巩固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加入到老对手英法协约国行列,俄罗斯海军虽然避免了与英法的较量,却又被迫陷入到一场新的绞杀中,在水兵中引起强烈不满。在列宁革命思想影响下,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参加了十月革命,有5500名水兵开到彼得格勒,夺取了武装起义的伟大胜利。列宁称赞海军是一支先进部队,是劳动群众创造能力的光辉榜样。为迎击帝国主义对苏维埃政权的联合进攻,1918年2月11日,列宁签署了创建工农红海军的命令。次日,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海军人民委员会,俄罗斯海军开始转变为一支新型的苏维埃共和国海军。

三、支撑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海权因素

苏联时期的海权战略大致经历了近岸防御——称霸海洋——近海防御三个阶段。经济因素、海权理论、政府特征相互作用,对苏联崛起和衰落起了重要作用。随着苏联工业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苏联海上力量逐步强大起来,推动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但苏联没有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及时对原有的体制进行改革,而是越来越僵化,苏联经济因此丧失了活力。海上力量也因失去强大的经济支柱而迅速走向衰落。工业现代化使苏联海军走向强大,控制了海洋,成为超级大国;经济衰落和海洋战略的失误导致海上力量萎缩,又使苏联丢掉了海洋霸主地位。

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红海军为陆上最后消灭白匪军和驱除帝国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残酷的战争也耗尽了苏维埃红海军的核心力量。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成立,苏维埃共和国海军正式转变为苏联海军,此时苏联海军面临着重建的严峻任务。在苏维埃共和国国内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就是由于苏维埃海军在波罗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舰队不具备掌握制海权的力量,帝国主义国家可以采取海上封锁断绝苏联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这个严酷的事实说明,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就不能保卫苏维埃的辽阔国土。根据列宁的建议,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海军运动。选派大批优秀团员充实海军舰队,积极兴办海军军事学院和培养海军指挥干部,全面复兴造船工业。到20年代末期,苏联修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期间被破坏的基地和要塞,修复了全部舰艇,对战列舰和驱逐舰进行了局部改装。但由于受海军舰艇规模数量限制,苏联海军只能承担配合陆军控制各出海口,在内海和近海通过协同作战进行防御,防止敌人从海上方向入侵。

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战争日益迫近,德国和日本对苏联形成了东西两面夹击的战略态势。苏联决定建立远洋舰队以及与舰队协同作战的岸基航空兵部队。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苏联明确了在波罗的海和太平洋必须拥有强大舰队,并拥有强大的航空兵,以对抗德国和日本占优势的舰队;同时,必须加强黑海舰队和北方舰队,以确保在所属海区的制海权。到1941年中旬,苏联海军已有3艘战列舰、7艘轻型巡洋舰、54艘驱逐舰、212艘潜艇、270艘鱼雷艇、2429架各式飞机、1000多门岸防火炮。此外,还有296艘各型舰船正在建造当中。但当时苏联海军“小规模海战理论”占主导地位,这种理论固然以苏联工业水平和造舰速度为依据,但把海军仅仅看做是陆军的一个配属军种,主要任务是近海防御,配合陆军作战,因此,对苏联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主要是欧洲大陆两大陆军之间的对决,苏联最高统帅部要求苏联海军各个方向的舰队行动必须与濒海的陆军方面军的行动保持一致,这种战略任务把海军力量局限于近海岸防御范围,以至于在苏德战争初期对付德国凌厉攻势显得十分被动,但也避免了处于劣势地位的苏联海军在战争初期遭受毁灭性打击。

然而,残酷的战争教训了苏联统帅部: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的支持,陆军在内陆受到的威胁更大。因此,战争第二年,苏联批准了新的造舰计划,并要求要像完成坦克建造任务那样完成造舰任务。1942年夏,共修复了五百多艘各类舰艇,新建了一百多艘小型舰艇。1943年,有三百多艘作战舰艇和辅助舰只出厂。1944年,又有279艘作战舰艇和1832架作战飞机交付海军。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工业部门一共为海军提交了2艘轻型巡洋舰、19艘驱逐舰、38艘扫雷舰、54艘潜艇以及900艘各类战斗快艇①[苏]苏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245页。。这些舰艇不断配备到海军各部队,加强了海军进行近海作战的能力。为了加强反潜力量,苏联还从同盟国购买了169艘鱼雷艇、106艘猎潜艇②[苏]巴索夫:《苏联海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战略战役使用经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1985年翻印,第393页。。

正因为苏德战场牵制了德国陆军大量兵力,德国统帅部不得不抽调相当大的一部分海军水面舰艇兵力来支持德国陆军作战和对付苏联海军,同时德国海军也不得不抽调相当一部分兵力承担破坏苏联海上交通线的任务。即便是大西洋争夺战最激烈的时期,德国也不得不抽调20%的潜艇兵力,到苏联北方的巴伦支海、西部的波罗的海和南部的黑海领域作战。因此,苏联海军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不仅为赢得苏德战场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同盟国的大西洋争夺战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德、意、日实力均受到削弱,只剩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美国自恃手中掌握核武器和战略轰炸机的垄断权,认为苏联一时还无法掌握核武器技术,且苏联海军不具备远洋攻击能力,就对苏联实行核威慑和核讹诈政策。美国对苏联的攻势,激起了苏联的反击,开始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海军走到了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前沿。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认为:“每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强国,都必须有一支海军。”苏联最高决策层认为,苏联对付美国的冷战攻势,必然要发展强大的海军;苏联要争取世界领先地位,必然要发展强大的海军;苏联要维护自己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领袖地位,也必然要发展强大的海军。1950年2月,苏联成立了海军部,并制定了发展远洋舰队的五年计划,从而为由“近海防御型”海军向“远洋进攻型”海军的转变打下良好基础。尽管二战结束时,苏联工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海军因力量薄弱仍不得不执行“近海防御”的战略,但斯大林还是高瞻远瞩地把重点放在建设远洋力量上面,并为建造大型舰船作工业基础的准备。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上,赫鲁晓夫特别重视发展战略核武器,把它作为强国的基本手段。但赫鲁晓夫对海军建设存在片面认识,他深受核时代海军无所作为思想的影响,认为战略导弹部队是国防威力的基础,是整个军队中起决定作用的手段,战争的结局将取决于核武器的拥有量,空军和海军已经失去了它们过去的作用。在这种指导思想下,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苏联海军发展战略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海军部被合并到国防部,并强令175艘水面舰艇退出现役,海军兵员减额10万名,大大削弱了海军的职能和实力。

由于苏联不能正视苏联海军与美国海军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盲目迷信核武器的作用,过分突出战略导弹核潜艇的作用,企图通过迅速发展战略导弹潜艇特别是战略导弹核潜艇来实现争夺世界海上霸主的目标。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苏联海军兵种畸形发展,战略导弹核潜艇规模过大,而大中型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建设被削弱,远洋活动能力严重不足,从而使苏联海军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存在严重缺陷。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针对美国的海上封锁,苏联海军除了战略导弹核潜艇外,几乎没有能够派往加勒比海活动的作战舰艇,苏联运载导弹的舰船不得不接受美国海军的检查,最后承受不住美国的压力,不得不把核武器撤回苏联,在国际上损害了苏联的形象和威望。

古巴导弹危机使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认识到,海上军事力量可以决定世界大国争斗的结局,也为他发展“远洋进攻型海军”提供了证据。于是,戈尔什科夫公开批评核时代“海军无用论”,强调“唯有均衡地发展海上力量,才能应付各种危机和战争”,才能维持世界大国应有的国际地位。“均衡发展”理论的实质在于使海军具备充分实现多功能的素质,它的基本要求是海军各兵种协调发展,导弹潜艇、航空兵应成为海军主要兵种,水面舰艇“仍然是现代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行超级大国的“积极进攻战略”,强调在发展核武器的同时,把发展海军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戈尔什科夫提出的海军“均衡发展”战略得以实施。

戈尔什科夫经过16年的艰苦经营,终于建设成一支庞大的海上军事力量。据统计,1964年苏联海军舰艇的总吨位为160万吨,1978年为330万吨,足足增长了一倍,仅次于美国的346万吨。又有1978年统计资料表明,美国拥有21艘航空母舰,苏联也拥有3艘航空母舰,而在其他类别的舰艇方面苏联明显超过了美国。水面舰艇美国有217艘,苏联有446艘;核潜艇美国有41艘,苏联有58艘;常规潜艇美国有119艘,苏联有294艘①[美]豪沃思:《美国海军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77年版,第631页。。这样,苏联海军实现了由二战初期的“近海防御型向“远洋进攻型”的重大转变。

为展示苏联海上威力,在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的亲自指挥下,苏联海军进行了两次全球性的军事演习。1970年的“海洋I号”演习,苏联海军有200艘军舰参加;1975年的“海洋II号”演习,苏联海军有120多艘军舰参加。在这两次演习中,苏联海军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黑海、地中海、波罗的海和北冰洋的各舰队都采取了协调一致的行动,参演总兵力占苏联海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两次全球性海上军演表明,苏联海军已经成为能够在全球海洋执行战略任务的军种,能够在任何时候到达任何一个海域执行战略任务。这支“远洋进攻型”海军成为苏联争霸世界海洋强有力的工具,苏联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军强国。

鼎盛时期的苏联海军在亚欧大陆边缘拥有北方、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四大舰队,并建立了印度洋和地中海分舰队,在亚非拉拥有31个国家海军基地的使用权。苏联海军可以通过在全球海上通道,在波罗的海、北海、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红海、印度洋、日本海和太平洋这样广阔的海域上,建立起连接欧洲、非洲、亚洲、美洲以及大洋洲世界五大陆地的战略联系。冷战时期,苏联出于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向海上扩展,把触角伸向世界各大洋。

然而,海权不是孤立的因素,它不仅与经济构成了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本身的发展也存在适度的问题。

首先,发展海权需要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基础。苏联海权的发展是随着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建设的推进逐步取得的。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成立后,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逐步好转,但仍然面临着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加快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时期,形成了一个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1928—1940年,苏联建成约9000个工业企业,整个工业增长了9倍,平均每年增长16.8%。1913年,俄国工业位居世界第五位,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法、德三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用了15年时间跑完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用50年到100年走过的路程①参见高放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110页。,这是苏联建立远洋进攻型海军的强大工业和经济基础。

其次,海权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海权总是与对外贸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海洋国家的繁荣富强总是同它们的海军力量的强大成正比的,这似乎是地中海文明自古以来的普遍规律。强大的海军保障国家财富的积累,而财富丰富反过来保证了海军的强大。两者互相支撑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商业与海军的良性互动模式……是历史提供的且被反复证明的繁荣富强最佳模式。”②倪乐雄:《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85—86页。苏联通过努力虽然建立了强大的海军,掌握了强大的海权,但作为华约集团的核心成员国,其社会经济不是建立在海洋贸易基础上,而是僵化低效的计划经济,因而,不能长久地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

再次,海权扩张对苏联兴衰产生了双重影响,即一方面海权扩张推动了苏联的崛起和强大,但过分的海权扩张对苏联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制约作用和消极影响,甚至说埋下了走向衰落的历史隐患。苏联领导人重视海军对维护国家安全和谋求大国地位所发挥的作用。在俄罗斯历史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保罗一世都把海军视为国家的“另一只手”给予高度重视,到勃列日涅夫主政时期,戈尔什科夫更是把“国家海上威力”提高到全新的高度,苏联也因此成为全球侧目的世界级超级大国。但海上扩张也使苏联背上了越来越沉重的包袱,控制海洋的欲望经常超过控制海洋的实际能力,海上力量建设又往往超过国家经济实力。20世纪60至70年代,苏联军费每年都在1000亿元左右,占国民收入的20%—21% 。据不完全统计,1961年至1985年的25年间,苏联军事开支估计达到四万亿美元③参见杨育才《俄罗斯军事战略发展与现状》,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版第62—63页。。超常的军费开支终于拖垮了苏联的经济。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国内经济问题,提出了所谓的“改革新思维”,在军事上同美国保持低水平的战略均势,推行“纯防御军事理论”;在国防军事战略上,对海军的发展提出“合理足够”的原则。在戈氏纯防御战略思想影响下,苏联海军战略思想出现大的调整,由过去“远洋进攻型”转变为近海防御型。苏联兵力部署在世界各大洋开始全面收缩。海军方面,部署在前沿的作战兵力逐步回撤,远洋规模的演习逐步停止,不再向加勒比海派出军舰,部署在亚洲的弹道导弹潜艇撤回至堪察加半岛和鄂霍次克海,部署在欧洲的弹道导弹潜艇撤回至科拉半岛、巴伦支海等俄罗斯近海区,海军在地中海、非洲西海岸的进攻性活动明显减少,印度洋分舰队解体,驻越南金兰湾的大部分舰船回撤,金兰湾仅起到一个中转站的作用,并最终放弃。由于失去了在古巴、近东、非洲和其他一些地区的驻留机场,海军航空兵也停止了在远洋的飞行。

四、海权伴随俄国再度衰落和艰难复兴

苏联的衰落与海权的衰落是互动进行的。国家经济政治的衰落导致海权的衰落,海权的衰落又进一步导致国家的衰落。

1991年9月6日,波罗的海沿岸的三个加盟共和国正式独立,原属波罗的海舰队的十个主要基地减少了六个,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加里宁格勒也被立陶宛和波兰包围,成为远离本土的飞地。苏联解体后,在黑海舰队归属问题上,俄罗斯和乌克兰经过多年争吵,于1997年达成最终协议,黑海舰队被一分为二。舰队被瓜分后,俄罗斯在黑海北岸的海岸线由1900公里骤减至不足500公里,而黑海—亚速海是原苏联产品的主要出海口,海运量和贸易量分别占原苏联的68%和65%。乌克兰南部的黑海北岸地区一直是原苏联最大的造船工业区,年造船能力约占全苏的44%,对苏联的海运业和海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黑海舰队还一直担负着为原苏联海军所有新建大型水面舰试航和为所有型号的潜射导弹进行试射的任务,是重要的新武器试验基地和训练基地。因此,黑海舰队的命运,对俄罗斯海洋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在失去一半水面舰艇和四分之三潜艇以及舰队所属海军导弹航空兵及一系列海军舰艇驻泊点之后,已经成了只能在封闭海区执行单纯防御任务的舰队。”①[俄]伊·卡皮塔涅茨:《冷战和未来战争中的世界海洋争夺战》,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432页。

苏联解体导致舰船工业的大衰退。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前,苏联拥有最强大的舰船建造业,年产各类舰艇约45艘,总吨位30万吨。但90年代以后,舰船建造业出现灾难性的滑坡,核潜艇制造业企业仅剩一家,水面舰艇制造业企业仅剩三家,每年为在建舰艇的拨款不及造价的3%—5%,军舰建造处于半停滞状态。整个90年代,俄海军四大舰队服役舰艇总数仅有八艘。海军科研经费减少了五分之四,所得款项不到所需经费的10%,科研人员减少了60%以上。1991年以前,科研成果的应用使前苏联海军作战能力平均每年提高15%—17%,而苏联解体后的近十年几乎停滞不前。舰艇所需备件、设备没有保障,78%的水面作战舰艇需要修理,80%的潜艇需要更换蓄电池。由于经费不足,实际修理的舰船还达不到需要修理的四分之一,许多服役期未满的舰艇被迫提前退役,甚至部分舰艇还不足规定服役年限的一半。10年中有二十多艘战略核潜艇提前退役。由于资金、武器装备保障严重不足,俄海军完成战备训练所需导弹、火炮等武器只能满足5%—8%。大部分军舰由于燃料短缺、保障不当等使战斗力严重下降,导致俄海军几乎停止了远洋活动,训练次数和强度都大大下降了①参见冯梁主编《亚太主要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第96—97页。。

目前,俄罗斯海军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舰艇老化的程度比较严重,大概有四分之一的舰艇的舰龄在20年以上,超过三分之一的舰艇舰龄在35年以上,维护保障能力不足。二是信息化程度低,电子指挥控制系统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三是从作战使用的角度看,四大舰队互不相连,支援作战难度大。四是兵力结构发展不平衡,例如现在仅有一艘航母,影响了俄海军战斗力整体发挥。

俄罗斯海军尽管遭遇了种种困难,但从综合实力而言,仍可以排在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海军大国。原因是:第一,俄罗斯海军核潜艇的数量多达四十多艘,数量多于美国,具备很强的海上核打击能力,除了美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比肩;第二,俄罗斯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比较多。目前有一艘航母,六艘巡洋舰,十余艘大型反潜舰,近二十艘大型导弹驱逐舰,八十多艘护卫舰;第三,俄罗斯海军的导弹及鱼水雷射程远、打击能力强;第四,武器装备的机动性、火控系统在世界上均处于领先水平。俄罗斯海军虽面临重重困难,实力和行动范围大为缩水,但仍不失为一支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②参见常拉堂编译《俄罗斯海军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载《外国海军》2012年第2期。。

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俄罗斯海军再恢复到苏联海军的状态已无可能,但恢复海军实力,重返世界大洋,保卫国家海洋权益与安全,彰显大国地位的努力与信念在俄罗斯一直没有停止过。2000年3月,普京出任俄第二任总统。在普京的强力推动下,俄罗斯开始恢复元气,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使俄政府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用于海军建设和海洋安全方向。

普京对俄罗斯海洋安全十分重视,在他的推动下,俄罗斯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相关文件。2000年4月,俄公布由普京批准及国家杜马通过的《俄罗斯联邦海军战略 (草案)》,这份文件第一次正式使用“海军战略”的概念,提出了海军要面向世界大洋的宏伟战略构想。2000年,普京以命令形式批准颁布《俄联邦海军未来十年发展规划》,这是落实海军发展战略的一个方案。时任总统普京还相继批准了《2010年前俄联邦海上军事活动的政策原则》和《2020年前的海洋学说》。这两份文件是“确定俄罗斯联邦国家海洋政策及其实施机制的基本文件”,是“俄罗斯在国家一级为国家海洋政策的形成和制定奠定的基础”。①[俄]伊·卡皮塔涅茨:《冷战和未来战争中的世界海洋争夺战》,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547页。这些文件制定了俄罗斯海上安全战略,提出了国家海洋学说,勾画了未来俄海军发展的远景蓝图,吹响了俄罗斯重塑海上强国梦想的号角。

从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出发,俄罗斯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国家海洋安全战略。普京政府认为,海洋是国家和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俄罗斯濒临广阔的海洋,在海洋上有永久性的战略利益。但俄罗斯海洋安全利益正面临严峻挑战。国家海洋利益是制定海洋安全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俄罗斯联邦海军战略 (草案)》认为,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俄罗斯拥有极为漫长的海上边界;世界大洋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物、生物、燃料动力及其他资源,必须确保拥有通往这些资源的自由通道,以研究、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在俄罗斯的沿海地带集中了相当大的工业潜力和众多的人口;俄罗斯沿海居民,尤其是北部沿海地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要求海上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捕鱼、能源开采及其他形式的海上生产及其经营活动不得受到干扰和中断;必须保证俄罗斯在世界大洋的各种活动顺利进行;有关开发和利用世界大洋的对外经济联系存在着分支机构;必须巩固俄联邦在海上活动领域的国际法地位,包括维护俄罗斯在北极的权利和特殊地位,尤其是要确保俄联邦北方航线的畅通无阻②参见钟忠、王龙军编译《俄联邦海军战略 (草案)要点简介》,载《海军译文》2000年第4期。。

《2010年前俄联邦海上军事活动的政策原则》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阐述了俄罗斯对国家海洋安全方面的要求。在政治方面,保证俄联邦进入世界海洋获取海洋资源,消除个别国家和军事-政治集团对俄及其盟国的歧视;阻止任何国家和军事-政治集团对俄联邦实现其国家利益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海洋,特别是在俄罗斯近海占据优势;合理确定世界海洋利用方面的政策并解决国际法问题,创造有利于俄罗斯的条件;国家支持对世界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在经济方面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国家和社会经济;建立海上交通运输线,并确保其功能的发挥;为俄罗斯参与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分工提供有利条件;保持必要的科技、工业和人才潜力,以保障海上军事活动③参见张炜主编《国家海上安全》,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页。。在军事方面,俄罗斯在海上军事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和保卫俄罗斯在世界海洋的国家利益;维护其世界海上强国的地位和发展,并有效使用国家的海军潜力。为此,国家必须拥有相应的海上实力,海军是国家海上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负有从海上保卫国家和在世界海洋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④参见冯梁主编《亚太主要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102页。。

随着俄罗斯对国家海洋安全重要地位认识的提高,俄罗斯政府对海军在维护国家海洋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普京对海军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苏、俄领导人中可以说是少有的。在他担任俄联邦总理时就曾数次视察海军部队,并唤起海军官兵强烈的忧患意识:俄罗斯在世界各大洋包括俄罗斯的濒海——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地位已遭到明显的削弱,有被挤出世界大洋的趋势,俄罗斯海军应当加强在世界各大洋的存在,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普京就任总统后,几次参加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并亲自乘潜艇深入海底考察海军装备和训练状况,这一惊人之举使俄罗斯举国上下为之振奋。2000年7月,在俄罗斯军事和安全首脑会议上,普京特别强调说,发展武装力量对俄罗斯来说至关重要,而海军是重中之重,只有强大的海军才能实现强国的目标。2001年7月29日俄国海军节上,普京再次重申:“俄海军在历史上和将来都是国家力量的象征,必须确保海军的战斗力,必须用先进武器武装海军,海军的强大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捍卫俄在21世界的国家利益”。2003年初,普京又指出:“俄罗斯急需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以维护国家利益发展的需要。如果放弃海军建设,俄将在国际舞台上失去发言权。”①参见严伟江《俄海军掀起演习风暴》,载《中国国防报》2003年6月10日。

《俄罗斯联邦海军战略 (草案)》总则中指出:世界大洋是一个富有前景的活动领域,是各国实现地缘政治利益的最重要领域,也是争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个领域。国际社会在世界大洋上的活动导致各种矛盾和争端的出现,其性质和解决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实际拥有的海上实力——拥有现代化的强大海军。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些海上强国使用海军的历史经验证明,海军在确保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利益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为确保能够在世界大洋开展活动和保护本国在世界大洋的国家利益,俄罗斯应拥有一支现代化的强大海军。

普京上台以后,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海军建设。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俄罗斯海军经费在增加。《俄罗斯联邦海军战略 (草案)》明确规定:要加大对海军建设的投入,提高海军在国防部拨款总额中的份额。给海军的拨款不应少于国家预算给国防部拨款总额的20%,并应逐年增加,确保海军经费有法律保障。俄罗斯海军发展战略与前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过度扩张相比,出现了从国家经济实力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适度规模的趋势。普京多次强调指出,海军的发展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按照计划,俄罗斯在2020—2025年将拥有一支包括310—320艘现代作战舰艇的海军,其中潜艇95艘,大型水面舰艇95—100艘,以及近海作战舰艇和快艇120—130艘,从而使俄海军成为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②参见常拉堂编译《俄罗斯海军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载《外国海军》2012年第2期。。

俄罗斯海军继承了前苏联时期将潜艇置于诸兵种发展之首的传统。理由是潜艇建造周期短于大型水面舰艇,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增强海军突击威力,可以从广阔的海洋上对敌人造成严重威胁。从俄海军传统来看,其主要突击力量不是航母而是核潜艇。俄仍将遵循这一传统,未来计划拥有12—15艘战略核潜艇,大约50艘多用途核潜艇和30艘常规潜艇。据报道,俄罗斯目前正在进行第五代攻击型核潜艇设计工作,这种新型核潜艇的排水量约为1.6万吨,装备模块化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可以发射包括潜射弹道导弹、反舰导弹、防空导弹、无人机、潜水器、电子战装备、快速部署声纳系统等各种武器和设备,从而能够取代包括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内的各种潜艇。

航母发展在苏联时期虽颇受争议,但无论是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对大型水面舰艇尤其是航母的发展均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苏联海军鼎盛时期拥有五艘航空母舰,目前只剩下“库兹涅佐夫”号仍在服役。即使是在经济条件最糟糕的时期,俄罗斯海军也没有放弃对新航母的追求。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步复苏,再加上美国航母在历次地区性冲突中所显现的重要作用,俄罗斯战略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打压,俄海军保护海洋权益面临现实的压力,也是极力谋求建造新航母的重要原因。2007年7月,俄海军前任总司令马索林上将曾公开宣布,俄罗斯第一艘航母的建造工作将在2015年后开始,在未来20年里,俄罗斯将建造六艘航母,形成两个航母战斗群。但由于受资金和技术限制,2010年12月,俄罗斯在高调宣布十年庞大军备计划的背景下,突然宣布放弃航母发展计划。

为缓解俄罗斯海军重返大洋与大型水面舰不足的矛盾,近年来,俄罗斯海军一方面采取暂时让少数大型水面舰在远洋“示威”,另一方面从建造轻型、小型舰艇入手,逐步恢复水面舰艇建造能力和规模的策略,这样既可满足现实需要,又可减低成本,拥有近守远攻的多用途作战平台。如2010年10月下水的22350型护卫舰首舰“戈尔什科夫”号,采用了最新技术,是一种性能先进的多用途远洋护卫舰,其火力可以与大型驱逐舰甚至巡洋舰一决高下,未来可作为水面战舰中的主力,有效守卫俄罗斯海疆,并能大幅提升俄海军的远洋活动能力①参见曹永胜《俄罗斯海军艰难复兴》,载《国防大学学报》(外军版)2012年第1期。。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俄海军力量正在逐步增强实力,开始积极谋求海洋战略安全和利益,实施多方位的积极进取战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重视亚太地区的变化。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向亚太地区转移,世界军事中心也在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外来军事政治矛盾汇集的中心地区。普京曾指出,太平洋舰队所属战区地幅从非洲东海岸延至美洲西海岸,占据了世界大洋一半多的水域,因此,太平洋舰队是保障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主要工具。俄罗斯军方近年来已经加大了对太平洋舰队的投入力度,太平洋舰队在俄海军未来列装计划中接装的大型水面舰只最多,还将接收占总量一半的核动力潜艇,进而打造成俄海军实力最强的舰队。2010年,“俄罗斯开始针对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和具体事件继续增加远东地区的兵力,部署相当可观的新式武器,以确保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并能对该地区做出适当、有效的干预。”“天安舰”事件发生后,俄罗斯迅速作出反应,俄军于2010年6月29日开始进行代号为“东方-2010”的战略战役演习,这是20年来俄军举行的最大规模的联合军演,“共出动舰艇30余艘,飞机70余架,重型武器数千件,以及陆海空兵力2万余人。在演习的第二阶段,俄海军还出动了三大舰队的旗舰——三艘大型巡洋舰。可以说,这次演习既是对美韩的警告,也是对日本的威慑。”②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编:《中国地缘安全环境评估报告 (2010—2011)》,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第二,对北极地区提出了主权要求。2001年,俄罗斯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200海里外大陆架申请,要求把本国的大陆架扩展到北极罗蒙索夫海岭水域。如果俄罗斯的北极大陆架申请获得委员会认可,俄罗斯将把北极地区总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领域化为己有。这样,它将获得这一区域蕴藏的至少100亿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还可获得渔业和航道等方面的利益。此后,俄罗斯于2005年和2007年举行两次大规模的北极科考活动。2008年1月,俄政府下属的军工委员会制定并公布了一份北极计划,计划耗资300亿卢布发射5颗卫星用于监测北极地区,同时为勘测这一地区的资源提供服务。2009年3月27日,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北极战略规划—— 《2020年前及更远的未来俄罗斯联邦在北极的国家政策原则》。规划提出2012—2015年,俄罗斯将赢得国际社会对俄方北极部分地区经济专属权的认可,并着手开发;2016—2020年,将北极建成俄罗斯首要的战略能源基地。为确保规划的实施,俄罗斯将在北极部署一支常规部队,以保证在复杂政治、军事环境下该地区的安全。俄罗斯为争夺北极利益,正加紧军事部署。

第三,对日本表现出强硬姿态。“随着日本在领土争端问题上态度越发咄咄逼人,并企图拉拢美国共同应对,俄罗斯完全有理由担心,有朝一日日本也会将南千岛群岛纳入日美安保条约。如果俄罗斯将南千岛群岛归还日本,日本自卫队乃至美国军队可能部署到这些岛屿以威慑俄罗斯。”①周良:《俄罗斯为何频频向日本秀肌肉》,新华网2012年8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8/15/c_112733197.htm近年来,俄罗斯以各种手段强化对南千岛群岛的实际控制。在四岛部署军队5000人,并持续向岛上投送重武器,多次在太平洋地区展开军事演习。2010年11月,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亲自登上俄日争议岛屿国后岛视察,这是俄罗斯国家元首首次登上南千岛群岛,引发了日本的强烈反应,两国关系迅速变冷。在俄日争端加剧之时,“俄方再次断然决定在择捉岛单冠湾建设大型基地。单冠湾直面太平洋,不仅抵近日本本土,而且能够顺利地穿越津轻海峡和对马海峡,俄罗斯之举意在震慑美日,使之在东北亚乃至东亚地区有相当分量的发言权。”②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编:《中国地缘安全环境评估报告 (2010—2011)》,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2012年7月,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再次登上俄日争议岛屿,彰显了俄罗斯对俄日争议岛屿的实际控制和不接受日方归还领土要求的强硬姿态。俄罗斯近年来频频向日本展示肌肉,既是为了彰显其捍卫领土的决心,也是为了强化对南千岛群岛的实际控制,以应对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所带来的潜在后果。

第四,构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威慑体系,警告美国,遏制北约。近年来,美国推动北约东扩,在独联体国家策动“颜色革命”,军事实力进驻中亚,俄罗斯内外安全环境急剧恶化,安全底线受到严重挑战。俄罗斯作为传统大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2008年梅普组合后,俄罗斯“战略遏制”军事战略正式形成。当前,俄罗斯已将战略遏制确定为未来十年指导国家军事安全的战略方针。“对于俄罗斯来说,最能起到威慑和遏制效果的战略武器仍是核武器。与其主要对手美国相比,俄在多个高技术武器领域都处于劣势,唯有在战略核武器领域不仅不显落后,甚至在个别技术领域还保持着领先地位”①薛兴国:《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第249页。;“核遏制”成为俄罗斯最经济最有效的主要战略遏制方法。按照俄军方的战略布局,未来将以装备“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的“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构成的海基核威慑力量为核心,加上“白杨-M”等陆基弹道导弹以及战略轰炸机,构成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威慑体系。

美国国防部官员证实,今年10月,美国海军在美国东海岸以南约442公里处发现并跟踪了一艘俄罗斯籍核潜艇。美国防务官员认为,俄罗斯核潜艇逼近美国海岸的举动表明,俄罗斯方面将加强其深海巡航任务,使其恢复到冷战时期的状态。据悉,被美国发现的是相对新型的“塞拉II”级核潜艇,隶属俄北方舰队,它的水下排水量为8200吨,装备了SSN-21型巡航导弹、SSN-16反潜导弹以及各种鱼雷和水雷,主要任务是探测和消灭敌方战略核潜艇。“塞拉I”和“塞拉II”除了攻击和猎杀敌方的战略导弹核潜艇之外,也可以打击对方的大型水面舰艇,甚至包括航母战斗群的主要舰艇,也不排除使用巡航导弹对陆上和岸上目标实施打击。美国东海岸以南约442公里处是美国最重要的潜艇基地金斯湾海军潜艇基地,停泊有八艘攻击核潜艇和战略核潜艇,这些核潜艇是俄罗斯紧盯的重要目标。美方军方认为,俄罗斯将潜艇派往该处的举动,使人想到俄罗斯潜艇跟踪美国战略核潜艇的冷战行为。这一行动无疑向美国发出警告:不要太傲慢!不要在叙利亚、伊朗问题上自我感觉良好!

第五,向外寻求海军基地。苏联解体后,继承了其大部分军事遗产的俄罗斯几乎把海外基地丢得精光。此事让近年来一直欲重振雄风的俄罗斯耿耿于怀。虽然受到俄军目前的发展战略以及军费现状制约,但俄恢复海外基地仍跃跃欲试。在地中海,俄罗斯正在将前苏联在叙利亚塔尔图斯港扩建为海军基地。2010年8月,俄海军司令维索茨基宣称,将谋求取得那些拥有较好基础设施的外国港口的停泊权,其中包括土耳其和希腊的港口,同时不排除在西地中海停泊的可能。2012年7月27日,俄罗斯海军总司令维克托·奇尔科夫表示,俄方正与越南、古巴和塞舌尔对话,寻求在当地设立海军基地。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也表示,越方将允许俄罗斯在越南金兰湾设一处船舶维修中心。金兰湾可用以帮助发展双方之间的军事合作。②参见柳玉鹏 张亦弛 葛元芬《俄否认在三国建海军基地》,新华网2012年7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7/30/c_123494083.htm2012年11月6—7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越南访问期间向媒体透露:俄越正讨论俄军在金兰湾建立物资技术保障基地问题。对俄罗斯来说,金兰湾作为冷战期间苏联最重要的海外基地和战略前哨,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它的战略视野,只是由于经济和海军力量衰落不得不暂时放弃。现在俄罗斯要重返金兰湾,首先是为了展示俄罗斯重返大洋的雄心,其次是为了拓展俄罗斯战略空间,重返金兰湾是重返太平洋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今后俄罗斯将继续在南千岛群岛问题上保持强硬,以确保太平洋北方出海通道;同时,南下金兰湾,恢复俄罗斯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

结 语

从彼得大帝到现今的普京,俄苏为争霸海洋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俄苏对海洋的控制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几起几落,伴随着俄罗斯兴衰整个过程。总结俄苏海权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发展海权的内部动因是走向开放,打通与世界沟通的航道,吸收外部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自17世纪彼得大帝开始,俄罗斯一直与瑞典、土耳其、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争夺出海口,其根本原因是对封闭起来会导致落后的恐惧。“北极熊若没有各个时代、各种文明的抚育,就会变成一个瘦骨嶙峋的北方孤狼,根本守不住它赖以生存的大片疆土。”①宋宜昌:《决战海洋——帝国是怎样炼成的》,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这是俄苏不惜代价地追逐着温水海洋之梦的强大动力。

第二,“经济海权”与“军事海权”是不可分割的,制海权与外向型经济构成天然的互动关系。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海权做支撑,就不能形成强大的外向型经济,离开了外向型经济,一个国家走向富强是不可想象的。海权与外向型经济反映出富国与强军的关系,如果海权不能与经济互动,即使获得海权也会是昙花一现。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海权的培育、生长和发展依赖于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形态构成、领土范围、人口数量和政府特征等独特的地理因素。俄苏在发展海权过程中明显受到海洋环境的制约和政府特征的影响。俄罗斯既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俄罗斯相互隔离的、群雄环伺的出海口,以及被冰所困的海上航线,是俄罗斯有别于他国的独特的海洋地缘环境,是影响俄罗斯海洋安全的最重要因素”②陈良武:俄罗斯海洋安全战略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2期。。而政府制定的海权战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第四,海权虽然优越于陆权,但必须适度发展,过度争夺海权,就会导致国力的衰落。受内陆国家地缘政治结构以及过于贪婪的海权扩张野心的制约,俄苏背上了需要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的沉重负担;由于多方位的海权扩张使得俄苏在战略上树敌太多而疲于应付,并使其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发展尤其是综合国力难以支撑;地处欧亚内陆的俄苏在海权扩张中,在许多地区需要征服并跨越数个陆权国家和地区才能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海洋,陆地扩张的结果是造成了地缘政治结构异常复杂③参见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156页。,这是导致苏联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海权舰队俄国
无人舰队拼团记
超级舰队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Babyfirst/宝贝第一 R501A 海王盾舰队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马汉及其『海权论』
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