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宽泛的行为范畴,是指个体自愿做出的,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并促进相互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1]。与现实世界一样,网络游戏中亲社会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表现形式来看,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归纳为六种。
金钱、装备、食物、药品等被称为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物,它是在网络游戏中虚构出的财产或物质,是一种以数据为载体的物品,它在某些情况下标志着其拥有者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等级资格。向别的玩家提供这些虚拟的物质资源是网络游戏中最常见的亲社会行为。如给食物、让装备、给游戏币等等,透过这些行为可以最直接地帮助游戏者解决问题。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基本所有访谈者都向别人提供过这种物质帮助,也都接受过别人的物质帮助。
任务是构成网络游戏一切冒险体验的基础,是为熟悉游戏世界和推动剧情的重要手段。
第一,帮助玩家完成任务,在网络游戏中有些任务可以由玩家单独独自完成,而一些任务则需要别的玩家的帮助才能完成,特别是低级别的玩家在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时就需要求助于高级别的玩家。第二,共同完成任务,有的任务需要多个玩家共同完成,同时还需要不同“职业”的相互配合。第三,任务经验指导,有一些游戏任务是一系列的,为了高效率的完成任务就需要借鉴别人的经验。这样在游戏社区和游戏论坛上就会有一些玩家把自己完成任务的经验进行总结,贴出来与他人共享,希望能给人以帮助。
旅游经验分享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技巧分享,提供打怪、打宝的技巧与秘诀,去有趣的地方的探险等,这些能够给予玩家特别是新手界定、了解或处理问题事件的忠告或讯息上的引导。有些玩家会把在游戏中发现的系统错误发布到游戏社区或游戏论坛当中,提醒别的玩家注意,以免浪费时间与精力。
这种提供游戏资源共享也是典型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有些老玩家常会在一些游戏社区或游戏论坛发布游戏的注册码、或是自己制作的游戏破解版以及根据自身玩游戏的经验总结的游戏攻略。
当游戏玩家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给予情感性的支持与社会性的陪伴及分享,使其从中获得满足与归属,这也是网络游戏当中常见的亲社会行为。
诚如许多游戏开发者所言,“公平游戏是享受游戏的前提”。但由于目前网络游戏在管理和技术上的漏洞,一些不良的行为如“外挂”、“代练”盛行,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网络游戏的环境与公平,但网络游戏的运行商对这些行为屡禁不止。这时就会有许多玩家义务充当“监督者”的角色,当遇到这些不良行为时就会主动的向“GM(游戏的管理员)”举报,从而来维护网络游戏世界的公平与公正。同时,许多网络游戏网站的BBS站、FTP服务器以及BT下载区,由于经费的限制,其管理和维护工作往往都是靠一群志愿者在维持,其中有许多就是大学生。
亲社会行为理论中亲缘选择的观点认为,自然选择偏向于帮助一个在遗传上有亲密关系的人,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更可能去帮助那些具有亲缘的人,而不是非亲缘关系者。而在网络游戏当中把这种亲缘选择更加扩大了,笔者把这称为“泛亲缘选择”。这种“泛亲缘选择”在网络游戏中扩大到同一个工会,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根本互不相识,甚至在游戏中也是完全陌生的,只是在玩游戏中偶然加入到同一个工会的,但当在游戏里遇到困难时,同一个工会的人会可能挺身而出,鼎力相助。
在每个网络游戏中都有几种职业供玩家选择,而每种职业都会有本职业专属的职业技能,在对抗一个级别很高的怪物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种职业的相互配合,其中每个职业都肩负着一定的责任,这是别的职业所无法取代的。
社会心理学认为亲社会行为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便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而研究表明这种旁观者效应在网络游戏中不存在。这是因为,网络游戏中的人所处的交往环境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是一种虚拟存在。在现实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他人的身份特征以及其他一些状况,而在网络游戏中,根本无从观察别人,也无法依靠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做出行为决定,这便有足够的空间做出独立的判断,不一定再袖手旁观;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的主体是实实在在的个人,都在极力地文饰着自己。而在网络游戏中,互动的主体则是ID,基于ID的互动是一种“身体不在场”参与下的互动固然可能导致一部分玩家出现不负责任行为,同时这也可以保护求助者与助人者,求助者可以更多地自我暴露信息,以更好地获得他人的注意、同情或有利于他人更有针对性地施助,助人者可以摆脱现实社会中种种复杂的人际困扰等,从仁爱之心等直接动机出发去助人;在网络游戏中当一方受到攻击时系统会自动向每一个玩家提示,这样就使求助玩家避免了情境不明确而导致的责任扩散。
心理学家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亲社会行为的背后,还有一种重要的动机因素,那就是移情。有人认为,移情就是把自己置于另一个人位置上去的能力,能够以他人为中心的能力。在现实生活这只能靠理解和想像,而在网络游戏当中你就可以变成他。在网络游戏中,你可以选择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经历。对别的玩家的困境不仅仅是感同身受,而可以真正地去体验。也就是说网络游戏中的角色互换能够使玩家“真正的换位思考”。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人遭到歹徒袭击达数十分钟,围观群众达多少人,无一人出手援救;或者看到某人落水求救,围观群众达多少人……而网络游戏当中却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不受“旁观者效应”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网络游戏的角色的生命不只有一次。正是因为这样,使玩家在游戏里变得英勇无畏,勇于牺牲。
亲社会行为的榜样示范会鼓励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这一点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游戏中都是可以肯定的。网络游戏他人的亲社会行为会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起到强化作用。从开始接触网络游戏到成为网络游戏的高手,大多数玩家都曾经或多或少从网络游戏亲社会行为中受益,他们基于偿还的心理也会对后来的玩家提供帮助。如此往复循环,使得网络游戏的求助与助人成为一种习惯。
[1]余宏波,刘桂珍.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