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钢军
(辽宁省财政厅,沈阳 110005)
在国内食品安全备受关注、市民“回归田园”情结挥之不去的今天,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源于日本、瑞士,风行于欧美,并在近年来逐渐受城市居民欢迎的集安全生产、休闲与观赏功能于一身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CSA)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为发展生态型都市现代农业增添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为尽快构建辽宁省“社区支持农业”模式(CSA),切实落实“十二五”时期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加快辽宁沿海先导农业区、大城市周边多功能农业区建设,进一步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本文通过开展CSA模式论证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简称CSA)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型都市农业模式,遵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新型农产品贸易形式,强调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有效互动和相互拯救,农民要保证其农业生产具有生态安全性,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催化剂等化学药物,采用生态可持续的种植模式,生产有益于健康的安全食品。同时,消费者承诺对农场种植季节给予支持,事先预付生产者费用,并成为“股东”,与生产者共担自然灾害等风险。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对农产品生产成本进行核算和定价,确保生产者收益,回报消费者的是新鲜的农产品。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常规农业(石油农业)在给人类带来高生产率和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人工化学合成肥料、农药等化学品,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受到污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地力持续下降。人们谈食色变,对自然农业的憧憬与渴望愈发强烈,CSA模式与理念由此在发达国家应运而生,并传播世界。从最初的共同购买、合作经济延伸出更多的内涵。从字义上看,CSA模式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做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它强调消费者不仅局限于同一个社区,而是有着共同生活理念的人群;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实现永续农业;强调诚实守信,使生产与消费直接对接,无需中间商操纵,减少层层加码。CSA模式以区域性、生态性、安全性、公平性为主要特征,在西方和日本发起并流行了近半个世纪。
CSA模式是加快生态型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是破解食品生产销售安全的有效方式,是满足市民“农夫情结”的重要载体,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循环经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
1.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CSA模式适应了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向现代集约型、科技型、质量效能型的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使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聚,发挥规模效益。城市社区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为发展生态型农业提供了直接动力,可带动下游绿色产品深加工、交通物流、有机种子等其它服务产业的发展,实现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链条化经营,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农民可以利用较多时间从事生态农业生产,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民生产得到了社区消费者先期支付,摆脱了农产品销售出路束缚,收入得到了先期保障。尤其是生态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是同类普通农产品的150%—200%,农民能从中获取更大利益。
3.有利于生产健康食品。城市居民作为消费者可以直接面对生产者,直接参与到农产品生产环节,以市场消费带动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质改善地力,采用生物方法、机械方法防治病虫草害,避免因施入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而造成食物污染,不断满足市民对健康安全食品的需要,提升市民的生活水平。
4.有利于遏制生态恶化。通过构建CSA模式,加快生态农业发展,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和节约利用资源,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自生、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科学的土壤培肥、作物轮作、生物防虫防病等措施,使农业的多样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对“农耕文化”的需求。让市民乐此不疲的“开心农场”和“QQ农场”的虚拟表现形式,CSA模式使之轻松拥有自己的“开心农场”成为可能。倡导的生态农业模式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农夫耕作的乐趣,体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既为市民提供新鲜安全的农产品,也提供了农业休闲观光的场所,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进信任、促进和谐、培养环保意识。
1.日本:1965年,一群家庭主妇出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有机食品生产者达成供需协议,即CSA的最初形式。在这个体系中消费者也是“股东”,每个股东可以投入现金也可以投入劳力。产品不管有多少,都会分给每一个股东。
2.美国:社区居民向农场购买类似“会员”资格,到收获季时定期获得一定数量的时令蔬菜或其他农产品,包括鸡蛋、肉类、奶酪、鲜花、水果和家庭手工制作的面包点心等。采取送货上门方式,并随产品附送农场新闻和菜谱,农场还经常举行参观和采摘活动。
3.荷兰:注重该模式功能的扩展性,创造性地把农场建成心理病人或智障病人治疗的地方,把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和亲近大自然作为治疗的过程,对病人康复有很大帮助,形成社区与自然的和谐。
4.泰国:在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使用农药化肥的主流农业转向可持续农业,并逐步建立了合作型、农场店铺型、社区市场型、路边市场型、会员型、销售中心型等模式的市场体系,形成了有利于生态平衡并促进环境恢复的食品安全系统。
1.香港:通过CSA模式实现农民、消费者和社区三方共赢。农民有稳定的市场,可靠的收入。消费者得到新鲜、高质量的有机时令蔬果或农产品。股东们参与计划及耕作活动,体验食物生产的过程,分享农耕文明。
2.台湾: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CSA得到了快速发展。政府和农业基金会组织利用公益性农场,教导市民学习栽种技术、体验耕作、享受劳动休闲,营造田园文化生活氛围。农场以当地作物、生产方式为特色,突出主题农业,并伴以餐饮、体验、农副产品展销、农事节令活动以及农务达人的分享活动。
截止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辽宁、山东、四川、广西等30多个省市区,先后涌现80余家CSA农场。如北京的“小毛驴市民农园”、上海“青蓝耕读合作社”、青岛“山娃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柳州“爱农会”等。其中,以京沪两地的CSA农场为典范。截止2010年,北京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占地230亩,会员激增。客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配送份额”,由农民种植,会员每周会收到农场配送的蔬菜;另一种是“劳动份额”,会员租用30平方米土地,自种自收,由农场提供种子、有机肥料和技术指导等。两类客户与农场之间签约,有效期为20周,在种植前付费,共担种植风险。辽宁省的CSA农场刚刚起步。目前有沈阳东陵上古菜园子、大连田祖现代示范农庄、庄河乐土市民农场、东港龙母生态庄园等。沈阳、大连、鞍山等一些公司和专业组织正在发展CSA。沈阳服务业和农业主管部门拟在2012年发展绿色蔬菜“宅急送”,其实质就是CSA模式雏形。
在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对CSA这一新兴的生产流通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大胆吸纳。鼓励转变生产方式的首创精神和生产要素的聚集,支持CSA模式在本地的发展。二是大力扶持。政府从土地流转、组织协调、制度安排等方面扶持CSA模式发展。三是政策支持。给予补助、担保、土地租金补贴等支持。
农业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污染中比例最大的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农民在农产品销售的最终利润分配中的份额越来越少,导致恶性循环。迫切需要将CSA模式纳入地区发展战略,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辽宁构建CSA模式条件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也存在一些观念、消费能力、制度上的劣势。
1.优势。一是气候资源较好。辽宁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日照丰富,积温较高,四季分明。全省阳光辐射年总量在100—200卡/平方厘米之间,年日照时数2100—260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30—200天,年降水量在600—1100毫米之间。目前,辽宁省全力推进“青山、碧水、蓝天”三大工程,启动实施100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00座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等,为构建CSA模式提供了较为有利的自然生态环境。二是交通物流发达。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境内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通八达,形成了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随着村村通和村组间道路规划的实施,覆盖境内乡村组的道路逐步呈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CSA模式辐射半径。三是农业基础扎实。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以辽西设施农业、辽东特色农业、辽南辽北辽中都市型农业的格局已经形成。到2011年,水果、蔬菜、肉、蛋、奶及水产品等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启动实施1000万亩节水滴灌工程,设施农业面积突破100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涌现出东港等7个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的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全省还创建28个旅游强县,143个旅游特色乡镇,541个旅游专业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成为新兴产业。其中许多生态农业实践的经验和技术等都可以应用到CSA模式构建中来。四是市场前景广阔。由于CSA模式的农产品以质量安全为保证,主要消费者为中等收入人群。而据有关方面统计,2011年全省有近300万人属中等以上收入群体,这类群体呈逐年扩大之势。人们在解决人类社会最低也是最高的基本需求——生存之后,更在意提高生活质量,对安全农产品的追求将变得越来越现实而迫切。
2.劣势。一是观念存在鸿沟。农民和消费者不能充分理解CSA模式的内涵,彼此沟通不够,容易造成纠纷,存在信任危机。二是消费能力较弱。生态型农产品价格较高,面对的是中等收入以上群体,将大多数消费者排斥在外。容易造成生产者的预期得不到实现,挫伤积极性。三是组织协会不健全。分散的农业种植、养殖模式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规模小,带动力不强,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和形成规模效益,生产者在农产品交易中缺乏话语权,容易导致价格恶性竞争,使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四是缺乏配套制度安排。辽宁省专门从事生态型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研究、开发和咨询的科研和教学机构较少,缺乏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和操作性较强的产业发展财政配套的鼓励性政策以及先进的农产品监管手段等。
实践证明,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使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联系比“农家乐”更加紧密,比“结穷亲”的帮扶更加自觉,更具可持续发展性。辽宁省大中城市密集,非农业人口比重大,条件得天独厚,是CSA模式发展的沃土,发展潜力巨大。应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和市民参与的发展思路,借助CSA模式,探索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运作模式、利益连接方式的创新,瞄准大趋势,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
一是选好试点,科学规划。由省直有关部门统一组织选择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农民农耕知识、技术和经验较为丰富,能生产优质、新鲜作物的大城市周边地区作为示范点。合理规划田园、果园、菜园、花园、水塘、湿地等布局,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经济效益。二是组建团队,负责运营。成立包括经营者、农民、消费者代表、志愿者等参加的协作组织,农民负责种植和管理农场,其他人负责所有农耕以外的一切活动和运作,建立一套规范、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各自职责。三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改善示范点的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引导鼓励示范点利用成熟的低碳生活技术(垃圾分类处理、蚯蚓堆肥、沼气、生态建筑、风力发电、太阳能等),将示范点建成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一是确定发展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和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农产品为目标。集中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力量,打造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的农产品经营体系,培育品牌,把辽宁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二是制定发展规划。由省直有关部门聘请专家学者,尽快制定辽宁省CSA模式发展规划,突出辽宁各地的地域特色,在水源、环境、土地、道路等条件较好的区域实行一次规划,对经过认证的基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三是加快创新步伐。把CSA模式推广与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高端农业、休闲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生态型都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尽快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省发改委、财政、农委、环保、经信委、林业、交通、科技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省CSA模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督察督办和重点推进的职能,专门研究制定辽宁省构建CSA模式的政策和措施。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或每半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省CSA模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邀请省直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和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财力资源,运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整合现有各类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与CSA模式发展相结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对CSA模式的农场和农民在税收和认证费用方面给予减免。健全保险制度,由财政通过加大对农户保费支持或保额支持的力度,大幅降低生产风险。出台土地流转向CSA模式倾斜以及土地租金补贴、大型展销会摊位补贴等政策。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到生产一线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技术保障。四是制定技术创新扶持政策。从基地建设、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加以扶持,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其中,建设生态型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参与农产品市场建设,培育重点出口企业,促进出口创汇。
一是建立有机农业标准。在基地、生产、产品、加工包装标准等方面建立与国际相符的有机农业标准,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权威的国际承认的检查与认证机构。二是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充分利用农业合作社、农村农民基层组织和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协调生产农户,形成统一的生产、销售和认证程序,使农产品生产规范化,建立农产品品牌和销售网络,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三是把CSA模式发展与农产品进超市、进城区菜市场、进集体食堂、进社区、进餐饮企业有机整合起来。扩大CSA农场产品的销售规模,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CSA农场可持续健康发展。四是搞好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省、市、县、乡、村、户六级农业信息网络,把先进的、实用的生态农业知识和消费市场需求及时传送到生产者手中,向生产者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和技术指导,以信息引导生产,增强市场针对性。
一是建立由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流通企业参加的咨询和培训服务机构,为生产者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在试点的基础上,为农民提供参观学习和实践场所。二是建立快捷高效的信息与管理的网络体系,主要包括质量标准、认证管理、质量监控、产品开发、市场流通、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体系。三是加大农产品的监管力度,做到规范运作、确保质量,提高水平。严格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要求和国家认监委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认证管理制度,保证认证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公正性。
一是加强对农民生产的教育培训,使农民掌握有机农业的科技知识和有机农业的操作规范,提高有机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的科研水平,使农民了解农业产业化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现代育种技术、土壤培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农产品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二是尽快成立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农民生产互助组织,增强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促进生态有机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大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科普教育活动、科技下乡等各种宣传教育途径,加强对公众的介绍和宣传,鼓励CSA农场开展各种形式的实地“农耕文化”体验,提高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城市居民到CSA农场认养一头猪、牛、羊,认养一只鸡、鸭、兔,到CSA农场认种一分地,认种一棵果树。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环境意识,达成共识。
一百年前,一位美国农业土壤局局长访问中国、日本和朝鲜后,写出了《四千年农夫》一书,书中写道:“为什么中国农夫种了几千年的地,土地还是照样肥沃。答案是中国农夫懂得精耕细作,以粪为肥”。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传承到现在,到了应当真正正视的时候了。否则,我们将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