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意识:俄国文学与殖民主义》读后

2012-04-01 20:26:05倪蕊琴
东吴学术 2012年3期
关键词:殖民主义托尔斯泰帝国

倪蕊琴

随笔与书评

《帝国意识:俄国文学与殖民主义》读后

倪蕊琴

美国学者埃娃·汤普逊的近著《帝国意识:俄国文学与殖民主义》,①〔美〕埃娃·汤普逊:《帝国意识:俄国文学与殖民主义》,杨德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全书分七章,共三百余页,把俄国文学与殖民主义联系起来思考,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无论从政治概念,还是从文学研究方面都受到启发,引起深思。

1 该书作者坦然宣称,这种思维不是由她开创的,她是根据另一位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一九三五-二○○三)的后殖民主义时代的意识和方法论运用于俄国文学研究得出的成果。这本书于二○○○年出版后,现已译成波兰文(作者的母语)、乌克兰文和中文。这三个国家都是俄国扩大领土的主要受害国,特别是中国。中文译者杨德友在代译序中指出,从一八五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俄国从中国掠夺了大约3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长时间策划、唆使、包办外蒙古的独立),占中国现有领土的37%!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长期进行扩大领土的帝国却长期没有和西方老殖民主义帝国相提并论呢?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该书作者以引论、第一章、第二章阐述了这个问题。

两种不同类型的殖民帝国。

作者指出,西方是海洋殖民,他们的殖民地都在海洋彼岸,远离本土,民族不同,俄国是大陆国家,长期以来不断以向毗邻地区扩张、移民、同化的方式,将大片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而到苏联时代,更以加盟共和国的形式进行统治。

两种殖民帝国的差别和不同的命运。

作者详尽描述了帝俄每一代皇帝都不失时机地向邻国扩张的历史。俄国历史上最受颂扬的人物就是占地最多、侵略有功的帝皇和将军。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苏联时代。这个帝国虽然已经拥有庞大的疆域和军事力量,却长期被西方帝国排斥在欧洲之外,被视为粗野、落后,不能和西方帝国平起平坐。为什么?一般都是从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方面来衡量的。俄国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政治上是君主专制体制。正如本书作者指出的:“俄国帝国主义的失败,也许是因为,比起西方的办法,它过多地、时间过长地依靠了士兵和大炮,没有成功地用思想代替大炮。”这段话听似平常,却道出了历史真谛。纵观历史,西方老殖民主义者,以海盗方式掠夺殖民地以后,随着财富的聚敛,在国内提供了文化发展的条件,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应运而生;在政治、经济上,以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实行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大大提高了帝国内部的生活水平。帝俄却过多地、长期地停滞于单纯镇压和掠夺(甚至包括本国居民)的水平上,直到当代,前苏联曾一度和美国并列为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但它也没有学会改变那种令殖民地厌恶的统治方式,即“浅薄地坚持大俄罗斯的优越地位”。“而西方帝国主义向各地上层人物提供欧洲知识传统的财富”,培养大量“知识精英”,认同并宣扬宗主国的思想。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前苏联拥有庞大的军事势力、“华沙条约国”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下子就解体的根本原因了。俄罗斯帝国这一致命弱点长期存在就是因为它迷信武力,前苏联80%的工业系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轻工业极不发达,日用品匮乏。俄国有辽阔的黑土带,但一年到头都少见新鲜的蔬菜水果。它的东欧小“兄弟国家”,如捷克、波兰、东德等,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水平远高于俄国。苏联解体后,喀山于一九九三年召开了第一届世界鞑靼人会议,号召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一九九七年在第二届世界鞑靼人会议上,宣布鞑靼语使用拉丁字母,与俄文书写分离。这说明,这个原属俄罗斯联邦内的一个民族共和国,在臣服俄国四百多年之后,仍然保持着与俄国的距离。

两个超级大帝国争霸的结局显而易见。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西方帝国能以其“认识论和社会制度的某些优点……超越在国内提出的高尚理想和国外殖民地暴力残酷现实之间的反差而保持下来”。但不知西方帝国主义这种对内对外截然不同的策略和双重标准能维持多久。而从这一历史事实中得出的重要教训应该是:任何国家只有实现了能保证本国人民安生度日的制度,又不去侵略别人才能巩固存在。

2 本书的主题是俄国文学与殖民主义。作者长期研究俄国文学,书中涉及了从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 (被誉为 “俄罗斯文学高峰”)到索尔仁尼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持不同政见者”文学领袖)等,一直到后苏联时代。分析了这些作家作品中的人物身份、财产来源以及他们在“权力空间”的所作所为。作者引用了被许多读者,甚至研究者所忽视的细节,佐证她的观点。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浪漫主义诗作《茨冈》、《当代英雄》中男主人公——俄国贵族青年在高加索以全权主人公的姿态,为所欲为,引诱、玩弄当地少女,干扰当地居民。在《奥涅金》中,女主人公塔季扬娜的丈夫,一位被描绘成谦和、善良的将军实际上是征战中亚的殖民者。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的男主人公的父亲别祖霍夫伯爵是 “叶卡捷琳娜时代四远驰名的大贵族”。他们家族的土地是女王封赐,一小部分在莫斯科附近,大部分靠近基辅。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当德米特里经济拮据时,有人劝他到西伯利亚去找机会。汤普逊博士还从萨义德对加缪的 《局外人》(一九四二)和《鼠疫》(一九四七)的批判理论,发展到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一九六八)的突破性评论。加缪的两部小说情节都发生在阿尔及利亚,主要人物都是法国殖民主义者,叙述角度完全切合法国文化传统,而阿拉伯的传统完全受到压抑。同样在《癌症楼》中活动的人物全是俄国人,活动中心是俄国人创办的医院,是当地人的求助中心,而当地人、住在塔什干的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和鞑靼人都是淹没在俄国文明阴影下的、没有声音、没有历史的人群。

作者在“苏联晚期的帝国欲望”中揭示瓦连津·拉斯普京对西伯利亚的殖民主义态度的章节写得很有说服力。拉斯普京声称,“西伯利亚自古就是俄罗斯的”。在《西伯利亚、西伯利亚……》(一九八九)中,又说因为那里本是“无人之地”,是俄罗斯勇敢地进入后才开发出来的,那里的本地人也就是俄罗斯民族的一部分。所以,他歌颂带领哥萨克士兵征服西伯利亚的叶尔马克是英雄。事实上,西伯利亚原来生活着许多民族,帝俄霸占他们的土地之后,大量移民驱使原居民、犯人、流放者强制劳动,以他们的血汗和尸骨灌溉了西伯利亚,为帝俄不仅提供了小麦和黄油,还有毛皮、贵金属、石油、天然气,是帝国的主要财源地。

从十二月党人到索尔仁尼琴 (《古拉格群岛》)时代,犯人们被送到西伯利亚的矿井劳动,可见帝俄对西伯利亚资源的掠夺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本书作者对拉普斯京的主要作品(包括《西伯利亚》、《活着,可要记住》、《火灾》及《别了,马焦拉》等)进行了相当详尽的分析,还指出作家的弱点和政治立场。他以保护自然生态,反对建筑水电站而淹没马焦拉(与俄文“母亲”一词同根)土地,并说,“在沙皇统治这里的时候,西伯利亚面临的危险比较小”。是现代化威胁了这片土地。最后作者指出,拉斯普京的致命弱点在于 “缺乏把人民利益置于俄罗斯帝国国家利益之上的能力”,以至“拉斯普京后来加入俄国最反动的潮流,在一九九三年支持反对叶利钦的政变,在一九九八年发表反犹太人的声明——这样的事实,也许是和他在以西伯利亚为根据地对俄国殖民主义唱赞歌中所采纳的观点不无关系”。

写到这里使我联想到本书没有提到的一部题为《旅顺口》(一九四四)的小说,此书作者斯切潘诺夫在童年曾随其父经历了一九○五年的日俄战争。战争虽然失败了,他却以殖民帝国的心态写了这部小说,而且在一九四六年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周恩来曾严厉地批评了此书。一九五○年初周恩来读后的评语精辟地指出:“《旅顺口》满纸胡说八道,这种书居然还获斯大林奖金,可见苏联也并不是什么都好,什么都对。”①石仲泉、陈登才主编:《周恩来的故事》,第349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后来在旅顺接待外宾前,周恩来又读了一遍,并对他的翻译说:“《旅顺口》是一本坏书,作者斯切潘诺夫完全站在反动的沙皇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宣扬沙俄的侵华战争。”他将该书的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1.宣扬的是沙俄侵华战争;2.旅顺口陷落时,列宁曾发文指出这是掠夺性、反动性的战争,这本书却仍然大加宣扬;3.极尽丑化中国人之能事,中国人不是特务、奸商,就是妓女、骗子;4.书中宣扬的英雄马卡洛夫是个拥护沙皇反动统治制度及其侵略政策的家伙……他们改变不了大国沙文主义。”最后,他要身边的工作人员“多看几遍,以史为鉴,牢记国耻,不忘历史上的教训”。②石仲泉、陈登才主编:《周恩来的故事》,第349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这样的坏书,当然不止一本。有些没有译成中文,有些没有进入大学课堂。

3 《帝国意识:俄国文学与殖民主义》应该说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我认可的好书不是说读后就完全赞同它的观点。我认为好书首先是启发读者思考,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样不仅使读者有所获,也能使学术进步。

本书主题是俄国文学。这就不得不涉及如何评价文学的许多基本问题。一般认为,评价文学必须考虑三个基本方面:即作家、作品(文本)和读者(接受方)。我们试以本书专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第三章为例,加以说明。

汤普逊把《战争与和平》定性为“一部殖民主义的小说,表达了作为一个殖民帝国的自信心,同时又压制被打败的民族叙事话语权”,“是一部确认俄国帝国身份的作品”(第125页)。于是,作者从作为文体之一的长篇小说的产生背景说起,指出“一个国家的帝国制度的力量倾向与表现为具有想象力的小说作品。英国小说在十八-十九世纪占统治地位,而大不列颠是一个世纪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国也同样刺激了法国重要小说家的出现”(第99页)。《战争与和平》正是“帝国的对外扩张演变为艺术的资源”。它在 “俄罗斯帝国感觉最乐观的年代里写作和出版”(第99页)。或者说“《战争与和平》满足了俄国对帝国史诗的要求”。不过,一个作家,除非他是御用文人,否则,绝不可能那么快速、直接去满足他国家的需求,而且这也不太符合艺术思维的规律。

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的全部手稿显示,他最初是要写一本俄国第一代贵族革命家十二月党人的故事。他们在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流放西伯利亚三十年,其中幸存者刑满释放,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回到俄罗斯,引起作家关注他们的命运,并思考十二月党人运动的思想根源。这样,托尔斯泰自然追溯到一八一二年的俄法战争,因为十二月党人都是那次战争的参加者、贵族军官。在战争以及远征的过程中,他们既与人民(士兵、下级军官)有了接触,也了解了敌方——作为西方文明代表的法国的实际情况。胜利后,俄国以复辟君主制的“神圣同盟”盟主的身份进入欧洲。一部分有良知的军官却在对比中认识到农奴制的落后、残酷,从而酝酿了反沙皇的思想。十二月党人的主要领导还是诗人。书中的一八○五年和一八○九年的事件,只是作为一八一二年战争的前奏和回顾。

诚然,《战争与和平》描绘了贵族阶层中的荣誉、责任感等美好的传统,不仅托尔斯泰如此,十九世纪的俄国作家,从普希金开始,除少数几个属平民阶级以外,绝大多数都是贵族。而且,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说法,一个有才能的小说家,一定要从俄国世袭的贵族阶层当中选择主人公,“因为惟有有文化的俄国人这一种典型才可能具有优美的生活形式和优美的外部印象,这在小说中对于读者的审美影响是非常必要的”。①《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第404页,冯增义、徐振亚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俄国贵族的特权是世袭的,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较之平民占有绝对的优势,平民要受教育都很艰难,何况成为作家?!公正地说,托尔斯泰还是贵族的“另类”,他在晚年思想转变后忏悔之深足以证明。即使在《战争与和平》中,他已经把贵族分为三种类型:1.宫廷贵族(外交官库拉金家族为代表),2.在野贵族(罗斯托夫家族为代表),3.庄园贵族(保尔康斯基家族为代表),并立场明确,第一类反面人物揭露之,第二、三类正面人物肯定之。作家在这部史诗中,把个人命运与民族(也是帝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了,特别体现在三个男女主人公的身上。彼埃尔在一八一二年前继承了大宗遗产,过着荒诞不经的放荡生活,后又陷入库拉金为分夺财产而设下的婚姻圈套,处于艾伦带给他的可耻而痛苦的生活中;娜塔莎与伤愈后的安德烈相爱,却因老公爵的固执而不能结婚,结果,被艾伦的弟弟诱惑,几乎酿成悲剧。安德烈有了一八○五年的教训而成熟了。这样,三个主人公面临一八一二年拿破仑进攻莫斯科,在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都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激变,和自己的国家、民族一起觉醒(彼埃尔是未来的十二月党人)或成仁(安德烈牺牲)。从这一意义上讲,《战争与和平》确实塑造了一个民族意识高涨、处于最光辉时期的俄国形象。而对一八一二年俄国胜利的原因,作家明确地认为是俄国人民起来了(如莫斯科沦陷时商人烧自己的店铺,农民纷纷参加游击队,军队中下级军官和士兵英勇战斗)并没有执意歌颂沙皇(他和拿破仑一样被嘲讽)和库图佐夫(他不是英明的指挥官,只会顺应民意)。

现在让我们看看汤普逊是如何解读 《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形象的。以安得烈·保尔康斯基为例。她引出决定安得烈人生道路的关键性情节,也是为每个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奥斯特列兹战场的天空”,但没有分析人物的心理,而是提出了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问题:奥斯特列兹是现在捷克的国土,而托尔斯泰却没有告诉读者当时俄国进行的战争都在现在东欧国家的土地上,而不是在俄国本土。这样说当然是证明俄军出兵的非正义性。一八○五年奥地利帝国联合沙俄帝国向冲击欧洲君主制国家的拿破仑法国宣战,其战场在捷克及其他东欧国土上,也就是原奥斯曼帝国的疆域内,作品似乎不必说明这不是俄国国土。安德烈在战场上受伤,望着“无限高远”、“安静、肃穆、庄严”的天空,忽然醒悟到自己和士兵们“那样奔跑、呐喊、搏斗”是毫无意义的。在这里托尔斯泰像早期军事小说一样着眼于人在战争中的心理,深刻揭示安德烈公爵参加战争的动机就是追求“荣誉”。激战前,他兴奋、狂热,内心两种声音在斗争:生与死,功名与亲情。更强烈的欲望是“向往荣誉”。“除了荣誉,受人尊敬之外,我什么都不爱。死亡、受伤、家破人亡,没有任何东西是我觉得可怕的。”他甚至想到,“他名义上是库图佐夫麾下的值勤官,但一切都由他一个人来做。他独自一人赢得了下次战役。库图佐夫被撤职,他得到任命”,这下次战役,就是他的“土伦战役”。②拿破仑成名之战,《战争与和平》第1册,第3部,第12、15、16节。

我重读这些篇幅之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印象。这恰好说明作家揭开了安德烈参加战争的动机的虚荣、自私,与天空的对照下显得如此渺小、浮躁。这与奥斯特列兹土地的归属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再譬如,《战争与和平》中有关罗斯托夫家的大型打猎的场景,这也是读者欣赏的片段。汤普逊在她的著作中也重彩浓墨用了三四页的篇幅加以分析,概括为“猎狼场面把集体精神和帝国式国家的特征——暴力倾向——结合了起来”(第104页)。并与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诗《一匹狼之死》进行对比,指出“《战争与和平》里的猎狼仅仅是从猎人的观点被看待的,而维尼则让那匹狼说出充满焦虑的话”(第105页)。在引用了《战争与和平》中被猎获的狼如何挣扎的描述后,汤普逊说:“在这篇文学描写里很明显的是叙述者缺乏对动物的情感,这匹狼正在慢慢地窒息,因为被撘在马背上,头朝下,在流血,呼吸的空气不足。忽视这种细节的积习,肯定是俄国人在其历史中反复采取的帝国行动的特征。”而“维尼笔下的狩猎不包含帝国的象征:这里的狩猎期待的是生存的坚韧……在这里也是一匹狼被杀死,周围都是猎人和猎犬,和《战争与和平》里一样。这匹狼连续中弹,被猎狗撕咬,被那些看着它在疲倦中倒下来的人刺伤。叙述人说,这匹狼短暂扫视一下周围,闭上眼睛,死了,没有发出一点声音”(第105-106页)。

最后汤普逊引出亨廷顿的观点,得出结论:“亨廷顿谈到文明之间的区别特别鲜明地表现在有关杀死捕获的动物的这两种情况的对比之中。在托尔斯泰那里,一个年轻的帝国及其国民在追击和消灭敌人上显示出永不衰退的精力,他们完全不能和被他们打败的人认同。维尼显示出了体验他者的痛苦的能力,这样的品格对于帝国来说是致命的,乃是成熟文化的特征。”(第166页)

这里,本书又为我们解读文学作品带来一个惊奇。一个狩猎场景的描述可以升华到如此的政治高度。不要说一般的读者,就是专业研究者恐怕也很少具有这样的水平。而汤普逊用了整整一章分析《战争与和平》,就是为了证明它“显然就是一部殖民主义的小说,表达了作为一个殖民帝国的自信心,同时又压制被打败民族的叙事话语权”(第125页)。

4 通读《帝国意识:俄国文学与殖民主义》给了我看待俄国文学的新视野。但作为文学研究方法,未免太政治化了。这种方法比“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还要绝对化。对文学的使命和功能也作了片面的规范,把政治家、历史学家的责任都压在作家肩上,似乎不太公正。

其次,我意识到汤普逊在一条注解和其他章节中提到托尔斯泰晚期作品有反殖民主义的描述。这说明她对俄国文学有全面的了解。令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她不把俄国作家和作品加以区分,并以俄国作家和俄国文学去反击俄国的帝国意识和殖民主义呢?这样,不是更有说服力吗?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莎士比亚的历史剧都是殖民主义的作品,它们各自表现了“辉煌的帝国”形象,实际上很难影响读者不再喜欢莎士比亚的诗和托尔斯泰的小说。

汤普逊在谈到作家对波兰的态度时,在注释中指出:“在后来的作品里,尤其在《复活》(一八九八)里,托尔斯泰改变了看法,在这里,波兰人是俄罗斯帝国最有价值的居民,叙述者显然谴责了对两个政治犯的处决——波兰人洛津斯基和犹太人罗左夫斯基。”(第122页)

其实,《复活》岂止对两个政治犯寄予极大的尊敬和同情,还愤怒揭露了俄国殖民者对波兰的罪行。枢密官沃尔夫曾经是波兰一个省的省长,在那里残酷迫害了许多完全无辜的人。彼得保罗要塞司令克里格斯穆特曾经在高加索任职,并且因为率领部下“屠杀了一千多名保卫自己自由、家乡和亲属的人”而得了勋章。后来他又在波兰任职,在那里犯下许多新的罪行。顺便提一下,《复活》中写到两位波兰青年政治犯,在中国戏剧家田汉于一九三六年改编的《复活》剧本中更被突出,田汉甚至让波兰革命者洛津斯基喊出这样的豪言壮语:“这次如果到远东去若是会见了中国人,我一定告诉他们,我们波兰给普、奥、俄三个帝国瓜分了快一百年了,为着反抗帝国主义的统治,波兰人民不知流了多少宝贵的血,但并没有使波兰的革命者们消沉和害怕,直到复国为止,我们会前仆后继地干下去的,我一定用自己的例子唤醒中国人民的觉悟吧!斗争吧!”这也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和波兰人民在反对帝国意识的斗争中是完全一致的。

再说,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整个沙俄国家机器——军队、教会、政府各部门的彻底否定不是对整个帝国的解构吗?托尔斯泰在《复活》之后的优秀作品,如 《哈吉·穆拉特》(一九○四)、《为什么》都是如此。前者表现了一个强大的生命力,穆拉特既反对高加索沙米里的专制,又对沙俄尼古拉一世的统治进行顽强反抗。后者还刻画了几个被流放的波兰人——一八三一年起义的参加者的形象。

至于托尔斯泰晚年在许多政论文中公开谴责一切暴力,揭露包括帝俄在内的欧美各国殖民主义的文字,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倪蕊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猜你喜欢
殖民主义托尔斯泰帝国
忘记自己的人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帝国视阈与殖民主义电影中的地方和江南风景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古代文明(2014年4期)2014-10-13 00:02:44
爱我所有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3
托尔斯泰最后的车站
英语学习(2012年9期)2012-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