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抒望
我党90年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
○李抒望
我们不是经验主义者,但我们的主义里富有伟大的历史经验。90年来我们党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走创新之路,实现了党的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我党90年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这个过程,既艰难曲折又辉煌壮丽,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为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只有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自觉地把我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930年,毛泽东就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延安整风运动前夕,他又指出:“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这些精辟论断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适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启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入新时期,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境遇及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重困难,冲破“左”的思想的严重束缚,亲自倡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自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发表,到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始终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努力将其贯穿于社会实践和理论思维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天地,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现实,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立足新的历史起点,自觉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归结起来说,中国共产党90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
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而不是某个人头脑想象的产物,这是众所周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否承认这个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对通过实践经验而发现的客观规律的阐释和表述。因此,离开了客观实践,离开了对实践经验的相当程度的积累,离开了人民群众,任何理论创新都是不会发生的,也是不可能发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
对于一个严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树立正确的学风,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党内,毛泽东是有着这种清醒认识的第一人。延安整风中,他首次提出了学风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的命题。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矢”和“的”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马克思主义这根“矢”,就是为了射中国革命这个“的”。离开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空谈理论,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极其有害。理论创新和发展,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创新实践和思想智慧,注重了解基层工作实情和人民群众的诉求,注重收集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创造的新办法、好经验。对此,邓小平曾讲过一段十分朴素的话:“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胡锦涛同志也强调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一句话,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源泉和品格,离开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理论就一事无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不断拓展着我们同周围世界的联系,开阔着我们的天地,转变着我们的观念,振奋着我们的精神,检验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理论创新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朝气蓬勃的创造活动,从中获得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才能不断研究和解决新征程上遇到的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坚持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的辩证统一,这是理论创新的战略要求。任何理论创新,都是全方位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结晶。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时代特征,吸收人类文明最新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毫无疑义,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对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为了实现理论创新,我们必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世界发展的全局上把握其基本特点和总体趋势,进而作出新的回答和新的判断。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以世界历史的宏大视野去进行全方位思考,进而作出理论创新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的马克思主义。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的转换,在分析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制定了一系列紧跟时代步伐的重大方针政策,实现了当代中国历史的又一次伟大转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是不仅立足国内而且放眼世界,正确借鉴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全面吸收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今天,中国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理想信念、党性原则、行为方式等都要注入新时代的特色和内容。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局势,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认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等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发展的重大影响,从战略高度深入研究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回答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问题,为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这样才能适应时代之潮流,合乎发展之需要,创造出切合时代和形势需要的、推动历史前进的新理论。
邓小平曾非常深刻地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民主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理论创新停滞的时期,都是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的时期。只有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才能形成一种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发挥出来,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论创新。
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全面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了。实践证明,“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方针。在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基础上,自觉地、坚定不移地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维护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必由之路。在今天,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根据宪法规定的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精神,实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包括提出自己见解的自由,讨论的自由,批评的自由和反批评的自由;就是允许不同的派别存在和发展,一切学术是非问题都通过学术界的自由研究和讨论,通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来解决,而不是用政治和行政的手段来解决。在党内,在马克思主义者内部,在研究时代的新发展和改革的新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允许,而且需要有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党内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是极其重要的。但这种统一指的是政治基本方向、党的基本路线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统一,是行动上遵守党的决议和纪律的统一,不是也不可能是理论观点上的完全统一。
历史证明,那种把同党内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见不合的理论观点当作“反党”、“反革命”加以打击的做法,是极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的。在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中,要把研究与宣传区分开来。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就强调过,与领导人的思想、作风相比较,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征,制度是决定性因素。“毛泽东同志说了许多好话,但因为过去一些制度不好,把他推向了反面。”比如,毛泽东当年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宝贵思想,如“团结——批评——团结”,是处理人民内部是非矛盾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指导我国艺术和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等等。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特别是缺乏制度支撑和法制保障,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使理论创新的成果未能得到很好地坚持。
所以,进行理论创新必须与加强制度建设紧密结合。一方面,理论创新成果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有效发挥理论的巨大作用,才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实践发展,在新的实践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从而促进理论的更进一步创新。只有将理论创新的成果制度化,建立和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把理论创新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使精神力量变物质力量,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每当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关头,我们党总是结合不断发展的实际,在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延安时期,经过整风学习,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建国初期,全党为迎接新的任务,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过去不熟悉的东西,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倡导全党重新学习。这次学习最重要的成果,是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过去三十多年,我们党能够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各样的考验,领导人民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从根本上说,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靠的是全党认真学习和实践这一理论体系。我们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