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潘玉良绘画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2012-04-01 02:01:39吴春风孙延利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潘玉良中西国画

吴春风 孙延利

(1.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0;2.安徽农业大学 艺术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36)

潘玉良是我国第一代赴西欧学习绘画的画家,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画家,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1923年,潘玉良被公派留法,随后考取了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潘玉良一直致力于学习西方高超的写实技巧和现代主义各流派的表现手法。可以说,这段时间是其艺术思想的萌芽和探索时期。她积极投身于对西方艺术的吸取与借鉴、融会与创造中,直到1937年她的艺术思想才逐渐走向成熟。这时,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建议她多学点国画,削弱其作品中自然主义的成分,让艺术创作多点想象力。潘玉良采纳了刘海粟的建议,开始主动向张大千和黄宾虹学习国画,并临摹、借鉴中国优秀传统绘画作品,援引中国传统的线描、书法用笔入画,她还把民间美术的用色与造型方式融入创作,最终形成了“中西合于一治”的特征。著名世界美术史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苏利文评价潘玉良是“当代能使中西艺术融合的少数中国画家中的一位杰出的榜样。”

潘玉良主张“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尝试在西方绘画中表现中国画的精神风貌。[1]她的中西融合,不同于林风眠的中西“调和”,而是更执意于民族文化精髓的表现。所以,她的艺术创作为油画的中国化进程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重在“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由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是被历代艺术家推崇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在潘玉良的作品中也显而易见,如《周小燕肖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非简单追求肉感逼真。潘玉良主动放弃了古典写实的自然描摹,有意识地选择了热烈的色彩、简单与概括的造型。画面中的女子高挑的俏媚、倾斜的头颈、放松的坐姿,丰饶活泼而入神,美女迷人形态活灵活现。在这里,对形的把握是通过人物的动态来实现的。透过浓重的色彩,画面烘托出民国女性所特有的明媚与美好。可见,“形似”仅仅作为艺术传达的一种手段与途径,而对“神”的追求,即努力塑造最自由、最放松的生命感与情趣,才是根本。入神是真正的目的。从这幅肖像画就可以领略潘玉良在肖像画创作方面的卓越才华与天赋。

五代大画家荆浩也曾说过,作画应该“度物象而取其真”,只形似,并不能见其真;只有形似与神似兼备,才能捕捉到对象的真。今天,我们再来回顾《周小燕肖像》这幅作品,一定会被画中的美丽女人吸引。画中的她是谁,其实已无关紧要。那风姿绰约的气质、含蓄矜持的姿态,沾满了民国印痕,也说尽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美与真。潘玉良的作品就是这样神奇,画中的“她”,虽不发一言,却风流尽显。

二、追求“气韵生动”

在品评艺术作品时,中国传统常常会以“气韵”作为重要的标准。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气韵生动”。他认为,“气韵”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最能评判一件作品的艺术效果。“气”的概念在先秦就存在,可以理解为精神,作为体现生命力量的因素;“韵”通常与情感相联系,比如“意韵悠悠”。因此,把“气”、“韵”放在一起,更多的是指对自然、人或者艺术作品的生命本意与精神情感方面的观照。

依据这样的标准,潘玉良的作品无不充满生命意识的表达与精神情怀的投射。她以花自喻,或是怒放,或是凋谢,都是画家心性的真实写照。她晚年创作的《月季与扑克》,更为直接、纯粹。这幅作品画面中大块绿色为底,红色与黄色以花朵的形态出现,暗示即将谢幕的生命。整个画面充盈着自由灵动的线条和洒脱的笔触。以花自喻,正是画家本人生命意识的表达。画面中的扑克牌则更多带有占卜的意味,象征人的宿命是未知的。《月季与扑克》这幅作品非常真实地呈现了画家晚年的精神状态,热闹的画面沾满了令人动容的伤感。

三、引入中国画的线条与笔墨技巧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潘玉良曾经对宋、元、明、清重要的国画作品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量临摹,重点是对国画线条的运用加以学习。她对国画线条的理解是基于西画的基础。所以,潘玉良以线造型,改变了西画中运用光影对边界的处理方式。她运用线条的柔韧宛转、虚实与节奏的关系,融合中国画的笔墨变化特点,并以此来改善西画的立体和透视关系。其作品《窗前女人体》就是这样的实例。画面中的线条被娴熟地围绕着人体,或粗细,或顿挫,和着色彩热烈、艳丽的块面,夹杂中国画的书法式用笔,着点、勾勒、平涂于画面,把人体的姿态生动地展示出来,把西方现代主义的感性与东方艺术传统的耐人寻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体这一西方常见题材,在潘玉良的画面中显得独具人文意味和东方气息。这样的技法革新,在当时独树一帜,得到了肯定与褒扬。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这样评价:“她(潘玉良)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予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的技法,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气韵生动,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做出了丰富的贡献。”[2]徐悲鸿曾在《参观潘玉良夫人展览感言》中如此评价潘玉良的艺术作品:“夫穷奇履险以探询造物之至美,乃三百年来作画之士大夫所决不能者也……真艺没落,吾道式微,乃欲求其人而振之,士大夫无得,而得于巾帼英雄潘玉良夫人……”[3](P122)

四、融合民间美术的特质

潘玉良不仅关注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与技法,还积极探索中国民间美术的特质。中国民间美术不仅构思奇巧,而且善于想象。民间美术特有的造型夸张、情感强烈、寓意喜庆美好这样一些特点,也被潘玉良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来表达一种积极的态度,让她的作品充满刚健清新的气质,画面淳朴而浪漫。如1955年创作的《双人扇舞》等作品,就是以中国民间妇女活动为主要内容。在造型方面,采取简化、夸张的处理手法,对人物面部与形体的塑造,剔除了严谨的解剖、比例与透视规律;在色彩方面,通过民间美术常用的大红配大绿的强烈对比,渲染热闹的氛围,增加画面的欢乐感;在表现手法上,既有西画的厚实,又融合了国画的线条与用笔。这样中西融合的表现方式,不仅注入了中国艺术的韵律与意境,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体现和传达。

潘玉良的艺术道路和实践,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向西方绘画艺术学习、与西方绘画艺术融合过程中很重要的阶段。她的创作体现了第一代留洋艺术家在艺术方面的才情与执着的追求。对潘玉良的艺术经历和作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同时期中西艺术家创作的历程,从而更深入地研究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与创新。作为新时期的女性,潘玉良靠个人奋斗获得新生,是寻求实现自身价值的完美典范。

[1]石楠.安徽才女苏雪林与潘玉良[J].江淮文史,1999(1).

[2]刘洋.无意竞芳斗艳 馨香漫洒人间——潘玉良作品浅析[J].收藏家,2000(1).

[3]徐悲鸿.参观潘玉良夫人展览感言[A].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油画学会.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第一卷(第一册)[C].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潘玉良中西国画
国画《鲦鱼》
垂钓(2022年7期)2022-07-20 09:15:20
国画《鲿》
垂钓(2022年5期)2022-06-13 04:40:41
玉汝于成
——潘玉良的艺术人生
中华书画家(2021年2期)2021-12-01 22:45:05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 01:53:40
国画欣赏
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潘玉良创作手记
收藏界(2015年7期)2015-07-09 09:52:35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国画等
老友(2010年9期)2010-09-16 03:41:02
真相
文苑·感悟(2008年11期)2008-11-27 08: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