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圈战略下的区域跨界整合研究——以珠西地区为例

2012-04-01 14:45广,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经济圈珠三角区域

马 学 广,李 贵 才

(1.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山东 青岛 266100;2.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 深圳 518055)

经济圈战略下的区域跨界整合研究
——以珠西地区为例

马 学 广1,李 贵 才2

(1.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山东 青岛 266100;2.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走向,而经济圈战略下的区域跨界整合已成为新时期区域治理的有效策略。经济圈战略的实施旨在以整合性的经济区凝聚分散的、壁垒森严的行政区,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空间集聚,以社会经济合作的方式推动城际关系由行政区经济下的相互隔离向一体化经济下的互利合作转变。该文以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为例,识别出珠西地区经济圈发展战略下的主要特点,以机遇-问题-挑战的分析框架探讨了珠西地区经济圈战略下的发展环境,并建构了经济圈发展的主要策略,认为经济圈战略是城镇密集区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推进策略,是实现区域跨界整合的有力手段。

经济圈;区域跨界整合;珠西地区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一种趋势[1]。作为我国城镇密度最高、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协调发展也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2-4]。珠江口东西两岸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1990年以来的国家政策制度变革与全球产业转移和经济波动背景下不断凸显,区域跨界整合与治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5-7]。为了实现把珠三角建设成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和世界级城镇群”的目标,《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年)》提出了“提升西岸,优化东岸”的空间发展战略。而在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也将“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发展水平”列入重要内容。2009年,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提出了推动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和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三大经济圈建设的思路,由此将相对分散的珠三角九市一体化思路转变为更具可操作性的三大经济圈融合发展战略。因此,经济圈战略成为珠三角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区域跨界整合的主要策略。本文所研究的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简称“珠西地区”)在地理上即指珠中江经济圈范围。以经济圈的方式推进区域跨界整合以达到区域一体化的目的,其可行性需要实践检验,同时需要从理论上对其意义、问题、环境和策略等方面进行统筹考察。

1 珠西地区经济圈战略发展的特点

珠中江经济圈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新的考察珠西地区城市发展的视野,也为珠三角一体化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抓手。从珠中江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与珠三角中部和东岸相比较的视野下,珠西地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可以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集群经济、城镇化模式、城镇化空间格局及城际联系等角度加以辨识。

1.1 珠西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珠西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与珠三角中部和东岸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珠西地区经济增长迅速,GDP由1980年的36.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 629.67亿元,增长了126倍,整体经济实力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成为珠三角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极。但与周边珠三角发达地区相比,珠西地区经济规模偏小,增长缓慢,总体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珠西地区GDP仅占珠三角区域的12.29%。以GDP为基准的珠西地区和珠三角其他地区的差距总体上在不断扩大,珠西地区与珠三角中部的经济差距(珠三角中部GDP与珠西地区GDP的比值)由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时的2.5倍扩大到2010年的3.78倍,珠西地区与珠三角东岸的经济差距也呈扩大态势,从1980年的0.5倍扩大到2010年的3.36倍。

1.2 珠西地区的产业发展正从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扩张转变

珠西地区形成了以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为主导、以家电为特色产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并重的制造业基地。珠西地区的工业化一直以轻型加工业为主,近年来逐渐强化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珠三角“世界工厂”的重要一环,并且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向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延伸。但是,珠西地区各城市间产业的同构化现象明显,行业结构相似性系数都在0.8以上,城市间产业粘合度低,尚未形成区域范围内上下游互补和横向配套的产业体系。产业同构导致城市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带来城市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并导致大范围的恶性竞争,影响了三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1.3 以专业镇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是珠西地区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

基于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集群经济是珠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而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则是其重要的空间载体。珠西地区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侧重推进中心城市的综合化与小城镇的专业化同步发展,2000年以来日渐繁荣的专业镇经济是珠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珠西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专业镇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镇密集区[8]。从1990s后期开始,以地方性专业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专业镇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带动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镇一品”专业镇的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珠西地区经济的一大特点和重要支柱。

1.4 珠西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多元并举,城镇发展动力充足

珠三角城镇化的总体特征是以“前店后厂”为主要形式的港澳台资本的外向拉动,通过香港将珠三角城镇纳入世界城市体系的范畴[9]。但更具体地讲,在政府建设投资拉动和外资、民间资金的多重推动下,珠西地区城镇化发展表现出鲜明的政府主导与地区自发增长相结合的特征,城镇建设模式逐步由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单一投资主体转变为多元投资主体并存的局面,城市化模式也由“自上而下”的城市化转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共同发展的城市化格局。一方面,珠西地区产业发展的资本来源呈现出国有(集体)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资多样错杂的特征;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主体呈现出国资(轻工业)—港台资(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资(技术密集型企业)—民资(传统制造业)—国资(重化工业)渐次主导若干产业形态并演替的特征。在当前的“第二次重化工业化”浪潮下,以国家投资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如造船、钢铁、汽车、化工等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成为新时期珠西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

1.5 珠西地区城镇化的空间发展表现为平原和山地区域的不均衡及组团发展特征

珠西地区城镇东密西疏,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东部三角洲冲积平原区,北部山地生态屏障和南部沿海丘陵山地人口密度较低。珠西地区城镇布局呈现出沿河、向海分布,顺交通线拓展的空间特征。沿河分布显示出适应珠西地区水乡地理和交通需求的传统城镇布局模式,向海分布是城市间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临港产业空间争夺的反映,中心城区沿对外交通线向外蔓延,交通轴线对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基于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现状特征等的综合考量,“组团发展”是珠西地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共同取向,珠海业已形成“主城区—次中心城—外围新城—中心镇构成的“多层次、组团型”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中山市以四大组团协调来重组城镇空间,而江门市区空间结构也可以概括为“多心多核,带状组团式结构”。

1.6 珠西地区空间联系外强内弱,经济圈内部的城际联系和区域一体化有待加强

当代的城市区域发展逻辑已经从“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变,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城市所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10,11]。珠西地区各城市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大珠三角核心城市都具有较强的社会经济联系,但经济圈内部的城际联系较为薄弱。虽然在国家和广东省的区域发展战略中赋予珠海市整合珠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但珠海作为珠西地区的首位城市集聚度低、中心性弱,导致珠西地区城市各自寻求龙头城市带动,江门和中山的经济发展明显受到广佛都市圈的辐射和带动,而珠海则寻求通过港珠澳大桥建设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通过横琴新区的开发寻求珠澳都市圈建设以强化珠西地区龙头城市的地位。《推进珠中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和一系列区域一体化措施的实施为改善珠西地区城际联系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2 珠西地区经济圈战略下的发展环境分析

经济圈战略的实施,将原本分散发展的社会经济力量进行了重组,为珠西地区的整体协调发展提供了较高可操作性的策略发挥时机。因此,有必要对珠西地区经济圈战略下发展中的机遇、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度梳理,为区域发展策略的拟定提供依据。

2.1 珠西地区经济圈战略下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个整体,与珠三角中部和东岸相比,珠西地区当前时期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对这些发展机遇的识别和把握是珠西地区发展的前提。

首先,国家加强内地与港澳紧密合作,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合作示范区。随着CEPA7的签署实施,粤港澳合作将在投资贸易、社会民生、科技文化、口岸基建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高度,促进港澳服务业更快地融入内地经济发展。珠西地区凭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人居环境,加上香港开拓内地市场、澳门拓展发展空间和粤港澳强化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的需求,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合作发展示范区,实现“一国两制”下区域合作的制度创新。因此,加强珠西地区与港澳的合作有利于形成紧密合作的示范效应,凸显大珠三角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其次,广东省加快推进“双转型”,西岸是珠三角发展的未来和珠三角发达城市争夺的腹地。面对资源短缺环境下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压力,广东省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而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着力通过“双转移”的方式加快珠三角低端产业升级以创造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在广东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背景下,促进珠西地区制造业和港澳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实现港澳服务功能内向推进和广东市场功能外向延展的结合尤为重要。从发展的趋势看,西岸腹地的争夺将成为今后大珠三角区域竞合的重点和热点。广州目前在积极地加强同珠海、中山、江门等地的陆路交通联系,香港则在加强同珠海在机场、港口方面的合作并在积极地推动港珠澳大桥的兴建,深圳也欲通过深中通道的建设加快进军珠江口西岸的步伐,珠西地区的发展成为周边地区普遍看好的“潜力股”。

第三,跨境跨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珠西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欠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一直是制约珠西地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地缘上的区位劣势以及自然水网交错带来的高昂交通建设成本,珠西地区一直欠缺集中的交通干道网络,城市间的交通连接相对薄弱;而三市间普遍存在的“断头路”更加剧了路网衔接难度,严重阻碍了城市间的融合。2009年以来,跨境跨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珠西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设施保障,港珠澳大桥、广珠轻轨、广珠铁路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变珠西地区的交通条件,把香港、广州、深圳和珠西地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从根本上改变珠西地区的区位劣势,强化了珠三角核心城市对珠西地区的带动作用[12]。通过沿海高速公路、广湛高速公路、珠江水系连接粤西地区和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彻底改变珠西地区对外交通格局,珠西地区将成为粤西、甚至我国西南地区连接港澳的枢纽,成为贯通我国西部公路主干网的重要节点。

2.2 珠西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塑造了珠西地区独特的发展路径,也显露出区域整体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首先,相对封闭的专业化生产体系制约了珠西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与发达地区的专业化不同的是,珠西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资源不足条件下(也包括市场需求)的产品竞争,因此,并不具有发达地区专业化的典型特征——对地域分工与生产效率的更高追求。珠西地区的专业化生产体系从客观上形成了企业集聚,但尚未形成具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表现为珠西地区的企业之间还未形成产业链上的分工合作关系,尚处于产业链中受支配的一环。珠西地区专业镇的形成,主要利用了交易环节的便利,降低了交易成本,利用了亲缘、业缘等,所以产业容易扎堆。但由于过于依赖交易环节,使这些专业镇相当脆弱,一旦交易链或价值链发生断裂,产业集群就会瓦解。

其次,缺乏创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影响了珠西地区的制度变迁和技术升级。珠西地区拥有以本地化资源(资本、企业家等)为主导的发展传统,但其副作用是在本已失衡的资本选择偏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区位选择偏好,进而影响到珠西地区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同时,珠西地区以本地化资源为主导的发展传统,受制于本地小富即安的文化氛围,缺乏企业家的开拓精神,难以产生具有强大市场开拓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和品牌。在珠三角普遍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争夺人才的形势下,珠西地区处于不利境地。虽然珠西地区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但制造业在珠三角西部的前景却因其缺乏诸如科研设计、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及品牌发展等高附加值环节而大受限制[12]。

第三,升级缓慢的产业链结构。珠西地区的产业集群大多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成熟型产品,其内向型的市场需求导致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产业链升级缓慢。珠西地区的产业集群大多采取“原材料高投入,产品价值低产出”的模式,由于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和稳定的市场需求,产业升级动力不足;即使是迫于产业竞争的压力,需要进行升级,也由于缺乏产业支持环境,企业可能就此关闭或选择转向风险更小的传统行业。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山东凤镇的表现看,以燃具为主要家电项目的就因内部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和外部需求减少而转向内衣等行业。

第四,中心职能弱化的区域空间体系。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效率优先,以本地化资源为主导的相对封闭的专业化生产模式有利于空间的均衡发展,其不利影响在于珠西地区缺乏一个建立在更大范围分工基础上的、具有效率的门户和枢纽。珠西地区经济上诸侯割据,空间相对均衡,但产业相对脆弱,缺乏具有整合区域资源的龙头带动。这一方面导致区域功能不完整,更多的功能需要在区域外部满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产业的整合升级与空间的一体化发展。以珠西地区实际的面积和产业发展空间,需要一个在更大范围分工基础上、有效率的门户和枢纽。

第五,珠西地区大量历史积累的跨界合作问题有待进一步突破。行政区经济与政府调控职能的缺位导致城际协调发展困难。尽管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已签署《推进珠中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但多年“诸侯经济”积累的大量问题仍有待更大力度的突破。首先,基础设施建设受到行政边界的限制,依然以自我发展为中心,重复投资严重,忽视区域间的共建共享(如江门与粤西地区的快速通道对接问题)。其次,行政边界地区正式的跨界合作薄弱。目前,官方层面在边界地区合作的主要内容是以项目形式展开的环境整治,其他形式的合作带有自发性质(如珠海前山与中山坦洲地区体现为就业—居住的功能合作联系)。第三,珠西地区尚未实现资源的充分流动和统一整合,各城市习惯性的路径依赖式的独立演进,城际竞争多于合作,尚未形成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合力,制约着城镇化进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2.3 珠西地区经济圈战略下的发展挑战

珠西地区经济圈战略的实施,其成功与否的判别标准之一即在于能否圆满地应对来自于发展模式、空间格局、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和区域合作模式等诸多领域新的挑战。

首先,如何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适度多元化,提升区域分工水平与生产效率。中国正在成为承接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临港条件的城市开始争夺来自国际重化企业的投资和国内的政策支持。以轻型工业为主的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正在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向适度多元推进,也开始通过政府强势介入大港口和大工业布点。珠西地区工业经济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且都确定重化工业等先进制造业和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各自以占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内部竞争和重复建设,不利于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因此,如何理顺区域内部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侧重点、途径和模式,提升区域分工水平与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是珠西地区未来发展的一大挑战。

其次,如何在相对均衡的空间格局中构建区域的中心职能。珠西地区三城市在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上规模、争速度、求效益,以城市为单位形成了基本齐全的产业体系,城市间缺乏互补性;空间上在各自市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各种等级的公路为基本骨架形成了相对均衡的城市区域空间格局,城市内部自成体系,城市间的设施缺乏衔接性;在经济联系上,珠海当前的经济实力不足以带动整个珠西地区的发展,而江门与广州、佛山、香港经济联系密切,中山更试图通过深中通道的建设获得珠三角东岸的产业辐射。因此,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在珠西地区内部的联系弱于各自与珠三角其他区域的联系。在相对分散的经济联系、相对均衡的空间格局中如何构建区域中心职能是对珠西地区未来发展的重大挑战。

第三,如何加快城镇化与扩大内需的互动进程。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对外向型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珠西地区30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客观上存在着外部市场需求主导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在外部市场拉动乏力的现实背景下,扩大内需成为刺激经济复苏的主要途径。根据国际经验,在城市化率接近50%以后,快速城市化带来消费的积累效应,最终消费会随城市人口的增长上升。虽然珠西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50%,但在产品不断丰富的情况下,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城市化与内部需求的扩大出现明显脱节。因此,如何平衡推进城镇化发展与拉动内需间的关系,如何为珠西地区扩大内需奠定空间基础成为必须要正视的重大挑战。

第四,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提升区域人居环境品质。近年来,珠三角东西两岸发展失衡背后的动力机制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各种要素投入的获利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在资源要素成本不断抬升的时代,谋求新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珠西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同时,从珠西地区各城市的工业结构“重化”的倾向来看,珠西地区工业污染负荷将明显增加,对沿江及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潜在威胁。如何在产业升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环境品质、维持良好的人居环境成为珠西地区区域经济未来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

第五,如何推动“前店后厂”合作模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沿用至今的粤港“前店后厂”合作模式随着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珠三角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及两地间互动模式的变化而面临着重构的需求。虽然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使珠三角与香港之间形成“前店后厂”的合作关系而创造了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市场体系结合起来的先例[9],但是当前的港澳与珠西地区为代表的珠三角一体化的程度已经远远超出“前店后厂”模式的实际内涵[13];而且,随着跨国企业大量进入珠三角以及珠三角民营企业的崛起,这一体系已经不可持续[14]。在过去30年间,珠三角在发挥“厂”的功能的同时,“店”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向更高层次转化,开始涉足港澳传统的优势产业(如物流、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领域),与港澳展开竞争。面对这种变化,粤港澳急需探索一种新的分工协作模式,这为珠西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3 珠西地区经济圈战略下的整合策略构建

经济圈战略的实施将珠西地区三市的发展凝聚在一起,如何从区域整体发展的高度把握住当前的机遇,同时化解城市之间发展中的冲突并弥补其不足以应对一体化发展的挑战,为珠西地区整体协同发展策略的构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1 推动珠西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优化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分工,促进珠西地区与港澳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其次,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港口条件,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船舶制造等产业。第三,提升区域分工水平与生产效率。过去珠西地区相对封闭的专业化生产体系并不适应建设世界级城镇群的发展要求,未来应依托港澳,积极构建与港深、广佛两大都市区的分工协作,构建珠西地区通往内地与世界经济的“桥梁”,提升珠西地区内部的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效率。

3.2 加快珠西地区城镇化发展,实施一体化策略,推动基础设施统筹建设

首先,推进城镇化进程。过去珠西地区城镇化速度相对缓慢,城镇化水平低于珠三角东岸和中部地区,这也成为制约珠西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未来珠西地区要以积极推进城镇化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拓展珠西地区在世界级城镇群中的经济发展新空间。其次,扩大内部需求。珠西地区的城镇化要避免走珠江东岸地区城镇化与内需脱节的老路,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提升城镇化质量。第三,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于统筹协调和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大交通运输体系、重大基础设施,继续推进西岸三市在资源能源、环保、电力、信息等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产业同布、市场同体、交通同管、电力同网、信息同享、环保同治。

3.3 加强珠西地区的城际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多中心发展进程

珠西地区应发挥各市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分工与协作,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城市间资源整合与城市错位发展。首先,加快珠澳都市区发展,以港珠澳大桥建设为契机,推进珠澳协同发展和跨界通道对接,建设珠西地区交通枢纽;依托旅游业基础,打造以横琴岛为核心的“泛珠三角”区域商贸、会展、旅游平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休闲旅游胜地和区域性生活服务中心,带动珠西地区和粤西沿海地区的发展。其次,加快推进“珠中江澳经济圈”建设,把珠西地区的制造业、市场、劳动力、资源优势与香港、澳门的商贸、金融、管理、人才等优势结合起来,促进澳门作为“三个平台”与珠西地区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整合,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培育特色化的珠澳都市区。第三,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珠海次区域级综合性中心、中山主城区与江门主城区次区域级专业化中心、珠海高栏港、中山东部组团、江门台山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专业镇的发展,加快珠中江城乡一体化步伐,为世界级城镇群的发展拓展功能空间。

3.4 立足集群经济,推动珠西地区产业升级转型并强化城镇组团发展

立足现有集聚优势,继续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使之成为带动珠西地区产业升级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首先,不断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和统筹,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其次,以专业化园区为基地,整合产业集群的市政设施配套,建设专业化配套、社会化服务的工业园区。第三,加强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整合,建立产业专业化、系统化、协作化整合的生产系统,同时,城镇建设应以组团状、有机联系的空间结构为发展框架。

3.5 深化珠西地区与港澳产业分工,在CEPA指引下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基于珠西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初步发展,利用港澳在服务业方面的优势,抓住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契机,重构珠西地区与港澳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分工模式,推动珠西地区与港澳服务业的合作,将粤港澳经济整合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推进,促进珠西地区金融、物流、会展、文化创意、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立优势互补、厂店合一的新型分工协作模式;同时坚持产业高端化取向,推动“珠西制造”向“珠西创造”转变,发挥港澳在珠西地区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作用,为珠西地区企业构建国际化分工网络服务。

3.6 加快建设文明富裕的优质生活圈

首先,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珠西地区的节能减排和土地节约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设计的推广机制;建立管理本区域水、燃料油、煤、电使用和工业气体排放的价格约束机制;建立资源环境耗用的评价考核体系。其次,推进环境共治,协调区域性重大项目布局;研究制定区域内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区域环境承造能力的差异,设置企业进驻门槛;推行“环境同治”计划,共同治理区域环境;保护区域重大生态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第三,倡导并践行生态文明,将珠三角区域环保合作塑造成国家的先进典范,令整个珠西地区成为全国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目标的排头兵,将珠西地区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准的优质生活圈。

4 结论

经济圈战略的实施旨在以整合性的经济区凝聚壁垒森严的行政区,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空间集聚,以社会经济合作的方式活化城市之间的关系,推动城市关系由行政区经济下的相互隔离向一体化经济下的互利合作转变。本文以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为例,从探讨珠西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识别出珠西地区经济圈发展战略下的主要特点,以机遇-问题-挑战的分析框架为基础,重点对珠西地区经济圈战略下的发展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推动珠西地区经济圈发展的主要策略。本文认为,经济圈战略的施行,以跨界区域整合的方式从城市间经济关系的一体化着手,弱化了行政边界的限制作用,加强了城市间的分工协作,提升了区域竞争优势。总之,经济圈战略是城镇密集地区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推进策略,是实现区域跨界整合的有力手段。

[1]林耿,许学强.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5):677-681.

[2]许学强,薛凤旋,阎小培.中国城乡转型与协调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第二版)[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ENRIGHT M J.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Rise of China[M].Singapore:John Wiley and Sons(Asia)Pte.Ltd,2005.

[6]杨春.多中心跨境城市一区域的多层级管治——以大珠江三角洲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1):79-84.

[7]施源,邹兵.体制创新:珠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的出路[J].城市规划,2004,28(5):31-36.

[8]闫小培,曹小曙.大珠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结构及其调控机制[J].中国发展,2004(3):31-37.

[9]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3):3-16.

[10]CASTELLS 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Oxford:Blackwell,1996.

[11]TAYLOR P J.Specification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J].Geographical Analysis,2001,33(2):181-194.

[12]杨汝万,沈建法,张力.香港与珠江西岸:从跨境角度看协作发展[R].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4.

[13]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珠三角西部发展专责小组.珠三角西部的发展及其与香港的合作前景[R].2006.

[14]刘晓斌,伍晶.珠三角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对策研究[J].东亚论文,2009(70):1-11.

Study on Regional Integration across Boundaries under the Economic Circle Strategy:A Case Study of the West Bank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MA Xue-guang1,LI Gui-cai2
(1.DepartmentofPublicAdministration,LawandPoliticsSchoo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266100;2.ShenzhenGraduateSchoolofPekingUniversity,Shenzhen518055,China)

Regional integration is an inevitable tendency of inter-city rel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conomy,as well as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across boundaries under economic circle strategy(ECS)has become an effective policy in nowadays regional governance.The implement of ECS aimed to get dispersive administrative areas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free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spatial aggregation,and also to promote inter-city relation transformation from mutual isolation to mutual beneficial cooperation.With a case of the West Bank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WPRD),the paper identified the characters under ECS of WPRD,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surrounding of ECS with an Opportunity-Problem-Challenge analyzing framework,and constructed the main policies for WPRD under ECS.To sum up,ECS is an important promotion strategy for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own crowded areas and also a powerful manner to achieve regional integration across boundaries.

economic circle strategy;regional integration across boundaries;the west bank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F127

A

1672-0504(2012)06-0062-06

2012-08- 30;

2012-1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0010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30747)

马学广(1979-),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与区域治理。E-mail:hugomaxg@gmail.com

猜你喜欢
经济圈珠三角区域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分割区域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上海市对长三角经济圈经济辐射力的计量分析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珠三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