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茶业学会2011年工作总结

2012-04-01 14:09安徽省茶业学会
茶业通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茶业安徽茶文化

安徽省茶业学会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安徽茶业迈向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一年。2011年,在安徽省科协和安徽省民政厅的领导下,在中国茶叶学会的指导下,在挂靠单位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省茶业学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富民强省、推动安徽茶叶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安徽茶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1 加强学术交流,凝聚科技力量

学会通过各种学术活动,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增强学术交流能力,激发学会活力,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凝聚科技力量,促进人才的成长。

1.1 组织召开学术年会

2011年11月,安徽省茶业学会与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安徽省有机茶研究会在安徽岳西联合召开了2011年年会暨“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徽茶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全省茶叶行业的220余名会员参加了会议。此次年会旨在深入分析全省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形势,共商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徽茶发展之路。学会邀请了4位专家围绕品牌建设这一主题做了专题报告,并按地域分组讨论,达到了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的目的。

1.2 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2011年3月,为增强跨国合作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来自比利时瓦隆农业研究中心的两位专家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参观并开展学术交流。

2011年6月,学会名誉理事长宛晓春教授率领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研究团队一行14人参加了在中国青岛召开的第二届植物代谢国际大会,与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科学家及国内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植物代谢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1年8月,省农垦集团茶叶分会组织了茶叶单位分管领导及有关技术人员共22人赴日本静岗县参观考察茶园基地设施建设和落合茶机生产车间。

2011年8月,由中国茶叶学会和安徽农业大学共同举办的“茶树功能基因组和次生代谢学术沙龙”在安徽合肥隆重召开。来自全国20家从事茶学科学研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骨干和特邀专家共60余人出席了此次沙龙,安徽农业大学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50余名师生列席了会议。

2011年9月,省农垦集团茶叶分会组织各茶场主要领导及有关技术人员共16人到台湾参观、交流与考察,期间分别参观了台湾阿里山茶场、高雄现代农业及食品加工区。

2011年9月,由中国茶叶学会主办,中国茶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四川省茶叶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第五届“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在长沙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50个单位的近200名专家及青年教师、研究人员出席了这次论坛。安徽农业大学选派5位青年博士参加了此次论坛。

2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徽茶品牌

我会以及产茶地方政府和不少茶叶企业会员,就徽茶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1年4月,由我会主办,池州市茶业学会、池州市神光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承办的“九华山佛茶文化节”隆重召开。与会专家深切地感受到了九华佛茶独特的文化特色,肯定了九华佛茶作为池州主导茶叶品牌的必要性,对池州市形成大品牌起到了促进作用。

安庆市2011年在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升品牌知名度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一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茶博会。2011年5月,组织岳西等县30多家企业参加了“中国(安徽)茶文化与茶产业博览会”,进行品牌推介,产品展示、展销。二是策划“两会”用茶。岳西县精心策划,除继续在大中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2011年岳西县农委投入巨额资金,由岳西县茶业协会开展岳西翠兰公用品牌广告宣传。“岳西翠兰”继2010年入选国宾礼茶后,2011年成功打入全国“两会”用茶,极大提高了“岳西翠兰”品牌的认知度。

2011年4月,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世界华商联合会、黄山市政协共同主办的2011世界茶产业黄山论坛在安徽省黄山市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黄山茶产业的发展,在提升徽茶知名度,加快徽茶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011年3月,商务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中华老字号工作会议”,同时为第二批中华老字号授牌。在第二批“中华老字号”中,安徽的茶叶企业上榜了三家,分别是“徽六”六安瓜片、“猴坑”茶业、“谢正安”的谢裕大茶叶。

3 做好技术指导,尽力为茶农服务

我会有不少会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农技人员,在他们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为我省广大的茶农服务,是茶农的贴心人。

2011年2月中、下旬,我省约有1.67万hm2茶园遭遇严重冻害,受冻面积占我省茶园面积的1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各产茶地方政府和农技部门发动全体农技人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冻害茶园恢复工作。一是利用多种渠道,如利用有线电视、发放宣传册、张贴标语等方式,广泛宣传茶园冻害补救技术措施;二是组织农技小分队,深入茶叶主产地,动员和指导广大茶农科学开展冻害茶园生产自救,把各项技术服务措施落实到茶园地块;三是举办各类培训班,重点讲解茶树冻害补救措施及茶园管理栽培技术;四是认真做好受灾茶园肥料供应工作。春茶生产前期,各地同样也做了扎实的准备工作,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一步加大对茶园管理、名优茶制作、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培训,引导茶农科学管理,降低农残,提升茶叶品质,提高名优茶比重,增加茶农收入。

学会还有不少茶业专家,他们深入到茶园田间地头,重点传授科学种植管理知识,解决防治技术难题,他们始终坚持走到哪里,就把茶业科学技术种到哪里。

2011年4月,省茶科所罗仲兴副研究员、黄建琴副研究员、丁勇研究员三位专家应邀赴宿松县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专家组采用多媒体形式给该县茶叶生产大户和茶厂业主讲授了无性系良种茶园高效营建、名优绿茶加工技术与设备及品质鉴评等实用技术,主持了该县柳坪乡名优绿茶评比活动,并赴良种茶园基地、加工示范企业进行了现场指导与讲解。

2011年5月,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昌俊教授应邀到黄山市,深入松萝茶业有限公司、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黄山市多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荣山茶厂等企业开展茶叶安全生产技术调研和指导。

2011年6月,安徽农业大学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尚庆教授来到六安市徽六瓜片公司位于金寨县三岔村的徽六生态园,对生态园六安瓜片加工中心机械化生产进行技术指导。

2011年6月,安徽农业大学姜含春教授应安徽翠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邀请赴岳西做市场营销专题讲座。参加讲座的有岳西茶叶局有关人员、公司全体员工以及岳西县职教中心茶叶班学生。

2011年7月,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昌俊教授、副秘书长张正竹教授一行6人实地考察了安徽白云春毫有限公司新辟茶园和二姑尖高山有机茶园。

2011年9月,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黄山综试站站长周坚带领团队成员赴黄山市黄山区和示范县休宁指导工作。

2011年11月,由安徽省科技厅和黄山市政府联合举办的黄山市第三届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在屯溪举行,学会名誉理事长、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教授率队出席对接会。会议期间,安徽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还与黄山市科技局联合主办了“茶产业科技创新论坛”,宛晓春校长在会上作了“把握发展新机遇,做大做强茶产业”的主题报告,姜含春、丁以寿两位专家分别就“地理标志公用品牌下茶叶企业创新与核心竞争力”、“黄山市茶文化旅游设计”作了专题报告。

4 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

弘扬茶文化,提倡茶为国饮,有利于展示我国作为茶叶古国的地位和形象。

2011年1月,淮南茶文化协会成立,这对繁荣淮南市茶业经济,弘扬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学会副秘书长、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丁以寿副教授在现场讲授了茶的文化史。

2011年5月,学会理事长、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教授应邀参加第二届“更香·中国茶与健康高层论坛”,并就“绿茶与养生”做了主题报告。

2011年10月,学会副秘书长丁以寿副教授应邀参加了由静冈产业大学主办、世界绿茶协会和日本中国茶协会协办的“从静冈来创造享受茶文化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茶馆的历史演进和当代中国茶馆现状》的基调演讲,向静冈产业大学校长大坪檀赠送了新著《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中国茶艺》。

2011年11月,“茶艺新语”首届国际茶艺邀请赛在安徽省铜陵市天井小镇民俗村举行。来自日本、韩国、台湾、北京、安徽等地的10支代表队参加了邀请赛。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夏涛、荣誉理事李念华、副理事长顾公新、副秘书长丁以寿、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华再欣等茶叶专家及评委们出席本届邀请赛。首届国际茶艺邀请赛的举办,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推动了国际茶文化交流,促进了安徽茶产品、茶品牌、茶旅游和茶文化的发展,对提升安徽茶产业形象、弘扬中国茶文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011年4月,庐江县在万山镇举办了第四届茶文化旅游节,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展销等活动;黄山市休宁县于4月8日举办了“2011中国黄山休宁松萝茶文化旅游节”,着力打响“休宁松萝”品牌,全面提升休宁茶产业整体形象,促进全县茶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4月18日,以“石台生态茶、休闲养生地”为主题的2011’安徽·石台茶叶节在石台茶城隆重开幕,期间举办了开幕式暨石台茶城启动仪式、百名茶商进石台、茶产业发展专题报告会、名优茶采制大赛、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文化周、首届石台特色菜肴烹饪大赛以及牯牛降农耕(茶)文化体验、中安在线茶产业发展访谈等一系列活动。

5 各地工作情况

2011年4月,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安庆茶叶综合试验站工作启动暨培训会在安庆召开。5个示范县的农委分管主任、技术负责人、技术骨干、示范基地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文件,邀请了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廖万有研究员、李尚庆教授、省农委特产处杨庆副处长等分别作了专题讲座,安庆市农委戴德民主任就做好试验站工作做了讲话。

2011年4月,2011年“霍山黄芽”合肥推介会在合肥稻香楼宾馆举行。霍山县委常委、副县长许海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如清,以及省、市农委负责人、安农大教授等出席推介会。推介会上,许海东详细介绍了霍山茶业发展情况,该县茶业办及县茶业发展规模企业分别做了情况介绍。

2011年5月,省农委、中安在线在安徽报业集团演播室联合举办“徽茶崛起”茶业皖军系列访谈,舒城县农委主任李贤葆,舒城兰花茶叶公司董事长戴凤鸣现场接受了采访。

安徽省最大的茶油生产项目在宁国建成投产。该茶油生产项目在国内茶籽油精炼行业中首家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高温瞬时脱臭和低温高真空脱臭技术,加工生产高档精制茶油。项目建成后,可年产高档精制茶籽油一万吨以上和茶籽油高附加值产品两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两亿元。

在劳动力日益紧张的茶叶生产形式下,池州市茶业学会组织会员参观学习茶叶流水线生产,引进茶叶生产流水线8条,提高了茶叶清洁化水平,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池州现有全国茶叶标准园两个:一个在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一个在石台丁香镇红桃村。今年学会会员以此为契机,普及茶叶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帮助建清洁加工流水线,树品牌,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这两个国家级标准园已初步通过省专家组验收。

泾县农委已将注册“泾县兰香”证明商标一事交由泾县茶业协会具体办理,所有申报材料已经省工商局审查,并已上报国家工商总局,2011年内可批准使用。按照省、市领导的指示,县分管领导和相关人员对黄山市黄山区及泾县部分茶区的茶叶生产、营销情况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

6 加强自身建设,完善会员服务

6.1 组织工作

2011年,学会召开了1次常务理事会、1次理事会,秘书长及时总结报告学会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广泛征求理事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民主办会。学会向省科协上报2010年度工作总结和2011年度工作计划,向省科协和省新闻出版局上报2010年度统计报表,参加省民政厅、省新闻出版局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2011年年检。

2011年,学会共发展个人会员11名,团体会员3个。截止2011年底,学会个人会员人数达1080人,团体会员50家。

2011年12月,根据《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9号)和《全省性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评估实施办法》(民管函〔2008〕404号)规定,经过参评社会团体自评、评估专家小组考察初评、评估委员会审核终评,省属公益性社会团体评估工作已经全部结束,62家公益性社会团体获3A以上评估等级,将可优先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等有关政策。安徽省茶业学会获3A评级,评估等级有效期3年,有效期内,评估等级证书可作为相关社会组织信誉证明。

为了提升社会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社会团体质量建设,省社会组织联合会今年组织开展了社会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知识竞赛活动,茶业学会工作人员获得了个人一等奖。学会今后将继续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努力提升工作能力,加强学会自身建设,自觉承担起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

6.2 刊物编辑工作

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茶业通报》,在各有关单位和广大会员的关心、支持下,刊物得以发展提高,在此深表感谢!《茶业通报》年发行4期,发行量逾6000册,发表论文67篇,为会员进行学术交流、提高知识水平、获取茶业信息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1年,《茶业通报》编辑部与中国期刊网合作,引入了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对拟刊稿件进行检测,减少了抄袭与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对提高刊物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6.3 学会会员服务

由于省茶业学会在组织科研人员和会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方面做了不少工作,2011年6月,学会荣获2010年度安徽省科协“5612”工程先进组织单位称号。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做好省茶业学会的宣传以及与会员、读者、作者的交流互动,提高学会以及刊物编辑部的服务质量,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做了一些改进。学会今年更换了网址,扩大了网站容量,今后将进一步改进网站的内容和形式。另外,借助QQ这种大众化的网络信息交流工具,与学会的会员、作者进行即时的沟通交流,提高了秘书处和编辑部的工作效率,也将会员和学会,读者、作者和编辑部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努力,力争使学会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猜你喜欢
茶业安徽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茶文化的“办案经”
林秀娟 茶业“双师”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贵州茶业大事记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