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黔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管理科学系,贵州 都匀 558000)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现代化发展正在加速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一些矛盾和弊端也渐渐显现,因此,这对我国城市管理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城市管理主要指以城市为对象,为实现特定目标对城市运转和发展所进行的控制行为和活动的总和[1](P4),主要包括:对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指导;对城市的文化以及人民的精神生活,进行协调、管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市容,进行适宜开发、建设;为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提供较好的服务和保障等,这些贯穿于对所有产业、单位、部门、群众、设施的规划、指挥、建设、监督和协调的综合管理全过程当中。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客观要求,从城市发展进程来看,我国已经逐渐扭转了轻规划、重建设,先开发、后治理的局面,明确了城市管理的强化、规范城市功能的目的,从而更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社会和人类健康、协调发展。
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在其颁布的《关于健全的城市管理规范:建设“包容性城市”的宣言草案》中指出:“城市管理是个人和公私机构用以规划和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众多方法的总和。”也就是说,城市管理是介于企业管理和国家管理的中间环节,涉及到每个人、企业、机关、社会团体的切身利益。此外,由于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限制,并且受到当地自然资源、地理气候条件、历史发展状况的影响,必然要求城市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区域内的人口、土地、产业、设施、交通道路、环境保护与美化、城乡发展进行统一安排,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系统科学的总体规划,才能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有条不紊地推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城市各项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城市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多样,城市建设中涉及的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的今天,城市管理计划对城市建设和走向起着综合协调的指导作用,并明晰了城市发展的定位、规模,合理解决了各生产性项目、行政性项目、文化教育性项目、生活服务性项目、市政工程和公共事业性项目的布局及实施,从而达到城市整体的和谐统一。
城市管理的计划作用具体表现为: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计划就是通过拨款、税收、制度建设、设施建设等手段,对社会事务和各利益群体进行安排和规划;城市的义务教育计划就是根据受教育的人口、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对学校、教师等方面做出课程安排,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培养21世纪的综合性创新人才。
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涌入到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大,从而加速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隐性问题的显现,如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等,实则为城市的发展埋下了隐忧,将会影响城市的稳定和繁荣;另一方面,新的城市形态使得城市管理的对象、主体和方式都更加多元化,就目前而言,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因而城市管理的内涵显得广泛而复杂,一些违反政策、法规的事件此起彼伏,有些地方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都扭曲了城市合理发展的规划,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管理主要是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发展和良性运转为目标,以人、物、财、信息等资源为对象,对城市运营系统做出统筹的规划、控制、调节、建设和管理。切实关注民生、保障社会公正,避免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趋利性应是城市管理的应有之义,只有消除城市未来发展的破坏性因素,城市才能在整体上达到功能最优化。
以城市住房管理为例,可以说住宅是市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城市住房管理不仅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城市良性发展、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因此,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着重制定合理的住房保障和政策,处理好住房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以保证人民群众,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主要侧重于经济管理,政府权力过分集中,其管理方式是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活动,管理的民主化、开放化、科学化程度较低。现代城市管理则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对城市进行宏观调控,着眼于总体的规划和战略能够进行协调的综合性管理。在2000年召开的21世纪城市国际会议上,皮特·霍尔教授做了题为《21世纪的城市: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专家报告》,报告指出:完善的城市管理是实现城市协调、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心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表现出蓬勃的景象,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状况随之恶化,社会贫富差距也随之加剧。因此,加强城市管理,促使城市内部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的协调优化,以公平性和共同性的原则实现城市资源的管理,促进城市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在城市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更好发展的途径。
城市管理的协调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区际协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区际之间的互通,促进区域性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二是区内协调,就是要依靠城市管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落实依法治国和保护环境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生态型、知识型和谐城市;三是人居协调,就是城区与居民所在社区能够协调发展,以满足人民最根本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四是人际协调,这不仅指形成团结、奋发、向上的人际关系,还要妥善协调社会各人群的利益关系,逐渐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到落实和维护。
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快慢,社会效益的好坏,关键在于有无一个正确、有效的社会发展规划,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就是这个道理,城市管理得好,就可以少花钱多办事并吸引外资,城市管理得不好,其建设和发展往往事倍功半,并造成财富和资源的浪费。[2](P110)因此,城市管理者不仅要做好重点项目和设施的开发和建设,也不能忽视对城市的柔化、民生和生态管理,城市的效益不应该单纯以经济指标为标准,但是只要城市管理系统化、多向度、深层次地兼顾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带来直接的收益。同时,城市的管理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方面的管理、决策失误都会影响城市价值的获取,加强管理,调整和制定政府战略、企业战略、市政战略、基础战略等全方位的发展战略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城市管理的经济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城市管理所营造的蓬勃社会氛围、稳定的社会秩序,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设施;其次,城市管理所创造的教育环境、人文环境、住宅环境,能吸引各方面高素质人才的流入,从而为当地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契机[3](P21);最后,卫生、科教、娱乐等方面通过科学的管理,打造出当地的特有的品牌效应,从而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1]马彦琳,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秦甫.现代城市管理[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杨霖.城市发展视野下的城市管理初探[D].山东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