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私权保护初探

2012-04-01 02:01:39徐红梅李思莹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隐私权个人信息大学生

徐红梅 李思莹

(福州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大学生隐私权

自1890年美国学者首次使用“隐私权”一词以来,关于隐私权的讨论从未停止,对其具体涵义的界定至今未有定论。而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未有对隐私权内容的具体规定,只在《侵权责任法》第2条“民事权益”一项中明确了“隐私权”一词。

目前,国内较为主流的观点是由王利明先生提出的,该观点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1](P487)隐私权的主体一般为自然人,其客体则是隐私。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阅历普遍不足,对自身权益维护缺乏认识,但又时刻与校园、社会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的隐私权具有一般隐私权的特征,但其客体范围相对更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行使教育执法的权力,体现在招生政策、学籍管理、授予学位、奖励惩处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内部行政管理模式,因此,高校与学生之间属于内部行政管理关系,这造成了高校知情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2]

二、大学生隐私权保护现状

非法公开学生私人信息。学生私人信息主要包括学生的身高、体重、联系方式、个人经历、病史、奖惩情况、家庭状况、学习成绩,等等。在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担心学校将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部分学生反映曾收到校外商家群发的广告性质的短信;近三成的大学生表示校方未经本人允许公布个人信息、学习成绩等;对于校方实名公示贫困生的隐私问题,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此种方式欠妥。近年来,高校侵犯大学生隐私权的现象屡见不鲜。2004年,河北某高校老师擅自公开学生心理咨询资料,学生经受不住舆论压力选择自杀,幸被及时救起;2010年,西安某高校强制实行“指纹打卡”的措施,被学生质疑侵犯他们的指纹隐私安全。[3]

干涉学生私人事务。某些高校经常以保证教学质量、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管理为由,制定管理措施,干涉学生私人事务。如有些高校在教室、宿舍走廊安装监控器,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的大学生认为此行为侵犯了他们的个人隐私,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某高校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监控,对大学生的恋爱情况开展实名制调查,此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非法侵入学生私人领域。大学生在校内以宿舍集体形式生活,其私人领域包括私人桌椅、橱柜、床铺等,属于宪法规定的受保护住宅范围。高校有检查学生宿舍卫生的制度,其初衷虽为督促学生整理内务,但检查人员“不请自入”的做法实际上是非法侵入私人领域的行为。有些高校宿舍管理员凭借手中掌管学生宿舍钥匙之便,在学生宿舍无人时擅自进入,进行抄水表、管道维修等工作,为大学生私人领域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大学生隐私权受侵犯的原因

隐私权保护立法缺失。对于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我国并无系统成文法律文件,国内对于隐私权的界定也相对模糊,对各类隐私侵权案常以侵犯名誉权定性。高校应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本校规章制度,行使高校教育职能。隐私权未被当作学生独立的人身权予以保护,大学生隐私权保护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鉴于谨慎与统一规划的原则,高校管理人员往往容易“走捷径”,以过于直接的方式来管理学生。

高校管理人员法治意识淡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背景差异大,并未专门设岗吸收法律专业人才,高校内部较少开展专项法治教育培训,导致对大学生隐私权保护认识不足。

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滞后。调查显示,过半数的大学生仅对隐私权一般了解,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自身隐私权是否遭到侵犯并不知情。大学生阅历尚浅,社会经验不足,在隐私权遭受侵犯时,往往难以立即察觉,更不知如何维权。

传统高校管理模式陈旧。知情权是高校进行校园管理的基础。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时都要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大学生的隐私权,在日常管理中,高校经常需要使用该类个人信息。例如,大部分新生入学时都会收到校方分发的某行银行卡,用于缴纳学费。实际上,在为新生办理银行卡时,学生的部分个人信息已经被高校传递给了银行。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强调高校的知情权,长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定位,制度刻板,方法单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动不足,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管理上的不便。[2]

四、加强大学生隐私权保护的对策

衡利弊,优先保护学生的隐私权;第四,谨慎性原则,在统一制度管理下,高校应当针对可能发生的侵犯隐私权的情况,制定一套预防与应急处置机制。[3]

加强高校法治建设。高校管理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做到药到病除。一方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引进法律专业人才,增强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校的理念,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另一方面,增加普法力度,开设专门课程,引导学生维护自身权益,加强对隐私权的认识,学会以正当方式表达诉求。

坚持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管理方式。高校应当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多样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形成高校服务意识,重视学生群体的民主参与,充分利用辅导员制度的枢纽功能,加强高校与学生的联系,做好思想建设与心理辅导工作。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做好高校管理工作。[4]

高校管理中大学生隐私权保护的建议。其一,实行校园“社区管理”制度,将整体性的高校管理划分成局部性的小区化管理。在同一区域生活的大学生作为小区“居民”,一旦其隐私权遭受侵害或产生隐私纠纷,先由小区管理人员出面调停,再形成统一书面报告,向校方反馈,最后根据高校内部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对相关政策、制度做出相应调整。其二,对在校园进行商业活动的企业严格把关,发挥高校的屏障保护作用。其三,设置多重密码保护,严格限制系统登陆、更新、维护等操作,避免无关人员与隐私信息的接触。其四,在高校论坛中,开设专门版块,普及法律知识,鼓励师生参与讨论。针对高校现有制度,管理人员和学生共同探讨,提出意见或建议,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双方的隐私权保护意识,还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完善隐私权保护立法。高校在实行行政管理制度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正当性原则,对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高校应以正当程序获得,公开需经当事人同意,并注意公开方式与公开范围的合理性;第二,民主性原则,校方应与学生做好协调工作,提前告知政策、措施方向,优先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隐私权保护,倾听各方的意见与建议;第三,保护性原则,对于学生的受惩处情况、心理咨询资料以及贫困生信息等隐私内容,高校应该兼顾知情权与隐私权,权

[1]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2]田虎.我国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与协调[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1).

[3]管宏友,张强中.论大学生隐私权保护[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王珍娟.大学生隐私权保护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4).

猜你喜欢
隐私权个人信息大学生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工会博览(2022年16期)2022-07-16 05:53:54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42
纳税人隐私权的确立、限制与保护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绿色中国(2019年14期)2019-11-26 07:11:44
妈妈,请把隐私权还给我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1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1-19 00:41:21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通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
论患者隐私权保护
哈尔滨医药(2014年2期)2014-02-27 13: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