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淮 张宗琼
旱地蔬菜栽培新模式
——免中耕畦面边缘化种植
唐建淮 张宗琼
旱地蔬菜栽培新模式——免中耕畦面边缘化种植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干旱日益频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形势下的迫切需求。但其对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有特殊的要求,对整地、起畦也有一定的规格要求。该模式采用水肥同步施用,不仅节水,而且具有水肥耦合效应,效果较好,在瓜类、块茎类蔬菜作物生产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也适用于粮食、经济类作物。
图1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干旱日益频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我国农业生产(包括蔬菜生产)形势也日益严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亟需找到一些能挖掘土地潜力,高效利用水肥资源且行之有效的栽培模式和耕作技术。我国是一个多山地国家,山坡地很多,而且干旱及半干旱地区面积较大。所以,旱地蔬菜栽培新模式——免中耕畦面边缘化种植模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现将该项栽培模式及技术作详细介绍。
该模式是特别针对某些地方在作物生长期内长期 (3~4个月)干旱无雨而采用的一种有特色的人工灌溉。所以,要求该地段内能找到地下水源或附近有河流、湖泊等水源地,而且水源的利用是不易的。耕作地土质除砂质性太强的外,均可采用。平地、坡地(斜度≤30°)均可,体现了该模式有其特殊作用。同时,要求斜坡地上端或平地的一侧最好设置有一条平整的人行道,以备在靠近耕地的侧边开辟灌水沟,具体如图1所示。
①总灌水沟的设置 在斜坡地上端或平地靠近路的一侧边缘开挖一条简易的灌水沟,沟宽30~40 cm,深度仅低于耕地15 cm即可。
②起畦(以种萝卜为例) a.把耕地按与路边灌水沟垂直方向分成厢,其宽为120~150 cm,厢与厢之间留有30 cm宽的排灌沟。
b.对每厢地起畦。按与排灌沟垂直方向对每厢地起畦,畦面长为100~120 cm,宽度为45 cm,畦间距为30 cm,畦沟深为15~20 cm。
c.畦沟两端用泥土简易封堵。当灌水时,畦沟一端封住不动,另一端向排灌沟启封并截住水流灌满畦沟,畦沟灌满水后立即封住,依次灌下一个畦沟。
d.畦面的边缘播种。在畦面靠近畦沟的两边缘播种,这种方式有别于常规的畦中间或垄中间开沟播种,似乎有悖常理,但其优点是充分利用养料池的作用,对肥水达到了高效利用,并且免掉了中耕松土环节。
灌水时,根据整地后灌溉操作工序确定适宜的灌水量,灌水量不宜过大。以2~3人为一小组合作进行,一人分管灌水,一人施肥。水量大时,可以由两个小组承担,水流一旦到达地头,在排灌沟与总排水沟交接处打开水口,引导全部或部分灌水进入厢与厢之间的排灌沟,一厢一厢,一畦一畦,依次灌水,并在灌好水的畦沟中依次及时施肥。需要指出的是肥料宜选用易溶于水的种类,如尿素、硫酸钾、氯化钾等,肥料在灌水前均匀施于畦沟底。总之,畦沟内灌水、施肥同步完成,畦沟就自然成了一个天然的肥料释稀池,形象地称为营养池,对畦两侧的萝卜生长有很大的作用。
其实,本模式采用水、肥同步施用方法,在某些旱区也是被迫的最佳选择。这一方式的好处是肥料以液体肥的形式作用于蔬菜根系,效果是最好的;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这一方式是最好的选择。同时,它还兼有水肥耦合效应。运用该模式种植萝卜,其长势、长相均较好,667 m2产量可达4 000~5 000 kg,单个萝卜最大质量达5 kg,南瓜、苦瓜运用这一模式也可取得很好的产量。
该蔬菜栽培模式在当地应用确实体现了它的几个优点。
①斜坡旱地蔬菜生产基地,在作物生态条件非常不利的情况下,灌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拓宽了土地利用率。
②作物边缘化种植,利用畦沟养料池的水肥供养,有效利用了水肥,同时也免掉了施肥需培土起垄的繁重工序。
③肥料自然方便的以液体肥的形式直接作用于蔬菜根系,实现了作物种植中最好的施肥方式,达到了最佳施肥效果。
④生产实践表明,该模式在瓜类、块茎类蔬菜作物的生产栽培中取得了好的效果。不难看出,该方式也适用于某些粮食、经济类作物的种植。
唐建淮,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530007,电话:13207814912,E-mail:jianhuairice@126.com
张宗琼,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
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