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问
(重庆教育学院人事处,重庆 400067)
高校绩效考核的价值取向
曹 问
(重庆教育学院人事处,重庆 400067)
政府对高校实行绩效考核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破解难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办法,并正确运用考核结果。中国政府对高校实行绩效考核的价值取向应坚持促使高校回归公益属性,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等职责,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校;绩效考核;价值取向;公益性;可持续发展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在高校等其他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改革,使事业单位改革向前迈出关键一步。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明确指出:“要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可见,实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直接关系到绩效工资改革能否顺利实施。
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核体系、考核办法及结果运用等。绩效考核是否科学合理,首先取决于正确的绩效考核价值取向,因为它决定了绩效考核的方向。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才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和结果运用等,为顺利实行绩效工资改革奠定基础,从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政府对高校如何实行绩效考核对高校及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是现实而深远的,将直接影响高校能够获得的绩效总额和近期办学着力点,间接影响高校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社会浮躁在高校时有表现,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的考核排名即是其诱因之一。政府对高校的绩效考核必须要有正确、明确的价值取向。笔者以为,政府对高校实行绩效考核,应着重体现以下内容。
促使高校回归公益性事业单位属性是本轮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之一。
其一,高校的公益属性是由高校承担的基本职能决定的。现代意义的高校自出现之时起,就承载了为统治阶级管理社会而培养人才的职能,即人才培养。随着社会进步以及高校自身发展需要,高校逐步具有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职能。所有职能中,人才培养是基本职能。在中国,高校同样也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国家和民族得以延续的公益性事业,高校和中小学共同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高校所提供人才培养服务,是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性服务,这就决定了高校的公益属性,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受教育产业化等因素影响,高校在履行公益性职能方面出现了偏差。一些学校过分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部分教师过分看重经济收入,导致教育问题一度成为近年来社会热点话题之一。这既损害了高校和教师的形象,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二,对高校实行绩效考核,促使其回归公益属性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高校实行绩效考核,是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结果,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促使高校回归公益属性。2000年,教育部与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高校推行以实施全员聘任和岗位设置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强调要加强聘期考核。2006年起,事业单位开始了新一轮工资制度改革,工作人员的收入构成由以前的“基础工资+活工资+自建津补贴”模式变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特殊津补贴”模式。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在高校等其他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改革。2011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中则明确指出:要“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要“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三,对高校实行绩效考核,绝非使高校更行政化。有人认为,对高校实行绩效考核,会导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管得更多、统得更死,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被削弱;在高校内部实行绩效考核,会导致行政权力决定资源配置,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从而导致高校更加行政化。中发〔2011〕5号明确指出:“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逐步取消行政级别。……要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所以,就中央实施此次改革的目标而言,对高校实行绩效考核,主要是考核其在履行人才培养等公益性职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而绝非削弱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处处听命于行政部门指挥。所以,这就要求各地政府既要坚持对高校实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又要注意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对高校内部事务不能干涉过多。同时,高校对教师实行绩效考核,主要考核其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而非其他。
其四,对高校实行绩效考核,绝非促使高校企业化。有人认为,绩效考核是企业用来考核其员工工作业绩的办法,对高校实行绩效考核,就是向企业学习、向企业靠拢,最终企业化。高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与企业性质不同,发展方向也不相同。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其一切经济行为都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指导其经济行为的根本准则。而高校作为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社会组织,绝对不能以简单的经济效益为导向。高校所提供的公益性服务,由政府购买,并接受政府指导。对高校实行绩效考核,主要是借鉴企业绩效考核的经验,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高校内部打破“大锅饭”,更好地调动积极性。所以,高校实行绩效考核,从而与绩效工资挂钩,不可能也不应该向企业靠拢。
促进高校更好地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是实行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
其一,促进高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石,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根本责任。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已从注重规模发展转移到重视培养质量,这种工作重心的转移,既是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变化的需要,也是适应人们对于由“能上大学”变为“上好大学”的心理预期变化的需要。这种工作重心的转移,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可以说,高校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无论提高到何种高度都不为过。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质量将成为高校的“立身之本”,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放在考核的首要位置。人才培养质量不是简单地以招生录取分数线、报到率以及学生毕业率、就业率等指标就可以全部衡量的。在这些表面可以量化的数据背后,要注意引导高校牢固树立办学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理念,营造有利学生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注意引导高校关注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和不断完善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及时调整设计与之相吻合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别的多元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不同的高校而言,有不同的目标、责任和任务,各高校必须清醒认识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为社会和同行所认可的学校特色,培养更多受社会欢迎的学生。
其二,促进高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胡锦涛同志指出:“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可以发挥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比较集中的优势,开展重大的综合性课题和跨学科研究。中国2010年国家三大奖所有获奖项目中,高校比例超过70%。开展科学研究不但能培养教师的可持续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还可直接为社会提供可供转化的科研成果。今天,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考核高校的科学研究,要引导高校紧紧围绕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科学研究;鼓励高校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机制,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鼓励高校既要重视纵向项目的研究,也要重视面向社会,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横向项目研究;引导高校重视产学研紧密融合,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高校注意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力求使教学与科研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注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其三,促进高校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已成为展示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方式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社会渴望高校尽快成为推动其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高校可利用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满足社会“智力需求多元化、技术支撑行业化、政策咨询专业化”的多维度需求,为社会发展服务。通过服务社会可及时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服务社会可以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技术、总结新经验,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通过提供人力、智力、技术支持,帮助解决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获得更多社会资源投入;通过及时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和论证,为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引导社会向前发展。
考核高校的服务社会能力,要引导高校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引导高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对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善于将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高校、社会共同发展;引导高校积极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引导高校把握时代脉搏,及时开展深层次的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贡献力量。
其四,促进高校重视文化传承。大学培养人才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决定了高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之一。高校重视文化传承,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在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高校对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为继承、创新、交流。注重文化继承可以让高校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注重文化创新可以让高校积极培育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独立思考、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注重文化交流可以让高校增强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考核高校的文化传承能力,要引导高校重视文化的育人功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育人文化氛围;要教育学生善于从古今中外的文化宝库中吸取养分,培养出理想崇高、志趣高雅、文化底蕴丰厚、综合素质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高校形成质疑、求真、创新的大学精神,善于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文化,推动人类文明与时俱进;引导高校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既善于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又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国际高等教育先进经验,积极引进世界优秀人才和国外优秀文化、教育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
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发展理念和战略、师资队伍以及管理机制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其一,促使高校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办学定位、合理的发展规划。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外塑形象,内聚人心,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准确的办学定位可以使高校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合理的发展规划是高校将发展远景科学地分解为若干具体可行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和措施,可以激励学校上下凝聚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奋斗。
对高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当包含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规划等内容。考评办学理念,需着重考察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与学校的历史、传统相适应,是否重视对大学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否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考评办学定位,需着重考察学校是否认真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特色优势,是否清醒认识到自身的办学类型、层次、结构、特色以及可以承担的任务等。考评发展规划,需着重考察学校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措施是否适应社会经济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否结合了自身实际,兼顾了长远发展和现实可能。
其二,促使高校更加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决定了高校的科研成果水平,这是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参与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决定了高校服务社会的程度,这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教师对优秀文化吸收、继承和发扬情况决定了高校文化传承的能力,这是高校精神内核的重要标志。所以,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考核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引导高校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依靠教师、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要正确处理学术权威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实行专家治校、治教;要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相关制度;要按照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帮助教师尽快成长;要注意构建“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保持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要注重引进、培养高素质教师,重视人才队伍储备;要注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三,促使高校构建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高校的管理机制包含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原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整体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也与高校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能正确处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确保学校正常运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能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行为导向和制度保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能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学合理的财经资产管理能合理配置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考核高校的内部管理机制,要引导高校按照科学、规范、高效的要求完善行政管理,正确处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实现依法治校,依靠专家治教;按照“学习自由”的精神理念完善教学管理,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按照“开拓创新”的理念完善科技管理,营造有利于科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环境;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人才资源管理,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大学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合理配置经费、资产等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综上所述,政府对高校实行绩效考核,既是开展事业单位改革,让高校回归公益属性所必需的手段,也是促使高校更好地履行职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举措。坚持正确的绩效考核价值取向,有助于实现改革目标,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眭依凡.怎样看待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7-03-09(7).
[2]秦绍德.人才培养: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N].中国教育报,2009-03-16(5).
A Study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Higher School
CAO Wen
(Office of Human Resource,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Chongqing 400067,P.R.China)
Performance assessmnet of higher schools is a world-wide problem.The main task on how to solve problem is to confirm the right value orientation,design a scientific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ystem and exercise the assessment result correctly.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governemnt'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hould help higher schools return to “commonweal”, fulfill the oblig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igher schools;performance assessment;the value orientation;commonwe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40-058
A
1008-5831(2012)02-0168-04
2011-12-07
曹问(1969-),男,四川南充人,重庆教育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彭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