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安 王晓芬 刘俊凤 杜周和 刘彬彬 胡春梅 张友洪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637000)
2011年11月18日,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2部委联合发文(农办经〔2011〕24号),发布了6 663家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名录。全国共有51家蚕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入围。对入围的蚕业合作社进行解析,有利于促进蚕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全国6 6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分为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 074家)、畜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 692家)、渔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96家)、农机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42家)、手工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4家)、林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32家)以及其他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3家)等7个种类。其中“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又分为粮食类(688家)、蔬菜类(1 406家)、水果类(1 138家)、棉花类(30家)、茶叶类(261家)、油料类(87家)、中草药类(174家)以及其他种植类(290家)等8个类别;“畜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又分为奶牛类(103家)、生猪类(570家)、肉牛羊类(202家)、蛋鸡类(184家)、肉鸡类(180家)、其他禽类(186家)、蜜蜂类(68家)以及其他畜牧类(199家)等8个类别。从产业分布看,种植业占57.2%,畜牧业占24.3%,渔业、林业及其他产业示范社占18.5%。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类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更好。
据统计,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水平8.9万元,全国首批示范社社均年盈余25.74万元,是平均水平的2.89倍。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44.6万家,实有成员3 5 7 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3%。由于60%以上的盈余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农民成员普遍比其他农户增收30%以上。
全国总计有涉及蚕桑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9家。其中浙江16家,江苏8家,四川6家,位列前3。广西4家,江西、湖南、河南各3家,辽宁、安徽、湖北、陕西分别只有1家。传统的江浙蚕桑产区和四川蚕区占据主要地位,比例超过61.2%。
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来看,蚕业类全国首批示范合作社的比例分别为51.0%、22.4%和26.5%。而全国首批示范合作社总体情况是东部、中部、西部为50.5%、31%和18.5%。西部地区蚕桑产业因为东桑西移工程的带动、广西蚕桑迅猛发展,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地域分布来推断,蚕业合作社发展程度与当地蚕桑生产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在蚕业经济较发达的浙江,出现了专门生产桑苗和桑果的专业合作社。表明蚕桑产业经济发展与蚕业合作社发展联系紧密。
按照农办经〔2011〕24号文件的统计方法,全国49家蚕业类专业合作社,“水果类”1家(浙江省安吉县红桑果果桑专业合作社),“手工业类”1家(山西省壶关县红星桑蚕刺绣专业合作社),划分在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其他种植类”20家,其中浙江12家、江苏4家、江西3家、陕西1家。划分在畜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其他畜牧类”27家,四川6家、江苏和广西为4家、浙江、河南和湖南各为3家、山西、辽宁、安徽和湖北各1家。
有意思的是,划归到“其他种植类”的20家专业合作社中,从名称上看,仅有2家属于纯粹的种植大类(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桑苗专业合作社和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星富桑苗专业合作社)。其余的都从事栽桑养蚕。这实际上也是蚕桑发展尴尬境地的体现,主管部门不明确。很多地方的蚕桑站等机构,主管部门是农业局或者农委,但是蚕桑生产有更多的特征体现出来,划归畜牧部门管理更为科学。这样长期不明确的产业定位,对蚕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制约,对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也有影响。
从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经营业务来看,从事主营业务比较明确的是:从事桑果生产的浙江省安吉县红桑果果桑专业合作社、从事蚕种生产的辽宁省凤城市盛发蚕种专业合作社,从事桑苗生产的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桑苗专业合作社和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星富桑苗专业合作社。从事刺绣手工的山西省壶关县红星桑蚕刺绣专业合作社,有一定的栽桑养蚕业务,但主要业务是生产刺绣类产品。其余的专业合作社主要都从事蚕桑生产,但名称各异,有蚕茧合作社、蚕业合作社、蚕桑合作社等。
涉及到蚕茧的特种经营性质,要从事蚕茧收购的必须取得省级商务部门许可。这其中一些示范专业合作社已经取得了蚕茧收烘资格,比如江苏省通州市骑岸镇渡海亭桑茧专业合作社等。但很多蚕业合作社变通的在收购社员蚕茧,而其取得蚕茧收烘资格的路还很漫长。
农业部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试行)2010》、《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指南》中,较详细地列举了成为全国示范合作社的条件。
(1)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登记注册满2年以上,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种养类合作社成员人数150人以上,其中农民成员达到80%以上,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超过成员总数的5%。
(2)运行机制合理。有规范的章程、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财务管理等制度;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和会计账簿,建立了成员账户;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给成员的比例达到60%以上。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成员(代表)大会并有完整会议记录,所有出席成员签字。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或者一人一票制加附加表决权。建立健全的社务监督机构,每年组织编制合作社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或亏损处理方案、财务状况说明书,并经过监事会(执行监事)或成员直接审核。
(3)所从事的产业应当符合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已经带动形成了当地主导产业,成员年纯收入比县域当地非成员农民年纯收入高出30%以上。合作社经营规模高于本省同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水平。
(4)服务能力较强。与成员在市场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等方面具有稳定的服务关系,实现了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认定等“四统一”服务。成员主要生产资料(初入社自带固定资产除外)统一购买率、主要产品(服务)统一销售(提供)率超过80%,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主要为成员服务,与非成员交易的比例低于合作社交易总量的50%。
(5)产品注册商标证书、获得的名特优产品证书,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相应生产基地认证证书,地理标志认证证书,中国农业名牌等知名商标品牌证书,执行的生产质量安全标准文本,获得的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表彰的相关文件等可以辅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扶持和资助。
示范合作社要求享有良好社会声誉,无生产(质量)安全事故、行业通报批评、媒体曝光等不良记录。
成为全国示范合作社有各自的成功之处。但总体上来说,要规范、规模的发展合作社,必须从软件建设和硬件设施两方面着手。
在《合作社法》出台后,要求统一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为了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纯正,还要求合作社以社员的户口薄复印件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成员人数要求在100人以上,其中农民成员比例在80%以上。
工商登记后,合作社还应该到税务管理部门进行税务登记。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很多经营业务是免税的,但税务登记程序必须要完成,还应该取得组织机构代码证。
在合作社的主营业务上,必须符合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已经带动形成了当地主导产业,成员年纯收入比当地非成员农民年纯收入高出30%以上。
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是合作社顺利发展的重要制度。在财务管理上,首先合作社章程中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并有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贯彻执行。其次,要有专门的财务机构和人员。建议合作社的财务尽量不由基层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来承担,避免承担“政社不分”、干扰合作社的正常经营管理的嫌疑。从农业合作社经营的实际情况来看,委托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合作社财务管理是有效的措施。第三,通过财务公开保证合作社社员对合作社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定期进行是合作社财务公开的基本要求。第四,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和会计账簿,建立了成员基本账户。第五,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给成员的比例达到60%以上。
以上条件可以在《合作社章程》中明确规定。但同时要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有关规定。
合作社的社员中农民身份的社员比例股份比例和构成要符合合作社的一般原则。在现有的合作社中,合作社中单一社员的股份比例不得超过20%。
合作社社员大会、理事会等会议应定期举行,确保合作社一般社员的知情权。
团体社员在合作社的比例除了必须满足合作社的章程外,还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即社员总数在20人以下的,最多只能有一个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20个的,团体成员比例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5%。
合作社的硬件设施建设,在有关文件中没有具体的规定,但相关文件中对类似业务要求的,应该予以满足。例如,要求合作社进行培训的,应该有培训的场地。有农产品冷藏业务的,应该有冷藏设施。合作社还应该有办公室、财务室、会议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