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祖平(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近30年来的设计教育,使设计学已经从有相对完整教学体系的应用造型艺术发展成与商学、技术、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等多个学科紧密关联的交叉学科。这种变化一方面为设计作为一种思想或方法在社会和企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另一方面,外延的不断拓展也给设计学学科的范畴和核心概念的重新确定提出了很紧迫的要求。这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主办《2012“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的历史使命。
三天的会议,围绕大设计学科范畴、方法和价值观,对设计教育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今天是到了需要重新完整思考设计教育发展的理念定位和完整建抅的时候了。
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国设计教育只是建立在一个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极其落后、国力薄弱、发展指导方针严重失误、计划失调、内耗日甚、内乱频发导致文革后期濒临经济崩毁这一现状上的,设计的概念被认识为“工艺美术”及“轻工业美术”,当时的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是以“玻、搪、陶、塑”为主打的设计。
结束了祸国殃民的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将中国导向现代社会,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终于引进了“包豪斯”理念,“包豪斯”是1850年以来近现代设计史上的“创世纪”,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学院,是世界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标志着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它把欧洲现代设计运动推向高峰,包豪斯理念是对现代设计思想的肯定与确立,是设计史上革命性的事件。
包豪斯的历史价值不仅仅是开创了现代主义设计,造就了一批现代设计大师与作品,包豪斯为设计与建筑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使设计与建筑从百年之久的历史主义束缚下获得解放,开创了一个新的设计时代,重要的是包豪斯的理念与包豪斯精神,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旗帜。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提升、教学事业(包括设计教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设计教学什么也不缺,只缺少一个与新时期、新国力相适应的设计教育理念与精神!
反观三十年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只是处于追随的、彷徨的、疲软的、处于各学科从属地位的、门槛低浅的、以软件操作技术能力为主导的、在国际上只处于助跑地位的学科。包豪斯的以理念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并未在中国奠定,而对于兹后的“国际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复兴经典”、“新包豪斯主义”等等观念均很难从根本上触动以商业利润为核心利益的中国设计。旧的体制与生活方式,根深蒂固的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的设计教育,使中国设计与设计教育一直处于疲软的因循迷走之中。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深刻认识并具体地结合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及教学的不同专业去挖掘以人为本的不同内涵,方能去充分实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句口号、广告语笼统地套用在各行各业各学科之上,让它变成一句空话、滥觞的政治术语,尤其对于设计教育学科应当作具体地探讨。
1、以人为本的普世价值与不同解读。
普世价值是一种世界观。因此,它是客观存在并被多数人认同的。在中国,尽管目前还存在支持与反对的争议与较大分歧,网络争论十分激烈。
普世价值首先是一种哲学观念,是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集合在一起。这种价值观的根本在于对人性的思考。普世价值观认为,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类的根本属性,尊重人性的自然规律,然后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建立起人和人、国家和国家相处的办法。普世价值所追索的重点应该是超越人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斗争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然的非人为定义的真理。
早在2007年2月温家宝总理就谈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或文明的多样性,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长期存在。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这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温总理的这一重要讲话,使人们理解:社会主义内涵应该包括普世价值,应当说普世价值是人类社会历经各种当前治国理念与行为准则的。虽然,又有人提出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对“以人为本”的解读,但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已普遍意识到人的“尊严”,意识到:“自由、法治、公正、平等、尊重、宽容、和谐、理性、仁爱、多姿多彩”,当然比“奴役、人治、不平、特权、歧视、狭隘、斗争、极端、冷漠、单调乏味”好!这就是基本“人性”中的共同性,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
2、“以人为本”的泛化与设计教育以“人的什么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被普遍广泛应用于处世治国的各个领域,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但很多人只是望文生义,或作为一种政治口号、标签套用在各领域的报告文件中。仔细观察不难看到,“以人为本”的标语口号化与作为标签的滥觞!因为从改革开放姓“社”姓“资”到迄今“普世价值”观念的激烈论争外,很少有部门对本行业“以人为本”的实质做出解读与制订相应的行为准则。全国各地的艺术、设计院校无一例外打出治校、教育“以人为本”的旗帜,但都仅停留在“天地一笼统”的概念上,艺术、设计行业与教育究竟以“人”的什么为“本”呢?
当然,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广大人民,也可认为是社会全体人员或所有个人,即“人人”,首先应包括受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就是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与解决一切问题时,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尺度。根据这一基本含义,设计院校需要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应着重研究:设计与人的关系,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设计与社会的关系,设计与其它行业的关系。因本文限于篇幅,我们就设计的社会定位与设计的“人性”要素作一简单分析。
设计,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或日益显示其重要性的一门专业,设计是社会其它行业大都需要涉及中介、转化、提升价值的一个行业,设计是涉及到“人人”的行业,设计是关系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行业,设计肩负着对人类生存环境负有使命的社会责任的行业,设计载负着艺术与意识形态导向社会的价值取向,设计创造着社会的多姿多彩与和谐,设计创造时尚,设计制造流行,设计从物质上改变着世界,从意识上引导着人类,设计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第一生产力! 设计教育应该基于设计的社会定位与社会使命,来培育、培养设计人才。
人的本质、人本性中的客观存在的、积极向上的“共同人性”,应作为设计与设计教育的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早就做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认为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做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可见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是有机的、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又形成一个整体。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与时俱进的,犹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设计与设计教育应当随时充分把握“历史发生变化的”这一“社会关系总和”,来确定我们设计教育的方针、理念、目标与课程设置。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也就是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的前提性,并且肯定它的普遍性、永恒性与能动性,“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可以理解,人类发展就是一部需要史,离开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将无所依存,需要又决定了人的人性是不断改变、进取与发展。
可以说,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进取的本质力量。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更迭,“社会关系”的总和发生着量与质的变化,人类对需要的范畴越来越广阔,人们对需要的层次,越来越变幻、多样、高端、个性化。
人的需要促使人类的“劳动”,最本质地区别于动物“劳动”的关键在于:人类将“劳动”转化为创造,创造使猿变成人,创造使古人变成今人,创造造就了现代人。而创造、创新、创意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自觉活动,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基因,而这种选择不是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民族所能隔断的,是一种“共同人性”。犹如当今青年热衷于流行歌曲,而我们无法以高雅的艺术(国粹京昆剧或西方经典音乐)来取代青年人的取向,因为流行歌曲中有适合于现代人生理、心理节奏、旋律的生命存在方式,有不断更新、变幻的体现出生命本质力的创意,有领导潮流、创造流行的先锋与前卫精神。而实践证明现代设计越是具有创新、创造、创意意识的作品越是具有市场,所谓“概念设计”就是“创意先行”,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现代人(尤以青年为主导)的不安于现状,不囿于已有、不耽于平庸的“本性”。
为什么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西方艺术(以绘画为例)能产生众多的流派与一大批前卫、先锋艺术,艺术走向对应发展与嬗变,它是基于社会经济、政治高度发展的现代人的“人性”需求的基础上的“人性”,没有这种需求的欲望,就不可产生现代艺术。而艺术是社会所有行业中最不受约束、局限、控制与人类创造意识与能量的形式。而审美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与基本需要,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现在审美观念、美学已经从现代主义美学的非理性主体的表现和审美走向抽象而后已进入后现代主义美学以至荒诞的境界,艺术的发展铸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决定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生活态度与取向。而设计则是潜入生活的艺术,可以是作为实用价值的波普艺术,现代生活必需要有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现代生活方式,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应该创造、导向现代生活方式、设计创造时尚、制造流行,而设计教育如果缺乏先锋意识与精神,将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
“以人为本”,设计教学应以人本性发展中最具时代性的需求为本——创意、创新、创造为本,体现先锋、前卫意识。犹如在最底层打工的女孩,她希望使用高端品牌的进口化妆品,男孩企求使用的是iphone4手机,也使我们间接地理解设计教学应以现代“人”的什么为“本”。
1、设计教学的滥觞。
全国的设计院校系科专业的创办与设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逐年迅速上升,很快由一个热门专业变成饱和专业,由一个买方市场转化为卖方市场。据记载1982年中国设计教育规模,开设设计艺术(工艺美术)系或专业的院校14+4(14所院校+4所工艺美校),在校生1220人,教师380人。2011年中国设计教育数据统计:设有设计创意相关学科的高等院校为1555所,开设相关专业达7313个,2010年招收新生48,1474人,保守一点估计,常年在校生超过150,0000人。1文中的统计数据来自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教授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12“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上的报告。30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的规模扩大了1000倍,这是全世界最为庞大的设计教育规模,这种迅速的、盲目的、无序的扩招,造成优秀的甚至合格的师资匮乏,教学设施不配套。设计行业成为低入门行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水准只是相对标准,并无数学外语类专业的衡量标准。教学目标也沦为仅仅是适应就业需要。设计教学的滥觞,业内人士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2、设计教育的定位缺乏个性意识。
由于就业指标成为评价专业设置重要的评价标准,教学的功利意识突显,教学的浮燥情绪成为主流,虽然并不缺乏对教学的设计与规划,也不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但既就业率成为衡量教学质量重要的标准,就决定了设计教学只能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千校一面,不可能具有个性的,更不可能标新立异、张扬个性。
3、设计教育缺乏先锋意识。
“先锋意识”是一个哲学概念, 不仅仅是指西方先锋派艺术及其标榜的概念,具体观点及内涵庞杂,但从艺术观念上来解读,先锋意识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体现了极强烈的颠覆性与叛逆精神,反传统与独创性,标新立异带来一股积极向上的新生命力,激动的潜意识与耳目一新的显形式,席卷起新的审美观念与潮流,文化艺术青春的胸体,由此茁壮成长,如果没有先锋力,文化艺术将永远拖曳着衰老的身躯。
社会构成的所有学科均受制于它本身内在的科学规律与条件,只有艺术可以充分体现思想意识的精华,引导社会潮流的嬗变,引导人类意识的进步,引爆创新、创造与创意,这是艺术先锋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作为艺术生态化的“设计”,如果缺乏近百余年来西方工业革命的基础,尤其是没有近代西方艺术意识与形态的先锋精神与嬗变,就不会产生“包豪斯”。而在工业发展、经济国力迅捷提升的中国,意识的疲软与先锋精神的缺乏,导致我们的现代设计毫无独立意识。目前国内优秀建筑案例还是引进成为主流,工业设计停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临摹阶段,动漫成为日本、韩国的“二鬼子”创作,平面设计一直步日、韩,甚至台港的后尘,环艺设计缺乏主流意识,服装设计更不能与西方颉颃,这应归咎于三十多年来设计教育主导意识的疲软与欠缺,缺乏先锋意识的培养与提倡,必然导致设计业界不会引起革命,只能有康梁戊戌变法的成功,不会产生先锋人物、先锋行为的颠覆,只能涌现一批改良人士。
设计教育应认识到自身的特质与社会地位,设计教育应认清自身以人为本的内涵,设计教育缺乏先锋意识注定是无论面对国际还是国内都是没有竞争力的。
1、孙子兵法中“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兵者上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我们教育中的技术因素的教育只是低层次教学,更需要高层建筑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一个优秀设计师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一个具有“领导意识”、“自主创业意识”的人才,我们就没有素质精神导向教育。而每一个行业的成功者都需要非专业知识的意志力。
2、哈佛大学给予学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确大学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知识理论、软件操作能力,作为他们工作与研究的基础,但引导他们怎样去看、去想、去思考、去解决是带有根本性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悟”,积累创造“顿悟”。
3、发挥工科院校的优势,打破科系、框架,不要让学生固定在一个系、科学习,他们应该有极大自由度选择所感兴趣的课目,以自身的热情,自己选择的方式来体现自主、自信的价值,学校只提供他们研究的方向与课题,提供最大量的信息资源与所需课目的充分指导,在他们身上会产生最大的综合与全新的可能,不要让学生成为就业的动物,学校提倡全面的学习选择与综合,社会会产生新的就业效应。
4、即使孜孜不息、勤勉啃食,循规蹈矩,但产生不了狼的精神与意识,国际评估组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的排名却倒数第五。中国的设计教育要提倡先锋意识与精神,打破草原的平静,培养设计业的“狼”。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先生在《中国设计--创新跨越的力量――2012首届中国设计发展年会》上指出:创新设计是文化艺术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用户服务创新、产业模式创新等多学科广泛交叉的集成创新。若能集成多种领域知识的创新,设计就能从中国新型工业化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利器。并建议设计领军人物不但要谋技,而且要谋道,研究中国设计发展的战略思想, 融通古今中西,领导各个行业专业人员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此外,他还指出,创新设计过程中的协同创新将变得十分重要,成功的设计师不仅能与各种工程师、设计师、艺术家、市场经理写作和交流,而且还要能组织他们一起为产品创新而协同工作。因此,他要求设计教育必须改革!
今后3至5年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设计学科改革的重要时间段。这种变革不仅仅是学科定位、课程建设或组织架构调整的问题,更是在哲学层面准确地定义大设计、探索新的设计方法和明确新的人文设计准则。
“今天的中国最需要的设计是什么?是将未来的中国年轻设计师送上国际舞台的设计教育的设计!”1来自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教授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12“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上的报告。
设计教育再设计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