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研,赵长华,杜 金
(长春中德骨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髌下脂肪垫炎性病变是慢性膝关节痛病中最常见的病损,但运用一般的常规疗法疗效均欠佳。笔者自2010年8月始运用银质针疗法治疗髌下脂肪垫炎3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30例患者中,男9例,女21例;年龄35~70岁,平均49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4.5年。均符合髌下脂肪垫炎的诊断标准[1],排除膝关节因肿瘤、结核、半月板损伤、关节滑膜损伤、关节内游离体等引起的疼痛肿胀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治疗均采用上海曙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直径为1.1 mm、长15 cm的银质针。患者仰卧位,膝后垫枕。在髌骨下1/2段即髌下脂肪垫边缘下1 cm部位,做出相应的针距为1 cm两行向上开口成弧形的12~20个进针点标记。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用0.5%的利多卡因做进针点的局部麻醉。银质针沿髌下脂肪垫髌尖粗面附着处为中心刺入直至粗面对侧,形成一扇面的围刺。用上海曙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YRX-1A-32型银质针导热巡检仪加热,仪器设定温度110 ℃,针接触的皮肤表面温度为45 ℃左右,加热时间为20 min。治疗中注意观察银质针周围的红晕,并询问患者有无皮肤灼热感,若有灼热感可将加热探头适当调整到患者耐受为度。治疗结束后,拔出银质针,用无菌纱布按压针眼几分钟,用75%的乙醇棉球消毒,创面覆盖无菌纱布,弹力绷带缠好。
3.1 疗效标准 分别在治疗后7 d、1个月对其疗效的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2]:0分为无痛,10分为难以忍受的疼痛;2)采用Insall膝关节评定量表评定临床疗效[3]。治愈: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恢复,能胜任正常工作和劳动;显效: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大部分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有效: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征部分改善,功能部分恢复,能参加一般工作和劳动;无效,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在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加重,功能无改善,影响正常工作和劳动。
3.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疗1次,无针道感染。治疗后7 d总有效率66.6%;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86.6%。VAS评分在治疗前(8.21±0.93),治疗后7 d(3.59±0.61),治疗后1个月(1.95±0.31)。治疗后较治疗前呈明显下降态势,治疗后1个月较治疗后7 d 也呈下降态势(P<0.05)。
髌下脂肪垫炎性病变属于中医“痹症”“骨痹”范畴,多由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致使局部气血不通,血不荣筋,筋失所养而致。现代医学认为,髌下脂肪垫是关节内,滑膜外的一块特殊脂肪组织,起衬垫、润滑和缓冲关节软骨面摩擦的作用,保证膝关节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根据软组织外科学原理髌下脂肪垫损伤主要是急慢性损伤导致髌下脂肪垫微血管出血,组织液渗出,释放炎性介质,产生无菌性炎症,而后增生、肥大、硬化、纤维变性或黏连,刺激皮神经导致疼痛。银质针是从古代“九针”的 针和长针发展而来,针身较粗,针尖尖而不锐,不仅具有毫针的针刺效应,而且对病变部位有钝性分离作用。利用银质针的导热作用使针身和针尖达到40~55 ℃,热能传导到深层病痛部位,兼具针刺和温灸的双重作用效果。通过测定银质针肌肉导热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软组织病变部位局部深层组织血流量变化的实验[4],结果提示银质针导热具有增加局部血液供应的作用。治疗后1个月局部血流量可增加20%~40%。由此通过银质针松解黏连、增加血供、消除炎症的复杂机理达到解除患者病痛的目的。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Riegler HF.Recurrent dislocation and subluxation of the patella[J].Clin.Orthop,1988,227:201.
[4]王福根,富秋涛,侯京山,等.银质针治疗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后局部血流量变化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1,7(2):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