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山东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淄博255049)
经济文化视野下的经济与社会协调性问题
李建民
(山东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淄博255049)
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各种社会问题增多,与经济文化理念的偏差有关。按照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原则,推进经济与社会伦理转型,形成以包容性增长为特征的经济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文化;经济;社会;协调
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文化是用于指导、约束人类生产活动、经济行为的观念和价值体系[1]45-48。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文化的作用不断强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文化理念不断更新,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但是,经济发展中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滋生说明我们的经济文化还存在一些不合理成分。由于文化不仅以产品的形式存在,也以活动本身的形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存在;不仅是实践活动的成果,还包括创造成果的活动本身[2]。因此,具体的经济与社会关系处理为我们反思经济文化提供了一个视角。可以说,对经济与社会协调性问题的研究,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也是推动中国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经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待经济与社会关系的不同认识。青木昌彦、奥野正宽更是提出,文化是某一经济社会的人们所公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可以理解为属于该经济社会的多数人所共有的社会福利函数[3]。这说明,经济文化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提升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发展阶段,经济文化的最初目标指向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经济增长模式出现后,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自然世界越来越多地向属人世界转化,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变成了怎样解决由人自己的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性危机。即使如贫困、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问题,实际上也是通过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出来的社会矛盾[4]。人与自己的活动及结果的矛盾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当代经济文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主线,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造传统经济文化、营造市场体制要求的经济文化过程中,在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来看,我们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理念上,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先后提出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包容性增长等政策主张,强调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强调要让人民过上“体面”的生活。正是这种经济文化意识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2010年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实践层面上,我们利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强化社会管理,针对城市与农村的不同情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行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济发展的成果普遍地惠及社会各个阶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总量上升的同时,社会矛盾增多,社会断裂问题突出,如何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贫富差距问题严重
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具有一种激励功能,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欲望,推动社会良性运转与协调发展。但是,一旦差异超过必要限度,公众的心理剥夺感不断上升,就有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现象增多。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153元,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3.3,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10%最高收入组家庭的实际收入是10%最低组的55倍,城镇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家庭差距由2005年的9倍扩大到31倍[5]。2009年中国拥有百万美元资产的家庭已经达到67万户,位居美国、日本之后,列全球第三位,但这一数字仅为内地中国总家庭数的0.2%[6]。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到3倍[7]。与此同时,职工收入增长缓慢,劳动报酬严重偏低。1990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53.4%,2001年该比例降至51.4%,2007年则只有39.74%[5]。而国家税务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完成税收收入7.7万亿人民币,较2009年上涨22.6%,大大高于GDP的增幅[8]。这些数据说明,虽然财富总量快速增长,但是大部分流入到国家财政、资本所有者的腰包,民众所得并不多。
2.物质至上的发展理念根深蒂固
对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我国来说,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有其历史必然性。因为如果经济停滞,成功者集团和失败者集团就会固定化,就可能成为拥有财富的人越来越富有,而一旦在经济上陷入苦境的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成功不了的社会[9]15-16。因此,政府对经济增长速度做出明确的数量指标要求,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由于这些年来,我们在关注经济总量上升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济文化的制度化,经济的非伦理化现象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微观层面,企业将利润追求作为主要目标,忽略了自身的社会责任问题,因生产经营而导致的涉及社会稳定的事件不断发生,儿童性早熟、三聚氰胺、重金属污染、癌症村问题等等,已经将这个问题表面化了。中观层面,在传统的政绩考核观念作用下,部分地方政府施政过程中,重资本而轻劳动;为了在政治晋升序列中为自己寻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将对GDP总量的追求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将重心放在改善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上。为了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加速城市化,由行政强制拆迁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事件层出不穷。
3.重视集团文化而忽视经济文化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即使对现代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天文学与远洋航行方面的成就,中国也不逊色于西方:郭守敬授时历的精确程度、郑和的远洋航行,都是很好的说明。但是,在西方开始现代经济、科技发展历程后,中国却落在了西方的后面。这种反差的出现,与近代西方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的大背景下,中国仍然将重点放在对社会的管理上密切相关。日本在西方开始现代文明历程后,就逐渐缩小儒教伦理的适用范围,从而使得其在面临西方文明直接冲击时,能够迅速转变发展方向,取得现代化的成功。这种差异,其实就是在经济文化与集团文化的关系处理上失当[10]91-100。现在,各地为了提升GDP总量,部分政策的出台忽视民众利益。为了解决由此滋生的各种矛盾,集团文化有重新得势的倾向,地方政府维稳费用不断上升。这种倾向是新形势下对经济文化与集团文化关系处理失当的主要表现,也是在经济与社会关系处理上的主要误区。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与开拓创新精神增强等文化观念上的变革,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由于相信经济的发展会自然而然地克服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导致对增长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等问题的处理不尽如人意,并带来了对现状不满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加大社会管理力度,从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教训却提醒我们,对偏执于社会管理的集团文化的重视不能取代对经济文化自身的调整。
4.公众权益受到忽视
文化的价值取向功能反映着主体受文化观念影响而形成的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11]。由于在价值观层面将对物质总量追求视为重要目标指向,自然对经济增长的分配问题有所忽视。近年来,野蛮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雇佣智障工人等事件层出不穷。刚刚进入2011年,媒体就披露了安徽怀宁儿童血铅超标、安徽宿州三光气泄漏事故、河南正阳挖掘机轧死女子事件、深圳富二代成功申请保障房等信息。这说明忽视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的情况已经很严重。同时,地方政府官员在政治升迁的诱惑下,大造“城市化”等形象工程,“发展”挤压民众“生存空间”现象日益突出。关于城管与小商贩的冲突,就很能说明问题。经济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性并存,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就销售环节来讲,既要有现代大型超市这种商业业态,零售业的发展也是必需的。2010年印度最高法院就小摊贩因为经营受限起诉政府一案,判决小贩“诚实经营的权利不可侵犯”;新年伊始,美国旧金山出台了保障小贩经营权的法规。遗憾的是,继城管与小商贩的冲突问题持续多年之后,2011年伊始,我国文化部门却传出信息:在网吧原有总量规划不变的情况下,未来五年将大力推进网吧连锁,逐步取消单体网吧,力争到2015年,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网吧达到80%以上[12]。这样的管理思路,既是对网吧经营者与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也是忽视经济文化差异性的表现。如何在尊重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公众权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文化的重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为什么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处理上,会存在这些问题呢?下列因素的存在,是不能回避的。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后,“利益诱导性政治”成为中国的一个突出现象。为满足国民的物质需求,各级政府将经济总量的增加作为政策设计的重点,忽视了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稳定方面的风险。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鲁克就曾指出:中国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不发生政治和社会的大混乱,但现在的中国社会处于极为紧张的状态。今后10年,真正的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13]。中国发展的事实证实了德鲁克结论的正确性。事实上,国家发展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三者都不可偏废[14]。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增加说明了经济与社会断裂问题的严重性,贫富差距拉大的后果已经显现出来。中央政府接连出台的各种政策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清醒的。目前问题之所以越来越严重,主要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主义与政绩考核观念的双重作用下,继续奉行“利益诱导性政治”的结果。在以GDP为主要标准的政治晋升序列中,地方政府官员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把经济而不是社会放在首位,尽管这种重视经济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就像中川秀直在分析小泉首相在任期间改革的阻力时所说,虽然“利益诱导性政治”带来了日本的繁荣,但也促成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获得了利益并坐享其成的人们唯恐失去“特权”,会对此权力加以守护。因为既得利益挡道,日本始终难以踏上改革的轨道[9]163-164。中川秀直的这段话,可以作为我们目前在处理经济与社会关系时两难困境的一个很好注解。如果不能对在经济发展中的既得利益群体加大调整力度,那么当前存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失。
合理的社会分层体系是缓解社会分配不公带来的心理紧张的一种适应机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分化的加速,社会阶层的概念与社会分层的现实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但是,从社会良性运行的角度看,我国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阶层之间的开放性不足,阶层固化现象严重。例如,2009年下半年,南京市下关区劳动就业管理中心招聘录用的四人中有三人是该局领导的子女;2011年初,媒体披露湖南怀化事业单位在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时,要求报考者须符合父母至少有一方在本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这些现实说明“阶层固化”已经是中国的一个现实。与此同时,不仅不同阶层之间合理的流动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较低阶层向上流动的渠道变窄。数据显示,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从20世纪50年代的70%降至如今的1%。2009年以毕业后半年为界,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有3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而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的只有15%[15]。2011年1月,清华大学披露的信息显示,符合2011年清华自主招生初审条件的高中毕业生中,有70%来自大中城市[16]。这说明,目前我国的社会流动机制存在明显的不公平、不合理情况,阶层之间流动受阻情况严重。诚然,这些年来对效率的强调是正确的。没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社会是真正弱肉强食、强者以牺牲弱者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其繁荣的社会,是真正的不平等社会[9]60。但是,如果对现实中的不平等视而不见,那同样是不正确的。其实,对于社会分层,各国人民的心态都相对平和。被人们视为问题的是差距的固定化,而不是差距存在本身:一方面是财富增长财富,财富越来越向取得成功的那部分人集中;另一方面是一旦陷入失败者的行列,就无论怎么样努力也得不到回报,差距越来越大[9]17。如何改变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日益激化的社会问题,是对决策者的严峻挑战。
经济文化必然要通过制度尤其是经济的制度文化这一载体表现出来。经济的制度文化是指社会经济运行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及关系原则、规范等,其状况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特征与水平[1]45-48。从现实来看,我国的制度文化还存在很多问题,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缺少对人的关注意识。商品经济文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居于主导地位的经济文化。由于中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抑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确立这一经济文化的同时,我们只注意到了强调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人的价值理念的转变,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有关公平与效率、增长与分配等问题上,制度设计相对欠缺。以税收政策为例,本来是为了纠正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但数据显示现行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却是工薪阶层,没有起到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建立正确的公平合理的利益观是良性经济文化的客观要求。但是这些年来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们往往对经济文化陷入一种实用性的理解中,重视了增量而忽视了存量的分配。科学发展观将评价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准由以物为中心推进到以人为中心,但当今经济转型过程中制度安排并没有真正将促进人的发展置于重要位置,制度中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见制度不见人,“制度中人的因素缺失”[17]。应该说,继续忽视这个问题的后果是严重的。制度的设计与作用发挥,与制度存在环境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就是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要想改变在社会与经济关系领域存在的问题,经济文化的更新是必需的。
由于经济文化理念方面的偏差,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等问题。不过,这种情况下经济的快速发展表明,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些缺陷,中国经济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一旦形成,文化就成为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影响或决定着此时及此后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18]。在未来的发展战略设计中,我们要明确,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是文化创新。为了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我们有必要从文化层面入手,对现有的经济增长理念进行调整。
近代中国落后的教训提醒我们,过度重视以社会管理为内容的集团文化而忽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的经济文化建设,是我们丧失世界技术经济领先地位的根源之一。经济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集团文化的发展本身是决定于经济文化的[10]91-100。基于目前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未来政策的重点应该是促使经济文化[19]进一步合理化。要认识到,只要人们推进经济发展的主导价值观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集团文化所要改变的各种问题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单纯从集团文化再塑角度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效果是不会持久的。历史已经表明,当社会所积累的矛盾或者说变革的需求高涨时,中国文化必然会发生变革。目前因为弱势群体生存压力而带来的各种涉及社会稳定的事件所以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有助于弱势群体的政策所以难以发挥作用,与利益集团的反对关系很大。可以说,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围绕身份确认问题出现的各种群体性事件,虽然属于社会管理范畴,但本质上是由于经济文化的偏差而造成的,因此应该主要在经济文化领域内寻找解决办法。中国文化、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优先发展经济文化。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负效应日益增多,文化变革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社会已经存在巨大需求的情况下,只有努力排除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在经济行为中摆脱对物的迷恋,通过经济文化的再塑奠定集团文化作用发挥的现实环境,才能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文化建设涉及发展理念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管理方式更新等内容。对当代中国来讲,经济文化创新的方向应该是努力实现文化伦理的全面转型,形成体现时代特色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的经济文化。从近些年的现实来看,中国的隐忧在文化而不在经济,尤其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当中。因此,在经济文化转型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不公现象。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14]。在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文化、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时,需要关注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中内涵的价值观念。一个团结程度很低的社会是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正确的经济理论、经济制度、发展模式、科学技术,建设者主动参与的热情也是必需的。这就需要实现社会伦理转型[20],营造一个相对公正、健康的社会氛围,保证各个社会阶层都能公平地参与经济竞争与分享发展成果。经济文化本身就具有社会整合功能。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
现代经济发展观不仅要考虑“怎样发展”的事实判断问题,还要关心“为了什么发展”的价值判断问题[21]。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文化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性完善和社会进步。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仍然一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那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所谓经济政策,不是对现状的追认,而是使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手段[9]原序,16。为了真正改变现状,中国的经济文化必须要以公众权益为目标指向。就当前中国的现实来看,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的力度,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及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努力让全体人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分享发展成果。否则,哪怕我们的目标再宏伟,也有可能在经济发展的好处还没有来得及恩泽全国时,地区间的摩擦就浮出水面、激化和失控[22]。这是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构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强调包容性增长,实现发展的普遍受益性。之所以强调包容性增长,主要在于经济文化趋同的趋势下,经济文化的差异仍然存在。正如波特所说,各个社会仍会有一些独特的需要、技能、价值观和工作模式,这些将构成经济文化的一些各自不同的方面,成为别人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23]。中国民族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保持以工业化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文化类型并存尤为必要[24]。当然,在包容性增长理念下,最重要的还是人与人关系的处理。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等理念,应该成为中国经济文化重构的方向。这种发展的普遍受益性是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包容性增长的必然要求与根本体现。我们要明确,包容性的缺失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关系领域问题频生的根源所在。强调包容性增长,还要求我们努力接轨国际主流经济文化。虽然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发展阶段各异,但是,发达国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要比发展中国家相对完善一些。在中国经济文化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吸收发达国家经济文化中的先进因素,特别是其中对人的生存价值以及对生态的关注,要努力将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两者之间走极端。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知识分子的活动有一定关系。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当今最应该受批评的是知识分子。主流学者经常试图表明自己是纯粹客观的研究,是真正的“价值无涉”。其实,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一种说法。就像英国历史学家卡尔所言,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总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折射出来的[25]。这些论述同样适合于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更广泛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但是,要让人们真正实践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迷信,限制了经济学以外学科的发言权。这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出现的现实的文化根源。正像澳大利亚学者约翰·伯顿所言,由于学者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内追逐着精英地位、名誉和成就,因此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必然回避可能破坏这类不平等和特殊待遇的各项选择[26]。对照这些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上述被批评的现象在中国仍然有各种表现。比如认为“竞争力的关键是看我们现在拥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决定了我们经济可以继续高速增长”这样一些价值理念很有市场。什么时候,这样的社会心态被克服了,我们的经济文化才能够说是实现了新生。因此,对在价值观念传播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分子本身的价值观进行深入研究,同样是重塑中国经济文化的重要一环。
[1]张永庆,乔冠华.略论经济文化[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4(3).
[2]王烨发,包礼祥,王晓春.经济文化与结构[J].江西社会科学,1998(10):48-51.
[3][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M].魏加宁,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22.
[4]杨魁森.发展问题首先是发展观念的更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2):78-79.
[5]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中国离中等收入陷阱有多远?[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101213/n278253636.shtml.2010-12-13.
[6]中国富裕家庭列全球第三 仅占国内家庭总数0.2%[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0/12-03/2697301.shtml.2010-12-03.
[7]报告称中国0.4%家庭占有70%财富 垄断腐败是根源[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101209/n278198238.shtml.2010-12-09.
[8]7.7万亿元税收怎么花?百姓热盼共享财富蛋糕[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110116/n278892288.shtml.2011-01-16.
[9][日]中川秀直.涨潮时代——日本GDP倍增构想[M].朱建荣,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10]季涛.文化危机与文化选择——兼论经济文化的优先发展战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1).
[11]闫磊.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构建——基于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条件收敛性分析[J].开发研究,2008(4):117-120.
[12]中国将在5年内逐步取消非连锁网吧[EB/OL].http://news.163.com/11/0113/04/6Q8I23KR00014AED.html.2011-01-13.
[13][日]小岛朋.日本的选择[M].孙晓燕,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240-242.
[14]温家宝.通胀加收入分配不公足以影响社会稳定[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1144293.html.2010-03-15.
[15]“阶层固化”挑战中国 美好生活需要拼爸爸[EB/OL].http://news.sohu.com/20101103/n277032169.shtml.2010-11-03.
[16]清华自主招生初审完毕70%学生来自大中城市[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1-13/013821806577.shtml.2011-01-13.
[17]黄信.制度竞争、文化资本与人的发展——基于经济转型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0(5):41-46.
[18]李建德,程芸.经济与文化的协同演化[J].经济管理,2007(14):9-12.
[19]殷晓峰,李诚固,王颖.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41-44.
[20]孙晓娟,冯尚春.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道德层次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5-48.
[21]吴新明.环境伦理:经济和谐发展的文化力[J].甘肃理论学刊,2006(1):81-84.
[22][美]彼得·F·德鲁克,[日]中内功.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M].林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6-17.
[23][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60-61.
[24]黄付生,魏凤春.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0(2):9-14.
[25][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06.
[26][澳]约翰·伯顿.全球冲突国际危机的国内根源[M].谭朝洁,马学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5.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Economic Culture Perspective
LI Jian-min
(The School of Economics,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255049,China)
Economic culture,a significant part of social culture,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to economic progress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All kinds of social problems have increased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is related to the deviation of the economic cultural ideas.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ople-oriented and sustainable principles,to promote the tran-conform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ethics,to form the economic culture characterized by the inclusive growth and those are China's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Economic culture;Economy;Society;Coordination
F12
A
]1001-6201(2012)05-0052-06
2012-04-17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RKGB2136);山东理工大学重大攻关团队建设工程项目(2010GGTD07)。
李建民(1969-),男,吉林九台人,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秦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