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教育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国家鼓励并支持多种形式办学以及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的背景下,利用国家新机制创办的独立学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慢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富有活力的一只生力军。如今,这些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成为了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加强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独立学院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心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共识和面临的重要任务。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科技学院)属于浙江省最早的民办性质三本独立学院,办学定位为“着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两强’应用型本科人才”。而三本学生的特点是: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习惯及自觉性相对较差、社会活动能力较强、挫折承受能力较弱、自我定位不准确等。学院办学定位及三本学生的特点决定了科技学院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培养体系,最终使毕业生顺利走上社会。因此,充分认清社会形势及科技学院现状,构建独立学院特有的就业工作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科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立足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以学生为本,通过强化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创新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建立集服务、咨询、教学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构建全程化、发展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拓宽就业平台,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推进和完善“学院-下属学院-班级”的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各层级权责明确、通力协作,确保就业工作圆满完成。
依托科技学院良好的社会协作网络,积极开拓各类就业社会资源,并初步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就业推荐的实效性。各下属学院积极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加强与企业在人才交流和合作上的联系;注重企业的跟踪回访以及有效企业人才数据库的建立,提升就业推荐上的人职匹配度。
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就业教育以及就业技能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习、实践活动,旨在指导、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及选修课程,最终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拟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在学生就业教育中,注重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推动就业教育全程化的实现。
积极开展就业工作调研,深入各下属学院了解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以推动有效就业工作举措的交流与学习,了解各下属学院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明确下一阶段就业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注重发挥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在求职就业中表现优秀者的带头模范作用,为广大毕业生树立好就业工作中的优秀典型模范;同时加强对这些优秀典型的宣传以及成功经验的交流。如,法商学院通过举行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来加强宣传效果;人文学院通过党员民主会,深入宣传就业意识,突出党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带头作用。重点关注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指导工作,强调对这一特殊群体采取针对性的帮助措施,注重日常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交通费补助,减轻这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一些经济压力;同时利用老师的资源,为他们推荐就业机会。对于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困难和求职困难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及求职技能的培训;对于因学业困难而影响就业的学生,做好任课教师、论文导师、班主任以及教学相关人员的沟通和协调工作,采取一对一帮助的形式。
由于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过高,未能很好摆正自身就业的心态,存在“有业不就”等现象。第一,由于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存在对不合理的薪资待遇以及工作环境的要求。在工作各方面条件未能如愿的情况下,毕业生宁愿选择暂时性失业。第二,毕业生中仍存在“铁饭碗”等思想,非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工作岗位不去,所以有一批毕业生还存在着逢事业机关单位必考的心态,使之失去最佳找寻工作的时机;第三,毕业生就业目标模糊,定位不清。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能对自己有较为明晰的职业定位、职业决策,他们可能赶集式地奔赴招聘会现场,而到现场后,却不知道自己该应聘什么行业,什么岗位。
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要面对宏观性的就业难题,还必须要抵御结构性失业的困扰。具体而言,就是各下属学院要面临专业和生源差异造成的特殊性矛盾。由于科技学院属于综合性院校,专业分布较广、综合性较强,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各专业就业不均衡的局面。其中,虽然某些热门专业就业形势良好,但是由于没有找准定位,毕业生可能出现“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的现象;而另外一些冷门专业则就业岗位比较少,毕业生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前20%学生的就业问题突显,这部分学生手上有较多的工作选择,但是由于他们学习成绩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对工作要求也高,不愿意轻易就业,因而就形成了这部分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当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复杂化与繁琐性,对就业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但是,由于当前学院就业工作队伍的构成主要是学院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以及各下属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毕业班班主任等,这些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因而他们在具体工作上可能出现工作负荷过大、人员流动频繁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
由于独立学院资金等各方面条件的局限,目前学院提供的就业创业指导的相关教育平台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需要。虽然学院相关工作部门通过举行一些讲座、活动等课外的形式来推进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但是相应课堂内的教育平台不足。主要反映在相关课程设置较少。学院目前所设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在开展课内就业指导教育上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这门课程只有0.5学分,4个课时,这限制了就业指导教育的拓展。由于课时太少,对开展全程性的就业指导,灌输学生就业理念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造成很大的困扰。而创业教育目前也仅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授课教育,缺乏其他的途径给予潜在想创业的学生更好的平台去了解。
针对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需要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以及工作的新思路来解决问题,才能全方位推进该院就业工作在下一阶段迈向新台阶。这些对策和思路也是未来就业工作开展的立足点和重点,具体如下:
深化和巩固以院长为就业工作第一负责人的“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目标考核体系,把就业工作、就业状况作为具体工作目标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以及措施到位。各下属学院树立群策群力的工作意识,将就业工作的理念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之中,积极营造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院一盘棋的浓厚工作氛围;要树立虚心务实的就业工作意识,积极向其它兄弟院校学习优秀的工作经验和新颖的工作方法。要积极联络企事业用人单位,并与之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和地方职能部门互联互通、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
突破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模式,逐步将就业指导工作重心转向对学生四年的职业准备和规划上;架构就业指导体系,从学生入学就开始抓就业指导,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深入性。从大一开始就将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引导学生把培养职业技能作为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核心理念。实现就业指导贯彻学生大学四年,实现全程性指导,协助其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就业观,消除就业的消极等待心理,积极投身社会,适应社会。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的作用,通过课程的方式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正轨。除此以外,建议增加就业指导课程课时,通过更多的平台让学生接触创业方面的指导;通过校院两个层面加大宣传和引导,使毕业生明确新的就业形势,并结合自身综合能力找准定位、理性择业,最终实现就业。
工作队伍水平的提升是圆满完成就业工作任务的要求。在中国现阶段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要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就必须与社会接轨,了解国家相应的人事政策和市场需求。在今后的就业创业工作中,应简化工作程序,相应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及时发布相关的就业创业政策,确保工作人员了解政策的变更;在原有培训的基础上,深化和加强对相关就业创业工作人员定期定量的指导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实现短期专职向职业化的转变。
各下属学院各专业的就业工作存在不平衡性,建立科学并有效的考核机制非常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对就业工作考核指标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调查,在充分征求各下属学院意见的基础上,出台更为细化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下属学院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全力推进就业工作。
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有利于为学院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参考。学院毕业生近年在社会上的工作动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美誉度以及毕业生对社会、企业的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调查和了解。通过对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社会反响的调查,能够有效衡量学院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虽然目前学院对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一定的调研,但是跟踪的力度以及调查的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减紧张的就业形势,在越来越强调创新性的今天已然是一条不容忽视的就业渠道。学院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外,还应该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在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以及具体企业的操作流程、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