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常见的病毒疾病

2012-03-29 21:35范继山中国鸵鸟养殖开发协会100010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2年10期
关键词:波纳雏鸟鸵鸟

范继山 中国鸵鸟养殖开发协会 100010

1 禽流感(Avjan influenza)

禽流感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A、B、C三型。A型流感病毒可见于人类、多种禽类,猪、马以及其他哺乳动物,B型和C型一般只见于人类。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发病多。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由于毒力不同,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禽流感。

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基酶(NA)的抗原性,将A型禽流感分为不同亚型。目前有15种特种异性的HA(H1-H15)亚型和9种特异性的NA(N1-N9)亚型。

鸵鸟属于禽类,在防控不利的情况下,也会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率也很高,特别是雏鸟。鸵鸟患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国外早已有报道:①早在1961年,南非有关专家就从鸵鸟中分离到H5N3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②1991年后,南非从鸵鸟体内陆续分离出禽流感病毒H7N1 H5N9 H9N2 H5N2 H10N2 H6N8 H10N1 H6N2 H5N2 H3N8 H4N8 H5N1(其中H7N1 H5N2 H5N1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③美国也在鸵鸟身上分离出H5N2 H4N6 H7N1 H7N3禽流感性病毒;④2004年南非鸵鸟业又爆发了H5N2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雏鸟感染率极高,死亡率高达80%,给南非鸵鸟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南非政府为了防止扩散蔓延,下令宰杀了38个鸵鸟场近3万只鸵鸟。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鸵鸟感染上高致性禽流感的报道,但不能掉以轻心,要强化思想认识,加强一切防控措施,安全有效控制禽流感在鸵鸟场的感染传播和蔓延。

1.1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患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鸵鸟,早期的临床症状为精神不振,离群,采食量减少或废绝,排带有绿色尿液,眼睑肿胀,有分泌物,呼吸困难。患鸟2-3天后会死亡,特别是幼鸟,死亡率高达70%-80%。成年鸵鸟死亡率略低,有的成年鸵鸟经2-3周病程可以逐渐康复。

剖解可见肝、脾肿大,充血,易碎,表面有白色坏死斑点。慢性病例,肝呈深绿色,心包发炎,小肠严重出血,肾脏苍白肿胀。输尿管充满白-绿色尿酸盐。许多有眼、鼻分秘物的病例,还会有纤维素性气管囊炎和黏液性鼻囊炎的病变。

1.2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剖解病理变化可以出步诊断,但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和鉴定(有关实验室鉴定工作从略)。

1.3 防制

禽流感属于病毒病,在鸵鸟群中感染、传播、蔓延、流行也和新城疫在鸵鸟群中感染一样,必须具备三个互相连接的基本环节,既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鸵鸟。在防控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切断环节,杜绝病原的侵入、生存、繁殖和传播机会,增强鸵鸟免疫能力。

(1)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患禽流感的鸵鸟、禽类以及禽流感病毒携带者进入鸵鸟养殖场。

(2)加强卫生消毒制度。禽流感病毒是囊膜病毒,对诸多的去污剂和脂溶剂比较敏感,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剂很容易将其杀死。该病毒不耐热,60℃加热10分钟、70℃加热数分钟即可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该病毒,紫外线直射可破坏其感染力。该病毒对低温抵抗能力较强。所以加强消毒机制,完全可以灭杀病原体。养殖场日常工作中做到鸵鸟的饲料、饮水以及生存环境、场地、栏舍、用具等清清洁卫生、无污染,防止病原体通过以上各种媒介侵入养殖场,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鸵鸟感染发病。

各种消毒剂都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灭杀病毒。常用的消毒剂选则与配制方法参照防控新城疫病消毒的作法。

(3)按程序进行传染病疫苗的免疫接种,增强鸵鸟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是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最可靠、最有效的措施。实践证明,尹燕博主任推荐鸵鸟禽流感的免疫接种程序很实用,请参考。

鸵鸟禽流感的免疫接种程序,可使用鸡用H5N2油乳剂灭活苗。推荐免疫接种程序为:1月龄以内鸵鸟 0.5mL/只皮下注射,2-3月龄以内鸵鸟1-2mL/只皮下注射,4-6月龄以内鸵鸟 2-4mL/只皮下注射,6月龄以上鸵鸟5-6mL/只皮下注射。分两点注射,便于吸收,防止局部肿胀。

对已患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禽类(鸵鸟)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只能通过扑杀、焚烧和深埋来处理。禽流感因为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治疗只能是延误时间,造成疾病的扩散。按照国家规定,一旦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应该立即对本场以及周边直径3km以内的禽类全部扑杀、深埋,对相关地区、村庄、道路严格封锁消毒。对其污染物做好无害化处理,这样可以尽快扑灭疫情,消灭传染源,这也是防控禽流感的最佳手段。

2 痘病(Pox)

鸵鸟发生的痘病是由禽痘病毒或鸵鸟痘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急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季较多。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呈砖型或长方型,在患部的皮肤或黏膜上皮细胞的浆液中繁殖,以无毛或少毛皮肤如喙角、眼周边、翅膀下、肛门等处发生增生性突起,继而形成疣状结节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在口腔内、喉头、食道黏膜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徦膜的白喉样病变。危害很严重。据报道,1988年以色列一个鸵鸟场100只10-60日龄鸵鸟群感染了痘病,死亡率15%。1992年以色列另一个鸵鸟场发生典型的“白喉型”痘病。1993年南非又发生两起鸵鸟痘病。在澳大利亚也曾发生过痘病。美国海岸各洲鸟类常见痘病。我国养鸽户发生过禽痘,个别养鸡户感染过禽痘病,鸵鸟专业户也曾感染过鸵鸟痘病。

2.1 病源

鸵鸟发生痘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患病的鸵鸟、禽类或病死禽类和鸵鸟。痘病病毒能将大量、毒力很强的成熟病毒粒子随着患部的皮肤或黏膜上皮细胞的浆液排出,直接感染健康鸵鸟或污染场地、饲料、饮水和用具等。

痘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相当强,在干燥和阳光照射数星期仍保持活力,在一般气候环境中可存活数月,在粪便、泥土中能存活数周,痘病毒在加热60℃经3小时可以灭活。常用的消毒药物石炭酸、甲醛、2%的火碱可在5分钟内杀死痘病毒。

2.2 传染途径

痘病可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引起发病。

(1)直接接触传染。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病鸟与健康鸵鸟直接接触感染,如通过接触、舔咬等方式互相感染发病。

(2)间接接触传染。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参与下,也就是通过被污染的传播媒介感染健康鸵鸟。如经被痘病病毒污染了的饲料、饮水、场地、栏舍、用具直接接触而感染健康鸵鸟。

(3)蚊虫叮咬。夏、秋季节蚊虫较多,作为媒介在中间互相传播病毒,引起健康鸟发病。

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痘病的潜伏期为4-10天,病程4周左右。临床表现可分为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三种。

(1)皮肤型。其特点是在皮肤无毛部位,如眼皮、喙角、头颈部、翅膀下、肛门周围的皮肤发生隆起的小丘疹,表面不平,有炎症。随后变成灰白褐色的结节,或呈黄色。干燥后呈棕褐色结痂,突出皮肤表面,严重时连成一片。如果痘痂发生在眼部会影响眼睛睁开,若发生在口角会影响采食。患病多为雏鸟,表现精神沉郁,体重下降,痘痂发生至自行脱落痊愈约一个月。痘痂不可强行剥离,以防引起感染。该类型的死亡率较低。

(2)白喉型。其特点是精神沉郁,眼肿胀,眼鼻有分泌物。在口腔咽喉黏膜上发生黄白色痘疹,微隆起。不透明的结节迅速增大,形成一层黄白色假膜,侵害患鸟吞咽和呼吸。严重时会窒息死亡,死亡率较皮肤型痘病高些。

(3)混合型。该型是皮肤型和白喉型混合发生,死亡率较高。

2.4 诊断

患有皮肤型痘疹的鸵鸟临床症状明显,不难初步疹断,确诊还要利用电子显微镜找到病毒颗粒或分离出痘病毒。

2.5 防制

痘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蚊蝇多的季节多发。据有关资料介绍,到目前为止,对禽痘包括鸵鸟痘病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通常采取对症辽法,以减轻患鸟的症状和防止感染细菌性疾病蔓延。

2.6 预防

预防是防制痘病的最佳措施。搞好环境卫生,遵守并坚持养殖场的消毒制度,严防病源体进入本场感染鸵鸟。禽痘多发地区,对场内的雏鸟免疫接种禽疫苗。

2.7 治疗

(1)皮肤型痘病可用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小心清除痘痂,涂抹碘酊、龙胆紫。

(2)白喉型要及早剥离患鸟口腔咽喉部位增生的黄白色假膜,以防假膜堵塞呼吸道和食道,严重影响呼吸和吞咽。

3 冠状病毒肠炎

冠状病毒性肠炎是侵害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病毒病,鸵鸟也感染此病。1992年前后美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发生过冠状病毒性肠炎,该病毒主要侵害3月龄以内的雏鸟,以5-42日龄发病多。据澳大利亚报道,曾有一个鸵鸟场的280只雏鸟感染冠状病毒性肠炎,死亡率高达61%,治愈的雏鸟其生长发育也严重受阻。

3.1 临床症状

患鸟特异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排水样或黏液样粪便,有时粪便带有血样,同时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由于腹泻而引起脱水会造成患鸟出现临床症状后12小时内死亡。

3.2 解剖症状

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的内容物呈水样或黏液样,并含有气体。肠黏膜上可见小的淤血点。组织学检查时,可见肠道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萎缩、坏死、脱落。组织学检查时,可见肠道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萎缩、坏死、脱落。其他脏器无明显症状。

3.3 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初诊,确诊还需要病原分离和鉴定。

3.4 防治

到目前为止,仍无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预防是控制该病的最佳办法。对无该病的鸵鸟场,应严格执行防疫制度,认真消毒,特别是对孵化室、育雏室等雏鸟生存的环境更应严格,杜绝传染源侵入本场而侵害雏鸟。对疑似鸟场要加强防范,病鸟要隔离,鸟舍要彻底清理粪便和污物,并且消毒。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防止和控制继发感染。对患鸟可采取对症治疗,对腹泻鸟要灌服收敛药,补液盐水,增加营养等应急措施。

4 波纳病(Borna Diseas)

波纳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马、绵羊、兔子等神经系统性疾病,主要表现脑脊髓炎症状,因100年前在德国波纳地区严重流行而得名。后来1988年以色列的非洲鸵鸟发生不全麻痹综合症,经柏林Robert Kqch研究所Ludwig教授在患鸟脑中发现并鉴定出波纳病毒,从而确诊非洲鸵鸟会感染波纳病毒而发生波纳病。我国还未见鸵鸟患波纳病的报道。

4.1 病原

波纳病毒是一种慢性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唾液腺、鼻咽黏膜等处。感染的动物在相当长时间内带毒。该病毒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水中能存活一个月、乳汁中可存活100天、腐败的尸体中存活3个月。

4.2 传染途径

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这种病毒的传播方式也不十分明确。从兽医学角度考虑,不是经种蛋直接传播的,从传染病常规感染方式考虑,病毒存在于患鸟的唾液、鼻液、乳汁和粪尿中。为了防止该病的扩散与蔓延,要隔离患鸟,防止与健康鸵鸟直接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圈舍等媒介。

4.3 临床症状

病毒主要侵害雏鸟。患鸟主要表现为运动失调,站立不稳。随着病情的加重,患鸟出现不全性麻痹,表现为卧地不起,靠跗关节和趾尖移动,病重的患鸟胸部着地,很难移动。患鸟的食欲、视力、听力一般不减弱,但由于较长时间卧地不起,影响采食和饮水,会继发感染褥疮或其它疾病。

4.4 解剖症状

病死鸟除泄殖腔集有黄绿色液体外,肉眼未见异常病变。肌肉、骨骼和关节正常。

4.5 波纳病毒的鉴定

1988 年以后经柏林Robert Kqch研究所Ludwig教授在患鸟脑中发现并鉴定出波纳病毒,从而确诊患鸟为波纳病。

4.6 防制

据国外相关资料报道,目前对该病无特效疗效,理想的办法是防止从患有鸵鸟波纳病的国家、地区和养殖场引鸟。

猜你喜欢
波纳雏鸟鸵鸟
Task 1
Task 1 本刊试题研究中心
不会飞的鸵鸟
被“捧杀”的雏鸟
有趣的鸵鸟
亲爱的,我不是鸵鸟
当唯一的雏鸟离巢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