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艳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443000
许小成 湖北宜昌市畜牧兽医局 443000
隋士元 湖北宜昌市畜牧兽医局 443000
近几年来,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引导下,湖北省宜昌市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畜产品消费市场向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安全性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当前畜牧业经济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摒弃粗放式经营,转变过去那种只重速度、忽视效益、浪费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促进全市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畜牧业逐步取代种植业在大农业中的主导地位,是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发展到一定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都超过了种植业,已经成为现代化农业的主导。像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已经达到65%以上,澳大利亚、丹麦、荷兰则高达80%至90%。这些国家发达的畜牧业支撑着食品工业,拉动着饲料、兽药、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及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现代化农业经济产业链。在我国,畜牧业已经由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第一产业,不仅推动种植业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饲料工业、食品加工业、运输和餐饮业、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的青睐。
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未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对畜产品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以牛奶为例,1993年我国消费总量为521万吨,到2010年增加到3938万吨,人均消费量也从4.4kg增加到28.72kg,17年间分别增长了6.1倍和6.8倍。畜禽养殖业是资源占用少、单位面积产出高的产业,符合“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发展要求。据分析,占用一亩土地资源发展畜禽业,可年创利润万元以上,可以让一个农民致富奔小康。另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实践也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使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畜牧业比重不断上升。
目前,我市的畜牧业内部结构很不协调、不平衡,草食畜禽所占比重偏低,以生猪为主的食粮型畜牧业比重过高。2011年牛羊禽等草食畜牧业产值仅占整个畜牧业产值的19%、生猪产值占到81%。这样看来一方面畜牧业生产过度依赖了粮食,增加了畜产品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食草畜禽比例偏低,造成丰富的饲草和秸秆大量浪费。在产业结构中附加值高的珍稀畜禽所占比例更小,过多依靠猪,不利于开拓新的市场。
在创建畜产品品牌上,我市与外地相比差距很大。到现在没有几个叫得出、叫得响的有影响力的畜产品品牌,分散饲养农户的商品意识不浓、品牌意识不强,不少企业只注重品牌申报,对品牌培育不够,生产规模也不大,对传统品牌继承发扬不够,如宜昌白山羊、清平猪、双莲鸡、喜旺牛奶等,没一个在国内、国外市场上叫得响。
动物疫病风险已成为一个超越国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应对不当,将会引发较大的公共安全事件,严重时可能产生社会和政治问题。由于我市的畜牧业分散养殖比重较大,生产及防疫不规范,疫情发生和传播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部分养殖户粪污处理意识淡薄,粪污处理不及时,盲目追求高产而重化肥轻有机肥,资源循环利用率较低,给养殖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畜牧业养殖污染越来越成为农村生态环保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因兽药残留超标、环境因素造成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和动物疫病流行等客观存在,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隐患。同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不顺,监管手段弱化,部分地方部门工作思路还未从“抓生产保供给”转变到“既抓生产保供给、又抓质量保安全”上来。
如何应对和破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大胆探索实施宜昌现代畜牧业“六化”集成战略,即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生态化、动物防疫规范化科学化、畜牧经营产业化标准化。经过一段实践的证明,“六化”集成战略是互相促进、互相支撑的,是转变宜昌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重要举措。
坚持从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卫生、安全的高度,认识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生态化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内外重大动物疫病肆虐,口蹄疫、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不断威胁着人类的安全。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控是人畜共患病控制的源头,而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生态化是遏制病源扩散和蔓延的关键。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事关社会稳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因此,要坚持教育引导与政策驱动并举、规模生态养殖与疫病防控并举,积极鼓励养殖户走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之路。我国绝不可以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在经济发展中抓好环境保护。
动物疫病直接造成动物生长缓慢、生产性能下降或者死亡,其中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等动物疫病能够造成30%-70%以上的动物死亡,许多动物疫病还可以传染给人类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发生动物疫病的地方会给当地的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影响畜产品贸易、经济和社会形象,由此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不可估量。然而,由于防疫机制不健全、基层防疫队伍不稳定、人员老化、技术水平偏低、防疫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隐患。同时近年来疫情的发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因此研究如何实施动物防疫规范化科学化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大力推动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改变畜产品加工比重低、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市各类畜牧产业化企业有20多家,但从整体上来看,技术含量不高、带动能力弱、效益低。要积极引导和扶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对接,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宜昌市是三峡工程所在地,是世界水电之都,区位优势凸现,流动人口较多,市场空间很大。大力建设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发展畜牧业不能遍地开花,必须充分考虑产业风险、人居环境和合理程度,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畜牧业发展上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之间无论是从生产方式、经营形式,还是从新技术推广、经济效益等方面差距越拉越大。凡是城郊型区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较快,效益也好,而边远山区则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生产周期长,效益差。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现代畜牧业上,“十一五”以来,全市立足不同区域的不同资源优势,加快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进程,初步形成了生猪、牛羊、家禽、奶牛等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区域优势的畜牧业大开发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宜昌现代畜牧业“六化”集成战略以后,初步走出了一条农牧并举、以牧为主、农林牧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各级政府还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畜牧业,全市扶持建设了5个优势畜牧业大县,培育了60多个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像宜昌双汇等畜产品加工企业,除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外,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也日益显现。
小生产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小而全的经营方式,而在畜牧业生产上表现的形式则是小群体、一窝蜂。宜昌市破解这一难题提出的宏伟目标和发展思路是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加快发展家禽、突破性发展牛羊草食畜牧业,齐头并进,各显神通,实施规模健康养殖,打造畜牧强市。全市从2010年开始,力争用五年时间,每年新增标准化养殖场100个,到2015年标准化养殖小区的饲养方式将成为全市畜牧业生产的主导模式,入住小区的畜禽规模养殖量占到总养殖量的70%,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畜产品安全既是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更是发展现代畜牧业迫切需要攻克的顽症。在如何看待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政绩观上,宜昌市明确提出决不要低水平的高增长。为此要在在畜牧业安全发展上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监管。一是突出抓好畜禽养殖监管。由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备案。二是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管。全力加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使免疫密度和抗体监测都达到部省要求。三是突出抓好市场流通监管,全市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动物卫生监督体系,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动物产品检查检验网络。
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对畜牧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来自于土地资源、水资源、饲草饲料资源以及环境要求的制约。全市在破除资源环境对畜牧业发展的束缚上,立足于找准发展现代畜牧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上的定位,下决心找到一条“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发展途径。一是充分利用秸秆养畜。全市种植农作物可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近50亿千克,加上大量的酒糟、油料加工副产品等可开发利用,这就为我们实施秸秆养畜工程,推进秸秆青贮、氨化应用提供了条件。二是狠抓草地保护养畜。全市现有草地面积83.17万公顷,据测算,全市现有草场可载畜200万个黄牛单位,平均每头黄牛3500元,可为农民增加收入7亿元。三是大力实施种草养畜。大力推行牧草与粮食作物轮作、间作套种,发展多元种植结构,同时把不适宜粮食种植的低产耕地用于种草。四是发展循环经济养畜。在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比较集中的地区建设以畜禽粪便高温堆肥为核心的高效有机肥生产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积极推广生物环保养猪、牛等技术,减少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采取以上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养殖业与大自然的和谐、养殖业与民生的和谐和现代畜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之间的和谐。
近两年,从现行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存在的职能交叉、层次繁琐、人浮于事、相互扯皮的弊端入手,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一是实行管理职能与技术服务相剥离。明确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监管、卫生监督、品种改良、草地保护等工作由政府承担,而技术服务、养殖小区建设等交由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技术服务公司等承担。二是实行管理关口前移。建立健全属地管理责任制,主要由县级承担监管责任。同时,注重发挥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的职能,依靠他们加强对辖区内畜产品质量、动物疫病和公共卫生的监督。三是强化服务体系建设。14个县市设立有畜牧兽医管理机构,改扩建了90多个乡镇畜牧兽医站,配备村级防疫员20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