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人道主义的价值自觉

2012-03-29 00:21:29胡海波
关键词:费尔巴哈人道主义市民

张 杰,胡海波

论马克思人道主义的价值自觉

张 杰,胡海波

马克思人道主义问题虽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需反思并找出更为真实的认识路径。如果我们不囿于流行的思考和分析,以人的价值本性及其自觉程度为视角就会发现马克思人道主义的自觉包含如下内容:要求维护人类个体生命价值,要求转变市民社会批判方向,要求超越国民经济学前提。这些内容是研究马克思人道主义首先要认清的实质,只有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指导才能把握其真实意境。

人道主义;价值自觉;实践

在理论界的探讨中,如何把握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经常会引起冲突和对立,我们通过梳理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关键不足:我们往往一讲到马克思的思想就愿意强调变革性的一面和忽略继承性的一面,而既克服又保留才是马克思致思的一贯路向;传统的思维方式追求体系一贯性的要求阻碍人们真切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真实关系;人们要么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道主义,要么就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联,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里面有“人”的地位。因此,我们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把握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即从人的价值本性出发去探索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达到了什么程度的自觉意识。

一、维护人类个体生命价值的自觉意识

解读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需要还原他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对他的思想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哲学的使命绝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这一光辉的论断表明了一种理念、一种关怀和一种立场。可以这么说,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批判和对于自由的追求,根本上就是要维护人类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1]。马克思在其成熟时期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明确地指出:“任何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2]马克思认为要维护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就一定要推翻导致人被蔑视、侮辱和奴役的一切社会关系。这一观念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并没有改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提出了把握事物、事实和感性的时候既不能持抽象的感性存在观点也不能持抽象的能动观点,而是应该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把握之后,在批评费尔巴哈把人也理解成感性的存在而不是感性的活动的同时指出,就实际上在起作用的意义上来说,人不过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了能够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去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就不能不从社会关系着手去解除对人的种种奴役和束缚,寻其根源就是私有财产及其私有制,正是这种社会关系制造了市民社会中人与物的分裂和对立,人所创造的财富失去了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属性变成压抑控制人的力量,不仅摧残了人的肉体,还导致人的个性的失却,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彻底改变这种现实的社会关系,人才能得到解放,才能获得自由。如此等等的认识能够以理论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初始动力都是源自不同层级的价值自觉。

二、转变市民社会批判方向的自觉意识

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和市场的兴起,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开始形成。市民社会的出现培育了人们的权利意识,从而导致了传统社会关系的瓦解。但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各种权利逐步丰富起来,在市民社会要求重新塑造政治国家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加深重的危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究竟具有什么本质,这种本质如何给予了人们巨大的呼吸自由的空间,又如何的把人败坏到成为奴隶,对于如此严重的问题,马克思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通过这种回答,市民社会不再是一个被给予的客观现实,而是成为可以改善和增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批判的武器,这一伟大转变的实现离不开马克思实践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自觉。

黑格尔第一次以哲学的思辨揭示了作为理性之代表的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矛盾,“市民社会是个人利益的产物,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同样,市民社会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务冲突的舞台,并且是他们二者共同跟国家的最高观点和制度冲突的舞台。”[3]马克思研究了在现代市民社会中的人既作为市民又作为公民而这双重身份日益呈现出分离趋势的政治异化现象,针对性地提出了人在市民社会中达到“政治解放”后应追求更高的“人类解放”的要求。这种颠倒绝对不轻易做出的,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其中起到了引导作用,最终还是靠马克思自己形成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来完成的。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同样也是一种价值自觉,他自觉到神的本质其实不过是人的本质,神的力量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异化。他说:“我们只要将宾词当作主词,将主体当作客体和原则,就是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4]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国家存在的方式,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运动把自己变成国家,政治国家只有以家庭和市民社会为基础才能够存在。为了更深入地认识这一问题的实质,马克思反思整个时代的问题,他说:“我们的时代即文明的时代,却犯了一个相反的错误。它使人的实物本质,即某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的东西脱离了人,它不认为人的内容是人的真正现实。”[5]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回忆道:“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自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6]可以看到,批判市民社会任务的提出和解决方式的确认,既是马克思实践的人道主义自觉的客观条件也是这一自觉的现实影响,只有从实践的人道主义价值立场出发,这一曲折探索的实际过程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社会的道路这一重大挑战摆在了马克思的面前,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在马克思的这个思想中继时期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受到恩格斯的启发,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当时法国的经济学权威萨伊说:“如果构成政治经济学基础的原则是从无可否认的一般事实正确地推断出来,那么政治经济学就建立在不可动摇的基础上。”[7]马克思揭示了以萨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虚伪和局限:私有制是国民经济学不予论证的一个事实,但这个事实却形成国民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说明了私有制这个事实,才能根本上批判国民经济学,也才能彻底解决社会政治经济问题。马克思明白地指出用来交换的财富是生产者不需要的财富,这种财富是与生产者“异化”的产品,这种产品只是用于交换就表明了人已经使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分离了。通过萨伊马克思认识到了斯密学说的经典地位,但是马克思在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中探求私有制的起源问题时,转向了对分工的研究,“因为劳动只是人的活动在外化范围内的表现,只是作为生命外化的生命表现,所以分工也无非是人的活动作为真正类活动或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活动的异化的、外化的设定。”[8]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运用国民经济学的思想资源批判这种思想中对于基础事实的扭曲,暴露了这个理论的真面目,得益于马克思充分的人道主义自觉。

[1]张未知.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精神[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05-20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3-24.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09.

[4][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册[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115-11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4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7][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53.

三、超越国民经济学前提的自觉意识

在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之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已经完成了哲学和政治意义上的工作,即使如此,这种批判与马克思所要解决的市民社会的根本矛盾还是比较外在的。这时,寻找一条可行的解剖市民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B018

A

1001-6201(2012)03-0201-02

2012-02-14

[责任编辑:秦卫波]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人道主义市民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跟踪导练(一)5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哲学评论(2018年1期)2018-09-14 02:34:30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