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陈惠仁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2012年我国机床工具市场需求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总体走势,即需求总量减少,需求结构加速提升。受此影响,我国机床工具行业重点联系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全面下降,新增订单显著减少,产销水平明显回落,资金占用大幅上升,制造资源大量闲置和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成为行业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产能结构失衡的矛盾更加明显,市场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
总体上看,继连续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机床工具行业正处于比较困难的调整转折期。协会重点联系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从2012年5、6月份开始行业整体运行状态逐步趋稳,但仍未表现出明显回升的迹象。
1.行业正进入发展新阶段
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全行业经济运行的整体下行已有一年半左右时间,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行业走出困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正确判断形势变化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按此推算,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发展速度将在7%以上。这个速度既明显低于前些年的两位数增长,又居于世界上相当高的水平。因此,我们既要对行业中长期市场前景保持坚定信心,同时又必须清醒意识到经济发展阶段的明显转换。
我国经济当前阶段的增速放缓,可以概括为经济周期性波动与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双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既有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的深刻“再平衡”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必然影响,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表现,同时还是我国政府以较低增长速度为代价换取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动战略选择。这种变化应该被视为正常的、必然的、必要的,同时也是健康的。
与之相应,我国机床工具产业也将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阶段的显著特征将主要表现为理性的增长速度和全面的转型升级,竞争焦点也将从规模增长变为发展方式转变。
在当前形势下,全行业需要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切实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要彻底摆脱对规模扩张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要彻底摒弃对规模增长的盲目追逐和迷恋,把自己从规模增长的浮躁和焦虑中解脱出来,下决心走上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十年高速发展奠定了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
得益于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经济规模持续迅猛增长,从2009年起产值居世界第一,2002~2011年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6%,实现了“由小变大”的变化;二是主要品种规格范围内的中高档产品基本实现了从“不能做”到“能做”的升级和跨越,创新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从无到有”的进步;三是涌现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及一大批有竞争特色的中小企业;四是从单向引进外资、引进技术,转变为走出国门兼并收购国外知名企业;五是多数企业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技术改造,研发手段和制造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六是企业体制机制更具活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民营企业迅猛成长。
十年来的成就是巨大和值得自豪的。这也为行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大而不强的现实和转型升级的艰巨。
行业大多数企业当前所遇到的困难,市场环境变化固然是重要的和直接的原因,但也凸显出行业自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长期滞后。就行业整体而言,结构调整滞后在当前阶段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高档产品竞争力薄弱
协会在国防军工等重点用户调研中了解到,关键零件主要加工工序中,国产高端机床工具产品所占份额很小,并且相当部分都存在各种问题。近期协会对某重点用户领域“十二五”期间的高档机床需求进行了仔细分析,我们行业目前仅有不足20%的满足能力,其余80%还必须依赖进口。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中国进口加工中心金额达47亿美元,同比增长20%;进口磨床金额达16亿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日本和德国对中国的加工中心出口额分别增长了22%和27%。
以上情况和数据反映了国产高端机床工具产品的竞争力还非常薄弱,与国外强手的差距十分显著。事实上,尽管我们多年来在高端产品领域开发了大量新产品,但是目前还基本处于跟踪模仿的初级阶段,我们所制造的高端产品,相当大的部分还表现得“形似神不似”,还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2.产能结构失衡
过去十年间,受到国内机床工具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的拉动,各种投资大量进入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在现有企业纷纷扩张制造能力的同时,大量新企业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已经达到4750家,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制造企业就达1160家。
在协会重点跟踪的骨干企业当中,有90%以上的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和近两年实施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大型、重型机床制造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且上述投资的绝大部分都用于厂房、设备等产能硬件建设,而在技术基础建设、深层技术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等软实力建设方面的投入则明显相对不足。由此造成行业大量投资所形成的硬件能力只能用于中低档、通用型、同质化的产品制造,客观上形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同质化竞争加剧
在高端市场领域,由于产品竞争力差距悬殊,国内企业只能在市场边缘获得少量订单。大部分行业企业还不具备与国外强手正面交锋的能力。国内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多地是行业企业之间在中低端市场领域的内部竞争,竞争的主要特征是“同质化”。即参与竞争的产品在功能、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没有本质的差别,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拼价格”。在当前市场需求下降的环境下,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为了抢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企业之间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价格竞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两年来,德、日等国主要企业针对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推出了新的市场策略,即在主导高端市场的基础上向下延伸市场领域,重点拓展中端市场份额。台湾企业也借ECFA的政策优惠,迅速扩大在大陆市场的份额。韩国机床产业近年来进步很快,竞争力显著增强,今年1~10月份对中国市场的出口额仍然保持了近10%的增长速度。这些动向也导致行业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是我国机床工具行业成长进程中的阶段性现象,是发展中的问题。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需求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行业需要正视问题,作出调整。
市场环境变化是导致大部分行业企业陷入发展困境的直接原因,但是行业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长期滞后才是根本原因。
我们十余年的高速增长,更多地依赖以下因素,即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体制机制变革释放的发展能量、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我们的整套商业策略和发展模式都是建立在以上增长因素基础上的。这种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不断的规模扩展,其最主要的支撑是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环境。然而,我们过去所依赖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增长因素都在迅速发生变化,长期沿用的发展模式也在快速丧失立足的基础,我们不仅亟需摆脱当前的经营困境,更需要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寻求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转型升级。
关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其目标、方法和途径应依据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宜给出也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以下对转型升级的一些认识问题,则是需要首先解决的。
由于成果转化工作和产业化技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解决,目前在我们能做的中高档产品中,已经形成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还不多,尤其是在高端领域,真正得到应用的更少。提高中高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核心目标。
行业在技术进步进程中,至今仍然以跟踪模仿为主。这种技术路线具有起点高、周期短的优势,但也容易误入照猫画虎、消化不良的歧途,所形成的成果则表现为“形似神不似”。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行业中长期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产品开发在实现了主要功能、性能和指标后,就标志着开发工作基本完成,剩下的工作都是微不足道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有的甚至认为两者的比例是9:1。事实上,样机的完成只标志着“能做”。但还必须围绕竞争力目标,完成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工作,即把产品“做好”。后一阶段工作无论重要性、难度,还是工作量,都丝毫不亚于前一阶段。实践证明,不成功的产品开发更多地失败于这个阶段上。
行业的转型升级没有现成的通用模式可供遵循和套用。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基础条件千差万别,主要矛盾和比较优势各异,因此理应走出不同的转型升级之路。企业应实事求是地把握自身的比较优势,准确市场定位,逐步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升级道路,坚持不懈做出自身特色,从而形成全行业的创新局面和差异化的发展格局。
转型升级在行业中已提倡多年,国家政策也一直支持和鼓励,大家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行业经济规模的迅猛增长相比,行业的转型升级效果则明显不佳。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由于市场需求的持续火爆,大家都忙于应付市场;二是转型升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下大的决心、不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和资源是不可能取得效果的。长期以来行业内存在的心浮气躁之风,致使不少企业往往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转型升级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下大力气,花笨功夫。再也不能浅尝辄止,不能盲目跟风赶时髦,要真正沉下心来,研究问题,扎扎实实地攻克难关。
转型升级也是一个长期寂寞的过程。我们必须摆脱浮躁,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实践反复证明,速成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必要的课程是不能精简的,必要的环节是不能省略的,关键的难点是绕不过去的。因此,克服心浮气躁情绪非常关键。
为此,行业企业应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二是规模扩张与产品水平的关系;三是硬件投入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四是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关系。如果说前一阶段我们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这几对关系中的前一因素,那么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在兼顾两者的前提下,更多地应把重心转移到后一因素上来,因为后一因素明显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中高端市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具备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能够为高端细分市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这对企业在各个方面的要求与向市场提供通用型产品时有本质的差别。因而,转型升级不单纯是技术和质量、研发与技改之类的硬件问题,更是观念与文化、组织与制度、管理与人才一类的软件问题。因此,需要企业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转型升级还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不可能期待全行业的企业平行地同步实现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必然是始终伴随着行业的分化重组、优胜劣汰的过程。这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过程,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谁转得快,谁就将取得竞争先机。这是冰冷残酷的,但却是必须接受的客观规律。因此,必须丢掉任何幻想,迅速开展行动。
我们正在经历行业的转型之痛,但是我们绝不能丧失发展信心。事实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行业中长期发展持积极乐观的预期。首先,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其次,十八大报告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频频释放改革信号,明确表达改革决心和共识;第三,行业经过多年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已经初步具备了实施转型升级的必要基础。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