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 子
如果英国女王乘坐奔驰,或者德国总理乘坐劳斯莱斯,当地舆论肯定哗然。德国政治家选择的汽车品牌,基本都是奥迪、宝马、奔驰或大众,许多甚至与其选区的汽车工业有关。尽管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很强,但德国政治家们却很少有人乘坐更省油的日本车。原因很简单,政治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政治家,首先考虑的是民族工业。
政治家是一国精英,他们不仅有义务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而且也是靠纳税人养活的。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伦理道德上,政治家当属表率。政治家的身份也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带有强制性和标志性。官员尤其是政治家级别的官员,日常衣食住行的各个细节都有重要的国家象征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政府提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值得肯定。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水平,这与起步的时间也有关。20世纪40年代,中国才尝试组装卡车;80年代才讨论要不要发展汽车工业。
中国的汽车工业不仅起步晚,而且不成规模。德国原驻华大使塞茨在上世纪90年代末驻京时,曾就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做了一些调查研究。他在《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崛起》中展示了这个结果:“到1996年底,中国有325家汽车制造企业,它们的汽车总产量达到145万辆。平均每个企业的生产量为4461辆汽车。其中,绝大部分汽车厂年产量不到1000辆。只有一家在1996年达到20万辆,也就是刚刚达到了一个效益性汽车生产企业的最小生产量,其他所有汽车制造厂都处在赤字状况下。”
可见,直到16年前,国产汽车除了非产业化、不经济之外,在速度和质量上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如果就汽车工业在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做一个比较的话,确实有些像成年人与小学生的关系。尽管这些年中国汽车业突飞猛进,但整体上看,我们还在交学费。只有我们现在踏踏实实地“念书、求学”,才能考出好成绩。摔倒了就爬起来,下次注意点,其实西方人也是这么长大的。有差距不可怕,怕的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甚至攀比享受,靠进口维持消费。
国产车崛起只能靠本国人。本土政治家和各级官员的扶持、鼓励和使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动力。这些年,连乡政府都讲究买一辆尼桑、本田,其中有国家政策、财务以及对干部管理上的问题,也有国产车不成熟的问题。中国汽车业发展到现在,不少国产品牌还是过得了关的。所以,现在实施公车国产化,用国内纳税人的钱来支持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不失为一项好措施。而且,公车国产化的政策也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政治态度。不妨设想一下:室内是中国崛起的座谈会,室外停着一溜的奥迪、奔驰、丰田、尼桑等,您会怎么想呢?▲(作者是旅德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