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区车镇凹陷新近系层序地层构型

2012-03-23 02:13冯富辉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冯富辉

摘要:车镇凹陷为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北部的一个次级凹陷,是胜利油区较为重要的开发区块。新近系发育较完整,钻井地质资料丰富,是车镇凹陷重要含油气层位之一。其层序地层构型属Ⅰ型层序,其中发育冲积-河流相沉积,体系域分为低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和收缩体系域四种类型。

关键词:层序地层 新近系 车镇凹陷 石油地质

Abstract: the car in bohai bay basin for jiyang depression one of the northern subprime sag, shengli oil field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blocks. Neogene growth is complete, drilling geological material is rich, is the important oil gas car in a on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onfiguration of Ⅰ type of sequence, which development alluvial-fluvial facies, system domain into lowstand systems tract, expansion system domain, the high system and contract system tracts domain four types.

Keywords: sequence stratigraphic neogene car town sag petroleum geology

中圖分类号: TU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Vail等在地震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层序地层学理论。90年代,层序地层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从海相盆地转向陆相盆地,且成为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关于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较少,且多局限在近海区域或大单元的粗略分析,尚未获得类似海相、陆相湖盆的研究成果。在当前勘探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入研究车镇凹陷新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对预测有利砂体和隐蔽油气藏,提高勘探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2、区域地质概况

车镇凹陷(图1)为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北部的一个次级凹陷,三面被埕宁隆起和义和庄凸起环绕,东端和沾化凹陷相邻。东西长约81公里,南北宽约23公里,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凹陷北边与埕宁隆起以断层相接触,断裂带宽3~8公里。南边向义和庄凸起超覆,斜坡带宽15公里左右。构造上整体具备北断南超的特点,是典型的第三纪复合扭张断陷凹陷,凹陷内断层发育、构造单元分割性较强,凹陷被大王庄和车3两鼻状构造分割为车西、大王北洼子、郭局子三个狭长而深陷的洼陷。

图1车镇凹陷位置及盆地示意图

3、车镇凹陷新近系地层划分

1)明化镇组(Nm):与下伏地层馆陶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岩性为棕黄色、棕红色泥岩夹浅灰色、棕黄色粉砂岩及部分海相薄层。一般上部略粗,下部细。上部粉砂岩发育,下部夹钙质铁锰结核、石膏晶体及灰绿色泥岩条带。视电阻率曲线基值在明化镇组顶底端为低值,向中部逐渐抬高。自然电位曲线见中等幅度的正异常。厚度一般为650―1300m。

2)馆陶组(Ng):与下伏地层为区域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灰色、灰白色厚层块状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夹灰色、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视电阻率曲线呈低值略平,见稀疏的中低阻尖峰。自然电位曲线一般为高幅度箱状负异常。厚度一般为300―800m。

4、新近系层序及体系域类型

新近系时期属于凹陷的坳陷阶段(图2),断层活动基本停止,地壳发生均衡调节,表现为整体下陷。下降幅度北部大南部小。馆陶组时期,整个渤海湾地区进入坳陷阶段,层序地层发育具有坳陷型演化模式特征。车镇凹陷也不例外,从层序边界形式上来看,馆陶组超覆于一切老地层之上,形成了馆陶组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下伏地层多为古近系东营组。该不整合面在凹陷内广泛分布,属I型层序界面。明化镇组时期,区域内沉积较稳定,与下伏馆陶组之间没有明显的沉积间断证据及不整合存在,故属于连续沉积。其上覆地层为第四纪平原组。主要为河流相、洪积相夹海相地层沉积,局部有火山喷发,二者之间未发现明显沉积间断,区域内为连续沉积。

图2 车镇凹陷新近系地层层序划分图3车镇凹陷新近纪早期沉积体系

馆陶组沉积早-中期(图3),凹陷内地形起伏较为明显,基准面位于地表附近并略有上升,沉积范围缓慢扩大,沉积特征上表现为纵向上相互叠置、横向上连片,分布较为广泛的辫状河砂砾岩体,表现为弱反射或空白地震反射特征,相当于海相层序地层中的低水位体系域。馆陶组沉积早期,发育一系列冲积扇及辫状河,构成了冲积扇-辫状河体系;中期,冲积扇及曲流河发育,构成了冲积扇-曲流河体系。

明化镇组沉积早期,在高可容空间背景下,河道砂体很少叠置,基本上表现为相对孤立状态,而且砂层厚度小、非均质性强,自然电位曲线表现为薄层中-低幅负异常与厚层块状的泥岩基线间互,相当于海相层序地层中的高水位体系域。

明化镇组沉积晚期,由于基准面下降,可容空间逐渐减小,粗碎屑沉积增多,不但砂层厚度较大而且砂体在平面上分布范围较高位体系域广,因而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中等振幅、中等连续反射,相当于海相层序地层中的海退体系域。

5、中期基准面旋回与准层序组类型

对于冲积-河流环境下形成的地层,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标志主要有河道下切作用形成的不整合或不协调的地震反射终止现象、地层剖面中的冲刷现象及其上覆滞留沉积物、砂岩或泥岩厚度的旋回性变化、短期旋回叠加样式等标志来识别。其中,由于地震剖面分辨率、取心井段及分布情况等限制,尤以砂岩或泥岩厚度的旋回性变化、短期旋回叠加样式等标志应用更为广泛。大规模侵蚀作用的存在代表着基准面较大幅度的下降,多期河道砂体间的相互切割与叠置反映其沉积接近基准面由降到升的转折位置。在此转折位置附近,随着基准面的上升,沉积了低可容空间下以河道砂体为主的短期旋回。因此,可以认为在低可容空间背景下形成的平面上分布较为广泛的以河道砂岩体为主的短期旋回代表了一个中期旋回的开始。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是在中期基准面下降或上升的过程中,在大致相似的背景下形成的一套成因上有联系的岩石组合,这些叠加模式或岩石组合常具有鲜明的测井响应。根据多口井的统计分析可以识别出3种类型的叠加模式:①垂向加积型:特征为每一短期旋回(或河流自旋回)与下伏旋回的厚度和砂泥比值基本不变,短期旋回或仅表现为上升半旋回,或为以上升半旋回为主构成的极不对称的升降旋回,多出现于馆陶组沉积早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早-中期;②退积型:一般表现为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升降型,而且每一个短期旋回与下伏旋回相比,厚度逐渐增大,砂泥比值变小,多出现于馆陶组沉积中-后期;③进积型:特征为各短期旋回自下而上厚度减小,砂泥比值增大,反映河流作用加强,主要分布于明化镇组沉积后期的坳陷外围。

6、结论

车镇凹陷新近系地层属Ⅰ型层序,其中发育冲积-河流相沉积,体系域分为低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和收缩体系域四种类型。伴随着体系域类型的演化或转变,沉积体系及相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沉积;扩张体系域由辫状河向曲流河过渡;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泛滥平原亚相广泛分布;收缩体系域由曲流河向辫状河过渡。准层序组类型与经典层序地层学中类型相似,但是其内部各准层序以正韵律为主。

参考文献:

[1]魏魁生、徐怀大、雷怀玉,非海相层序地层学——以松辽盆地为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6-45;

[2]纪友亮、张世奇,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1-83;

[3]薛良清,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方法与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5): 1-8;

[4]胜利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六)[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1993: 3-8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