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空间和形式的再生

2012-03-23 02:13曹庆张宏颖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空间意识传统

曹庆 张宏颖

摘要:通过分析、归纳当今建筑实践中体现传统的表达方式,探讨传统建筑空间和形式及蕴含之中的传统意识形态对当前设计实践的影响,寻找适宜的设计理念使传统空间和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再生。

关键词:传统 空间 意识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induction current construction practice embodi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form and contains the ideology of traditional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design practice, to find a suitable design concept makes the traditional space and form in modern architecture regeneration.

Key words: the traditional space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许多当代建筑师根据自己对传统的不同认识,特别是在如何传承历史,表述文脉均有各自的观点和方法。他们对于目前的建筑现象反应出一种使命感与紧迫感,这是在长期追崇西方发达国家建筑之后,面对身处日益国际化的城市印记的反思,也是对当下纷繁的建筑市场对建筑自身文化表现的一种应对。这些意识是积极的,但所采用建筑手法,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是否真正切中中国建筑的命脉,却无法立刻得出结论。对建筑师而言不应该盲目学习或简单模仿在此方面先行的大师们的其中任何一种方法来作为自己的建筑观点,而是应该通过罗列、对比、分析、总结,从而寻找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设计道路。(适合----是指自己的知识层面、哲学认知、及社会观乃至世界观等等一系列的能力所带来的可能性)。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也未必是那些建筑大师们所要真正表达的内容,因此看似简单的复述也有个人的理解的成份。本文拟通过这些方法来分析当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现象,从而用方法论的观点来总结现象,探索其内在线索,以寻找更为适宜的设计表达。

一 传统建筑形式的延用

一类基于完全的传统空间组成、完全的传统形式的建筑。(附图1)这种形式无视现代建筑发展所带来的变革,忽略时代特征,采用现代技术完全还原出传统建筑特有的舒展宁静的建筑形态及空间序列。虽然这种形式因建筑师对传统建筑比例尺度的掌控力的不同及营造方式的欠缺,存在很多粗制滥造的工程,但它再现的传统空间形态的确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建筑体验。此类建筑不强调创新,旨在对传统建筑完全地继承和吸纳,在特定的场景中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设计解答。

附图1 陕西省博物馆

二符號学的方法

提取传统建筑的特征语汇,将传统建筑构件、建筑符号或空间片断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和组合方式(美学方式)加载到建筑之中,以期激起人们对历史场景的回应,这是一种对传统建筑形式非常具象的表达。在建筑界这种方法因其简单、实用、易于解读而一度盛行。符号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说,而且经常被人们运用到建筑的各个方面,从建筑外观至建筑内饰至园林景观。这种形式从表象看十分简单,可以说是用传统的道具包装了一个功能现代的建筑。因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体量、功能上的巨大差异,此方法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出现很多败笔。例如所谓古都风貌,在一些主体形式很现代建筑顶部生硬地安置一个毫无功能作用的传统大屋顶,建筑因而显得不伦不类。与现代功能的冲突,使它缺少广泛存在的根基。(附图2)在一轮批判的思潮之后,一些有思想的建筑师开始用意向的手段,将传统形式打散、分解,夸张,寻找出符合现代美学的构成,从而创作建筑,小到一个建筑细部大到一个建筑形体。

附图2 北京火车站

当下这个方法又进一步被深化了,传统的图案不仅仅是一个装饰的符号,更变成建筑自身的形式或者表面肌理。当然这些新的设计方法都基于美学的基础上,因此在形式上均优于照搬和抄袭。

三传统空间形式的分析和提升

这种方法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应该是从具体的形式上来下手。比如重复使用传统空间中特有的形态,例如:围合、序列、肌理、尺度、甚至材料和构造。(附图3)这些内容只是传统空间中的基本构成,这些形式可以有多种衍变和组合,但无论如何转变都与这些基本空间的形式相关联。这些空间形式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更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心理感受。也许我们现在的感受与当初建造者的想法并不一致(例如高大封闭的城墙、完整的院落、抑扬有度的洞窟),但传统空间所留下的这些空间感受对当下的建筑设计表达却十分有用,因为现在的建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生存容器”,更需要满足使用者的种种心理需求,提供各种情感体验。因此封闭、幽静、开敞、压抑、亲切、宏大……这些空间体验为我们提供了营造特定建筑氛围的参照。从意识和感受上提升这些传统形式就是另一种方法-----不论材料和构造如何改变,但留下的空间感受却是传统中曾经有过的。例:(附图4)这种方法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有“模仿”的痕迹,但这是对传统空间的形态和感受的模仿,也可以说是在类型学中对传统形式的一种总结或表现,而要认同这种方式就必须认识、了解、掌握传统空间的形态和构成。特别是传统空间的印象。

附图3 苏州博物新馆

附图4传统空间感受

四从意识形态或哲学的角度来认知传统

前一种方法也提到了传统空间所带来的空间感受,而这里将重点从文化或哲学的角度来阐述设计者的思想,其形式不再是对传统空间的模仿,而是提取其内在的意境。在所有表象中不仅有传统的感受,同时又增加了作者自我的见解,这种见解均来自文化层面和哲学范畴。要理解这种方法,不仅要完成对传统空间和形式的基本认识,更要与传统有意识、精神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例如:对传统空间定性的分析。

1 阴性学说(崔彤)

这是把传统空间的性质提升到哲学范畴中来表述。如此方法不是为了体现作者的自我价值,而是遵循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寻找事物间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强调空间的对立、转换,达到最终的均衡。因此我们可以在不完全模仿传统空间形态的方式下也可以创作出一个具备传统意识的建筑。

2 “天人合一”学说(吴良镛)

这个学说的覆盖面很大,无法用某一个具体的建筑形式来描述它,更象是一个城市规划的理论。它的核心思想“顺应天地之法则,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代,这个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道理尤其具有指导意义。它可以说是一种顺应自然,由内而外自然衍生的形制,化有形于无形,体现着中国传统的人文观念,表达出的内质可以从精神的层面打动观赏者,使用者。在这里建筑不再是单纯的形式或空间,而是从意识形态上着手,传递着建筑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这要求建筑师吸纳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从根本上寻求传承历史的表述方式。

结语

通过对传统空间、外部形式的剖析,进而提炼其建筑语汇,探寻蕴含内部的精神实质,由浅入深的在传统文化中追寻线索,寻找设计之路。希望这些方法都能停留在我们的思考之中从而影响到我们今后的设计实践活动。究竟如何在设计中去寻找传统,寻求历史?我想崔恺先生的一个观点可以解释这些疑问:建筑的语言是平和的,安静的,在建筑空间中留下一些记忆的可能,回忆的可能。

猜你喜欢
空间意识传统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少年力斗传统
消防意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