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1949~1978年期间广州新建设的住区进行研究,从功能布局、道路系统和景观绿化方面出发,得出此段特殊历史时期内的住区规划建设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计划经济时期,广州,住区规划
Abstract: in 1949-1978,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zhou new settlements are studied, and the function layout, road system and landscaping aspect, show that this section of the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planning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Keywords: planned economy period, guangzhou, residenti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F28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背景简介
1949~1978年这段时期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为了缓解建国初期国家财政空虚的局面,政府从地方到中央通过建立起一整套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高度集中起来的管理体制,来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而城市住宅的建设、分配和管理同样也采取了政府集中管理的办法,住宅的投资主体和所有权趋于一元化,统一由政府来控制和安排。除了华侨新村住区属于公助私办的性质,广州新建的城市住区都是由国家统一投资、分配和管理的,属于公有性质。
各种住区类型虽然服务对象各不相同,但由于受到同一时代政治、经济、技术、地域特征、传统生活习惯及规划理论等因素的影响和共同作用,住区建设同样表现出了共同的、普遍存在的规划发展特征。
2、住区规划特征
功能布局特征
由于此段时期意识形态和政治环境等原因,广州住区的规划理论受苏联影响较大,比如一五期间主要采用苏联街坊的规划理论及其之后的苏联的完整居住小区的规划思想。
按照苏联街坊论规划的住区多为较为封闭的周边式布局,虽然利于营造良好的街景和相对安宁的生活氛围,且体现出形式主义秩序感,但广州地区气候炎热,周边式布局引发的通风不畅等问题日益严重,布局形式才逐渐转为行列式。为了缓解行列式布局的单调,规划上还采取了住宅错拼、抽疏空地、间距不等、结合地形旋转一定的朝向等设计手法,但住宅朝向基本保持南北朝向或是偏离一定的角度。
总体上,此段时期住区建设呈低建筑密度、低容积率的规划形态。住区空间较为疏朗,宅间距一般为檐高的1~1.5倍左右,层高随着建筑结构的改善逐渐由1~2层转向4~5层。
道路系统特征
道路系统一般根据规划结构和交通流量划分为主路、小路两级结构或主路、支路、小路三级结构。道路网络主要为棋盘式和环通式,由于环通式比棋盘式更具适应性,地形复杂的住区一般采用环通式。
1978年以前,由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不高,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除了华侨新村住区设有汽车房外,住区静态交通系统的设置主要在住宅前后设有自行车棚,或干脆停在路边。
2.3 绿化景观特征
在“先生产,后生活”方针的指导下,住区建设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绿化景观作为人居环境的指标理所当然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住区景观也主要把重点停留在宅旁绿地上。
在苏联居住小区理论的影响下,绿化景观系统分级设置。绿化景观强调与住区周边景点共享外,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要素,结合不可建设用地进行绿化。
此外,绿化选种考虑采用本土植物,有利于形成地方特色。同时通过绿化来巧妙应对广州地区气候炎热的问题,比如利用高大速生乔木种植在住宅的西侧,有利为建筑遮蔽西晒;利用铺设草皮来减少日照的蒸热,为住区降温。
启示
3.1注重适应地域气候
广州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热气候,如何适应炎热气候是住宅区建设需要重点去解决的问题。
规划布局上注重通风和足够的采光,除了早期少量较为封闭的周边式布局外,绝大多数为行列式布局,拼接的条式住宅长度一般较短,或平直布局、或交错布局。朝向上多为正南正北,或是南偏东15度范围内,住宅间距一般为檐高的1~1.5倍,空间较为开敞,有助于通风、缓解闷热。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不仅气候不同、地形地貌也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住区建设一定要充分了解各地的自然的、人文的环境要素,规划上应尽量去适应这些地域特征,或轻盈通透、或厚重封闭等等。这样不仅能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空间,而且能构筑出不同的建筑特色,打破了建筑面貌千篇一律的单调,增强居民对住区的归属感。
结合山地、因地制宜布局
广州属于丘陵地带,住区建设多避开农田、结合山岗布置,故形式主义的布局手法不完全适用。设计上充分结合地形,依山就势进行布局,不仅节约用地及造价,且具有山地住宅的特色。
根据现状地形选择向阳坡进行布置,不仅利于获得较好的采光和通风,而且可以适当缩小宅间距、提高建筑密度。基本上所有的建筑都能获得良好的朝向,利用坡度分层筑台,可以营造富有层次感的层叠式建筑空间,与地形和谐共生,打破了行列式布局的单调。道路也多采用环通式自由网络,对山地有较强的适应性。
地形地貌的复杂,对于住区建设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建于地形特征复杂的住区相对平地上的更容易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居住空间、巧妙地利用地形来营造更舒适和人性的生活乐园。因此,现代住区建设提倡不占农田、耕地,尽量扬长避短,规划时要结合单体设计来因地制宜进行布局,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住区风格。
3.3利用原有周边设施,实现共享
1949~1978年整个时期中国经济还很不发达,而住宅建设又作为非生产性建设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为了尽量节约资金投入工业生产中去,住宅建设一直贯彻尽量利用城市中原有的配套设施的原则。即便远离市区的住区新建的一整套完整的公建配套设施,也考虑了与周边农村共享。一般住区的公建配套考虑与周边原城市设施共享,甚至几个住区共享一套公建设施,很少会进行二次重复建设,在当时来说确实达到了避免浪费的目的。
而如今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居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住区建设即便不再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也应该立足节约的精神。公建配套应当完善,也应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做好项目调研和市场分析的准备工作,住区规划应充分利用城市现有设施,力图发挥各种资源的最高效能。
3.4方便工作,就近居住
无论是工人新村住区、水上居民住区还是知识分子住区的建设一般结合工作地就近布置,步行距离一般半个小时之内,这也与当时的“单位制”居住生活方式相一致。虽然当时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主要的交通方式为步行或是骑自行车,但这种就近居住的形式确实节约了不少成本,比如交通上、时间上等方面的成本,不仅方便了生活,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代生活中,虽然公共汽车、私家汽车等交通工具日益普及起来,由于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离带来各种成本的增加,比如城市交通拥堵、上下班往来时间的浪费和个人精力的耗费等,不仅不经济,而且不利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住区选址应当尽量靠近服务对象的工作地点,做到方便工作、就近居住,这对现代住区规划具有十分现实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吕俊华,彼得·罗.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M].北京:清華大学出版社,2003
陈代光.广州城市发展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朱朴.《广州华侨新村》[J].建筑学报,1957,2:17-37
莫伯治.广州居住建筑的规划与建设[J].建筑学报,1959,8:21-25
陈伯齐.天井与南方城市住宅建筑[J].华南工学院学报,1965,12:1-18
金振声.广州旧住宅的建筑降温处理[J].华南工学院学报,1965,12:49-58
张杰,王韬.1949~1978年城市住宅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及反思[J].建筑学报,1999,6:35-39
莫伯治,林兆璋.广州新建筑的地方风格[J].建筑学报,1979,4:23-26
梁启傑.广州地区住宅建筑通风降温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1964,1:21-23
刘鸿典.对解决城市住宅西晒问题的探讨[J].建筑学报,1964,1:14-18
陆元鼎.南方地区传统建筑的通风与防热[J].建筑学报,1978,4:35-41
颜紫燕.1949~1990年广州住宅发展史[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91
刘华钢.当代广州住宅建设与发展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7
《广州华侨新村》编辑组.《广州华侨新村》[M].建筑工程出版社,1959
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地区住宅建设调查缩图集[M].1961
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所.城镇居住区规划实例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城镇居住区规划实例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广州城市建设档案馆.广州城市建设五十年城建档案选编[M]. 1999
广州城市建设档案馆.1955年广州市航空影像地图册[M]. 2006
广州城市建设档案馆.1978年广州市航空影像地图册[M]. 2008
作者简介:胡冬冬: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