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学处理探究

2012-03-22 03:50江西省萍乡市教研室337000沈海林
地理教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人教版知识点教材

江西省萍乡市教研室(337000) 沈海林

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学处理探究

江西省萍乡市教研室(337000) 沈海林

“地球的运动”是高考常考内容。人教版必修1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第三节。它是刚考入高中的学子们学习地理的第一只拦路虎。很多学生在学习完这一节内容后,对地理学科开始有了恐惧感。因此教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更要认真、细致。不然势必影响学生们今后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素质的培养,不利于教师整个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开展。为此笔者就“地球的运动”教学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点个人的观点,以求对教师们即将进行该内容教学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当前“地球的运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学生的知识断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生对“地球的运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是要建立在初中相关地理知识之上的。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科书第一章第一、二节安排了“地球的运动”相关的教学内容。但笔者发现,很多省市的《中考地理考试说明》把 “地球的运动”知识纳入到中考范围的很少。如2011年湖南《中考地理考试说明》部分(表1)。

表1 2011年湖南《中考地理考试说明》(部分)

说明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关“地球的运动”相关部分的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即使要求掌握的,也仅仅停留在了解和理解层面。同时与之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经纬线,也是停留在了解和理解层面。所以对于刚踏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讲,学习“地球的运动”知识,存在知识断层。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2.忽视了教材的加工处理

主要表现在没有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或处理不当。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教材观应该与时俱进,原来“教材是权威,使用中不容更改”等不科学的教材观要淘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诸如补充、删节、分解、重组等处理。但据笔者了解,不论是课前备课,还是课堂教学中,会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师不多。

图1

例如按照人教版必修1教材编排顺序进行课堂教学的流程(见图1),在具体教学中,是否一定要严格按照这种编排的顺序来组织教学呢?笔者认为鉴于目前学生的学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应该要适当进行加工处理(后面会着重讲到)。再如教材第18页有关昼夜长短变化的知识点的文字呈现:

昼夜长短的变化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则相反。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获得日照时间相等,都是12小时。

这是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知识点的高度概括,也足以证明专家给予了教师处理教材很大的空间。教学前,教师本人先要对该段内容进行加工,分解成若干小的知识点,但据了解会这样处理的教师很少,或处理不恰当。

3. 拔高了新课教学的难度要求

有很多教师,甚至包括从高三下到高一的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时,都不能很好地控制难度。有的教师一开始就把难度定高了,甚至以要求高三学生的标准来要求高一的学生。笔者曾经听了这样一堂课:教师在结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后,不知道是出于巩固还是拓展知识的目的,布置了一道关于“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的习题作为课堂练习让学生去做。笔者认为有点不妥:本身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来讲就觉得抽象、难,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抽象”一下,那就更难了。

二、提高“地球的运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 对接初中教学,补充(复习)必要知识

教师要做两方面的工作:(1)了解学情。教师一方面翻阅、了解初中地理教材、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及《中考地理说明》对“地球的运动”相关内容所作要求;另一方面在学生中了解初中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存在知识断层。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速度。最忌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教学。(2)补充相关知识。教学中,笔者认为要补充(复习)以下必要知识(表2):

表2 复习或补充的内容及作用

说明: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分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模仿水平、迁移水平和操作水平等。初中阶段对于学生“经纬线(度)基础知识”学习水平的要求仅仅是了解水平(从表1可看出),还不能达到高中要求的应用和迁移水平。

2. 打破课本教材框架,创新(拓宽)教学思路

(1)设计好教学的主要流程。笔者根据人教版教材,参照湘教版及中图版教材,并结合实际,认为该教学内容的主要流程可处理如下(图2)。

图2

变化:与人教版比较(见图1),除增加了“经纬线(度)的基本知识”“建立空间立体概念”外,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挪到了“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之后进行。

好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这两部分内容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因果关系,而与“昼夜交替和时差”没有关系。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知识点放到“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之后,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之前讲述,就更合乎逻辑。虽然人教版新教材在内容和选材上更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重视探究学习,不太追求学科内在逻辑,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有必要讲授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更轻松,课堂效率更高。

(2)知识点的教学分解。知识点的教学分解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化抽象为具体,二是降解知识点难度。表3为本节部分重要知识点的教学分解。

表3 “地球的运动”部分重要知识点的教学分解

3.控制教学难度,保护(培养)学生兴趣

笔者认为,高一上学期教学中,教师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保护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师进行“地球的运动”内容教学的时段恰好是新学期刚开始不久的时候。千万不能在学生刚拿到地理课本,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所以对于该节内容来讲,保护、培养学生兴趣,控制教学难度至关重要。因此建议本节内容的教学任务就是简单的三个方面:(1)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方位感。(2)简单的计算,如地方时、昼长、正午太阳高度的求算。(3)探究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关系。不要拓展和加深难度,诸如影子问题、楼间距问题、等太阳高度线图问题等不要去涉及。说到这里,有教师可能会有疑问: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有关“地球的运动”的考题都难,如果教师不在教材基础上挖深拓展的话,怎么能应付高考?笔者觉得该达到的难度要达到,只是选择时机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提升难度的教学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前,也可以有计划地渗透在后来的教学中。甚至安排在高三一轮复习中也不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爬了一段坡后,得让他们缓口气,更重要的是保护好学生兴趣。总之,难度要达到,但要讲究上升难度的教学艺术,包括把握时机、选择处理方式等。

猜你喜欢
人教版知识点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