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昆山中学(215300) 鲍文艳
“热力环流的形成”图形分解法教学
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昆山中学(215300) 鲍文艳
“图”是地理学科不可或缺的肌体,析图、解图成为学习地理的基本过程和技能,地图教学成为地理教学的主要过程和手段。图形分解法是一种具体的地图教学方法,是指从一幅要素众多、形式复杂的图中,提炼出地理特征、规律及要素间的联系,然后按要素类别分解成单要素图,从而使图形简洁易懂,使问题容易解决。图形分解法的原则是,既化整为零,又注意整体性;既要注意特殊性,也要注意规律性。笔者在“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学中尝试了图形分解法教学。
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承接“大气受热过程”,又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其原理性强,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高一学生处于学习地理的起步阶段,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学习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教学中,教师需阐明的教学要点和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见下表:
教材(人教版)提供了 “热力环流的形成”图(图1)和解说文字,安排了热力环流的实验题和海陆风的活动题。从阐明原理来看,必须依据“热力环流形成”图,但图中表达了空间位置概念、气温、气压、大气垂直运动、大气水平运动、等压面等众多要素,关联性和过程性强,学习难度大,因此用图形分解法把每一个要素分解出来,化难为易。
2.剖析原图要素,构思分解图。
从教材原图(即图1)中发现,教材本身也有图形分解的意图,图a是空间关系和等压面,图b是近地面的温差、大气垂直运动、高空气压差、等压面,图c是完整的热力环流。从a→b→c,突出的是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用静态的图串联起来反映动态变化。图1的不足就是对气温、气压、等压面等要素的特征表述不具体,但这些要素特征往往构成了地理原理、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因而需要具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要素从原图中分解出来,加强理解。
图1 热力环流的形成
3.设计分析思路,解读分解图。
各分解图之间可能是联系的,也可能是独立的,需要有一条线索把这些图有机地整合起来。在“热力环流”中,可以模仿动画制作,按发展过程将分解图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又便于建立各要素间的联系。
顺着“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垂直和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的思路把各分解图顺序“播放”,如下表:
1.优点
第一,动静结合,表现力和实效性强。从“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图形分解法教学实施效果来看,复杂的图按要素分解开来,逐个击破,再整体联系,既有静态分析,又有动态关联,一图一要素,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化,从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突破重难点,掌握气温、气压、等压面等要素的特征。
第二,利于提高学生解图技能。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图形强大的表现能力,对图文转换有了体会,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读图和解图能力。后期的训练中发现,学生也会出现遗忘,但是分析能力明显增强,能够主动地解读各种热力环流的变式图,解题正确率高。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形式多样,图形分解法教学符合地理学科特点,如果能让学生也动手分解图形,不仅培养了解图能力,也有利于形成心理地图,更对学习地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第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感觉。图形分解法使得教学过程与“图”形影不离,让“图”成为课堂的灵魂,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和地图不可分割,意识到学习地理就是要学习地图,用文字表达地图,用地图表现文字,培养地理学科感觉。
2.不足
第一,绘图工作量大。以“热力环流的形成”来说,视频1分钟就可以把过程演示,再配上边讲边画,15分钟也可以把原理解释清楚。而分解图不可能全部在课上画,需要教师课前的准备,因此备课工作量增大。
第二,教学难度提高。虽然分解图有利于理解和培养能力,但对各种要素的分析会无形中加深,教学难度增加,对部分学生可能会形成学习障碍。
第三,课堂容量增加。若分解图数量多的话,会增加课堂容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因此,图形分解教学法必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需要,合理使用。比如在“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实践中表明该方法能化难为易、帮助理解、提高能力、强化基础,可以实施。“水循环”也是动态的地理规律和现象,但是如果把水循环示意图也进行分解,就会变简为繁,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