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红,张建云
(莱阳卫生学校,山东 烟台 265200)
立足学情 因材施教
李 红,张建云
(莱阳卫生学校,山东 烟台 265200)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特点,抓住契机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语文教学;学情;因材施教
俗话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的。只有适合教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性格、志趣等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本文从3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由于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审美观、鉴赏能力也会存在差异性。鲁迅曾说《红楼梦》:“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标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应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
教材提供的是一篇篇颇富个性的文章,个性化的构思立意和语言形式,为学生理解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虽然不是每篇文章、每节课都以培养个性化思维为目的,但有时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思考,得到独特见解,体会独特感受。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讲述的是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一副假项链而断送了十年青春的悲剧,能从多方面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然后讨论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学生兴致勃勃、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是主人公自身性格造成的悲剧,并以“没钱就别戴”加以批评;有人认为社会的不公平是造成主人公悲剧的主要原因;还有人认为主人公悲剧虽是自己造成的,但社会也难辞其咎。学生认识虽然有深有浅,但只要是合理的,我们就应加以肯定。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既培养了个性化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
曾几何时,校园中到处是朗朗的读书声。如今的学生很少自觉朗读文章,读语文课文时,不成句、读错字、读错意、把一句话读得颠三倒四。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现状,让学生多读。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让学生读。当然“读”应有目的、有针对性,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教师应起到“导航”作用。
如《胡同文化》这篇议论文,内容简单,层次、条理清晰,几乎每一段或每一部分,都有总领句,提示本段或本部分的中心内容。所以安排学生朗读这篇课文时,笔者采取了以下步骤:(1)朗读课文,扫除障碍,把握大意;(2)熟读课文,把握中心;(3)依据课文回答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口才,一举两得。这样学生对学过的课文不再是“过眼云烟”,而是记忆深刻。
对于戏剧单元文章,可采取学生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的方法。学生读得很投入、很有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模仿的惟妙惟肖。对于优美的散文、诗歌,不但要读,读得有兴趣,而且要背诵。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当然,仅靠课堂上读是不够的,教师应倡导学生每天朗读10分钟,只要持之以恒,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次作文课上,笔者跟学生开玩笑说:“同学们,你们的钢笔生锈了没有?”学生心领神会地笑着回答:“锈了。”学生懒于动笔,每次作文,就拿出各种各样的作文书,七拼八凑成自己的文章,甚至直接网上下载。长期以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下降。鉴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除讲解课文外,还强调文体的特点和写作应遵循的一般规律、方法、技巧,重视写作指导,诸如审题、立意、选材、开篇、结尾、动静、详略、布局谋篇等。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认真体会,深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写学习体会,单元结束时,根据要求进行写作练习。
如本学期学习演讲辞,除讲授基本写作知识外,还着重讲授演讲稿的基本写作知识、基本特点,让学生动手写竞聘演讲稿,内容可分为竞聘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等。根据学生演讲稿的问题、不足,有针对性地讲评,使学生明确竞聘演讲稿的一般写作步骤,重新修改自己的文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一写作就头疼的现象,大有改观。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教语文容易,教好语文就难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坚持不懈,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走出更适合当代中职生的语文教学新路子。
G420
A
1671-1246(2012)15-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