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03-19 08:32李卫红
关键词: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哲学

李卫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 党组成员(2011年11月25日)

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一行非常高兴来到美丽的珞珈山,参加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对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默默奉献,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们表示由衷的谢意!也借此机会,向武汉大学的全体师生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

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的召开适逢全党全国人民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也恰好在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时机和氛围都非常好。学习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深入学习领会六中全会精神,坚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正确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六中全会《决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回答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和要求,内涵十分丰富。

第一,《决定》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以贯之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力量的战略思想。

第二,《决定》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决定》在回顾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历程和成就的基础上,强调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针,这“五个坚持”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三,《决定》确立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总体目标。《决定》根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部署,明确提出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第四,《决定》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决定》着眼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繁荣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第五,《决定》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时代要求。《决定》围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强调要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着力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这指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人民、引领社会中的价值所在,明确了检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重要标准。

第六,《决定》突出了人才队伍在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决定》围绕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强调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一要求充分表明队伍建设始终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为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贯彻落实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2011年11月17日,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对会议的召开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长春同志在充分肯定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对高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延东同志深刻阐述了全会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总结并充分肯定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和对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科学分析了国情、世情、党情、教情、科情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对高校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

会前,中办、国办转发了《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同时配套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和接受境外基金资助等管理的意见》等5份文件。这里面,既有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规划和总体部署,又有当前必须下大力气突破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体现了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

《意见》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为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个创新体系包括以下九大建设内容:

一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我们将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引领,扎实做好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建立中央、地方和高校分级培训体系,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制定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全面实施课程建设标准,健全质量测评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我们将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总体要求,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系,大力推进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和新兴交叉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着力加强部部共建、部省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以高水平学术平台建设引领和带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三是构建团队协同攻关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研究项目体系。我们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雄厚的优势,重点支持基础研究,推出对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将进一步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支持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特别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齐全的优势,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术领域和学科增长点。

四是构建全方位的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应用研究关键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上下工夫,在推动实践上见成效。我们将面向社会开设“高校名师大讲堂”、开展“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组织动员名家大家撰写高质量社科普及读物,积极宣传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将重点扶持立足实践、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开展全球问题、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的长期跟踪研究,推进高等学校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合作建设咨询型智库,推出系列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我们还将进一步落实《决定》关于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新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相结合,在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方面取得新突破。

五是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研究条件支撑体系。我们将加强高等学校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建设,推进入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网站建设,加强与现有信息服务机构的衔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加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继续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推动学术期刊专业化和数字化发展。

六是构建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我们将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名家大家,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勇担使命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我们还将加强对理论创新和社会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人才的奖励和宣传,定期组织开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和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增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七是建立“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学术交流工作体系。我们将探索在国外和港澳地区合作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面向国外翻译、出版和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与精品著作,重点加强高等学校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鼓励高等学校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积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

八是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系。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科学管理。我们将建立高等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科研合作新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将健全以解决实际重大问题为导向、研究项目为纽带、课题负责人为核心,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充满活力的科研组织。将进一步加大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并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完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我们还将切实加强和规范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学术出版物的管理,加强学术组织、学生社团、互联网络的引导和管理,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政治观点和有害思潮的传播。

九是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我们将围绕《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推进高校建立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适合本校校情的分类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真正把质量第一、创新为先的评价导向落到实处。将进一步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学风建设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可操作的惩处细则。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力推进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实现新跨越

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是全国高校中率先召开的贯彻落实上述系列精神的工作会议,体现了校领导的超前谋划和前瞻部署。我来过武汉大学多次,对学校比较了解。武汉大学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基础雄厚,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武汉大学锐意改革,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广泛赞誉。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武汉大学的传统优势和重要支撑,近年来更是生机蓬勃,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我曾参加了学校在北京举办的“珞珈论坛”。那次论坛以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为研讨主题,采取跨学科对话的方式进行研讨,整体展示了武汉大学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成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才,我又观看了学校“十一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展;听了李晓红同志关于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工作报告,对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我有这么几点认识:

一是底蕴深。100多年来,武汉大学伴随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珞珈山上英才云集,名师荟萃,哲学社会科学的薪火百年传承,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谱写了一段又一段的精彩华章,成为武大乃至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是实力强。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科研资源丰富,人才队伍层次高,学术成果丰硕,学风优良。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综合实力都在国内居于前列;国内外一系列高端学术活动中,总是有武汉大学学者的身影;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平的学术精品,出自武大学者之手。武大是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方重镇。

三是理念新。武汉大学非常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整体谋划和深层思考。在工作中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战略科学家”的引领作用,坚持“学者为本、质量第一”,强调“顶天立地”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新提出的“高端引领、优势集成、国际对话、源头创新、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深刻把握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相信能够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举措实。近年来,学校率先在全国遴选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与国家多个部委共建跨学科实体研究机构,启动实施了“‘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特别是刚刚出台的《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提出六大计划、十大重点建设项目,许多举措思路都具有很强的开创性和示范性、前瞻性。

应当说,武汉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现在,大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抓住机遇,实现更高水平的繁荣发展。借此机会,我再着重强调几点:

第一,进一步加大理论创新力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武汉大学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李达同志是我们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曾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毛泽东评价他撰写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李达同志在武汉大学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应用和发展事业,为优良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陶德麟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著名学者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武汉大学现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担任首席专家的有10人,现承担教育部牵头的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任务的首席专家有17人,这一阵容位居高校前列,体现了强盛的研究力量。希望学校继续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提出的新课题,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系统的理论探索,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和宣传,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贡献。

第二,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方面做出更大贡献。质量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线。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质量意识显著增强,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但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渴望相比,与高校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使命相比,我们的研究质量和水平还不能令人满意。武汉大学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国家队”和“排头兵”。希望武大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建立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营造宽松环境,提供探索空间,鼓励原创性学术成果;大力弘扬优良学风,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和浮躁风气,鼓励教师以“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潜心学术研究,保持学者优良品格;进一步加强培训指导、学术交流和方法训练,切实提升学术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做出更大贡献。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武汉大学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积淀深厚,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出土简帛、科技考古等学术领域卓有特色,新闻传播、文化创新、汉语国际推广、数字人文等新兴学术领域蓬勃发展,推出了一批享誉学界的优秀成果,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方而具有独特的优势。希望学校继续巩固文史哲等传统优势学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的提升和跨越,积极扶持新兴学科领域、研究平台的探索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进一步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更大贡献。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个“紧紧围绕”和三个“自觉参与”的新要求。他希望高等学校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这次长春同志批示和延东同志讲话中也有这方面的明确要求。武汉大学一直注重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强化对策研究,近年来的一些举措亮点频频。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文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共建了一批重要研究平台,与地方共建了“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中心”,实施了“湖北研究”专项计划,构筑了立体化、系统化的服务社会、服务现实、服务决策的“珞珈智库”。希望学校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相关科研和人才评价办法,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咨询服务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的行动自觉,发挥好助推中部崛起和湖北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真正做到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

第五,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更大贡献。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事业发展关键靠人才。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以学者为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中心,将师资和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希望学校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既要继续做好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遴选、珞珈学者评聘、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等工作,也要特别关注“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基金”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汇聚各年龄层次的优秀学者,激励各类人才健康成长。要继续实施好“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进一步发挥文理并重的综合优势,大力促进学科交叉,形成高水平的跨学科创新团队。要继续实施“国际学术之伴”等计划,进一步扩大国际学术交流,搭建国际学术合作平台,提高学术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总之,要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衷心希望武汉大学切实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加创新的理念、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使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助推学校早日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

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哲学
武汉大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校训展示墙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社会科学总论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