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祖地
(衢州学院,浙江衢州 324000)
当前浙江主要社会阶层生存、发展状况研究
赵祖地
(衢州学院,浙江衢州 324000)
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社会阶层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即从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演变成众多阶层的社会结构。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当前浙江社会各主要阶层的生存、发展状况,对于推进浙江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确定当前浙江社会各主要阶层的基础上,对各主要阶层生存、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生存、发展问题的对策与举措。
浙江;主要社会阶层;生存状况;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社会阶层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从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演变成众多阶层的社会结构。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当前社会各阶层的生存、发展状况,对于推进浙江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就浙江各主要社会阶层生存、发展问题,在杭州、绍兴、宁波、温州、金华和义乌共6个地区展开问卷与访谈调查,发放问卷3 250份,回收3 250份,并召开15场座谈会,累计访谈400余人次。
2002年,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研究报告》[1]得以发表,报告根据人们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差别和不同,把今天的中国人划分为了10个阶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要在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把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调动起来并发挥出来。因此,在对浙江社会各阶层生存、发展状况和思想动态进行调查的时候,考虑到课题研究的成本、研究者的精力和对浙江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本研究在将重点围绕在不同阶层的经济收入、闲暇娱乐、社会融入、就业技能与理想、政治态度和生活感受等方面,基于浙江省的省情,有选择地选取产业工人、知识分子、私营企业主、国家和社会管理层、农业劳动者和个体工商者以及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这6个阶层(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这6个阶层中,重点关注的是工人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
考虑到研究结果既要反映现阶段浙江省各阶层的总体生存、发展状况和思想动态,又要用于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间现实状况的比较分析,体现各阶层的个性化特征,按照生存状况、发展现状及思想动态的顺序确定调研内容分为6个部分(其中大部分题目为各阶层问卷通用,小部分题目根据各阶层的特点单独设计):
1.基本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被访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职业(含职务职称)。这一调查主要为了确定调查对象的身份,明确是哪一个阶层(群体),并为后期的相关因子分析提供数据。
2.经济地位
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以及家庭经济收入、住房面积、收入来源、消费结构等经济问题。这部分是衡量各阶层生存、发展状况的基础,也是各阶层政治、社会地位对比的一个关键要素。
3.闲暇娱乐中的精神生活状况
调查内容主要是业余爱好和情趣、每天(周、月)用于文体活动的时间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等。目的是了解各阶层的精神生活质量。因为有了良好的精神面貌,个体才能更好地谋划未来。
4.社会融入状况
本部分侧重调查个体在社交活动中的融入程度,内容主要是工作之余的主要交往对象,遇到困难时的求助对象,与同事相处的融洽程度,个人工作成就受到的尊重度等。
5.就业技能与职业理想
调查内容包括现有就业技能、职业理想、预期薪水、为实现理想而将采取的策略,对党和政府在就业政策问题上的建议等。这部分调查既有利于掌握各阶层的整体精神风貌,又有利于党和政府更好地制定、贯彻和落实就业政策。
6.生活感受
各阶层对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拟通过调查,明确个人对经济收入和工作的满意程度、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和谐度,压力的主要来源、目前面临的主要困扰等。
工人阶层经济收入的绝对水平在提高,但相对水平呈下降态势。据统计,浙江工人阶层的月收入以1 000至3 000元为主(占85%),2009年全省企业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为25 918元①本文所用数据如不加特别说明均来自本课题组调查收集所得.。相较该阶层所固有的优越感,与其他一些阶层相比,其收入水平则呈现出相对下降的态势。而且该阶层就业危机感较强,时刻面临着失业、无业的危险。作为该阶层中的新生力量,农民工群体尽管在城里相比于家里能有更高的收入预期,但是与城镇职工相比,处于“低收入、低支出、低生活水平”的“三低”状态。产业工人阶层群体在收入分配、权利占有和居住环境方面处于弱势。
总体而言,我省知识分子阶层热爱事业,富有理想与激情,享受着较高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况,住房尚可,收入稳定,消费理性有度。其中拥有私房和私家车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7.6%和29.8%。在32.4%的无房族中,5.6%的人单位提供了集体宿舍。虽然知识分子阶层的待遇收入纵向比较相对较高,居于社会的中上水平,属于社会中产阶级的主体。但其(尤其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承担着来自生活、工作及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巨大压力(有高达42.2%的调查对象将经济收入与待遇视为最主要的生活困扰)。
与全国同类人群相比,浙江私营企业主具有较大的草根性,经营能力强,收入水平居于上层。而且随着近年来受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浙江私营企业主逐步精英化。80%的浙江私营企业主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下。其中60%以上的私营企业主把自己定位为社会的中等阶层。
如果从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分析,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是占有行政组织资源和政治组织资源的阶层。从工资水平来看,这一阶层公开的收入看虽然并不很高,但由于享受着汽车、房子、电话、医疗等一系列优厚待遇,以及其他种种无形的待遇,所以实际收入、消费水平比较高。
由于浙江工业相对发达,农村大批劳动力转移,浙江农业劳动者阶层的比例只有20.8%,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预计到2012年左右,该比重将下降到15%以下。浙江农业劳动者人均收入持续增长,且增速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也是比较快的。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但群体收入分化趋势明显,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如丽水市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在2006年仅为3 869元,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浙江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比例达到11%左右,远高于全国的4.8%。这一群体贫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家徒四壁;有的是家里冰箱、彩电、洗衣机一应俱全但人均月收入很低;有的是吃不上饭;还有的是手里有粮食可是卖不上价钱而外欠又很多。
浙江工人阶层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素质和现代意识不断增强,驾驭现代科学技术、把握先进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能力也空前增强。但其内部贫富差异分化现象较为严重。从行业来看,垄断经济、高新技术企业工人收入要远高于其他企业工人收入;从不同所有制来看,非国有企业工人收入要高于国有企业工人收入。同时,浙江工人的就业压力增大,职业流动频繁,地位变化微小。而且,群体内部存在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的同工不同酬现象。
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使浙江成为知识分子施展才华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浙江知识分子队伍高学历化、高职称化、职业化和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些知识分子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密切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浙江经济的发展。他们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广泛开展社交,积累了良好的关系与人脉,因而能够较轻松地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倚重低劳力高能耗重污染的浙江中小型私营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一些私营企业顺应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积极谋求转型之路。在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时,私营企业主们积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精英训练”以及“贵族教育”,打造海外留学背景,培训经营理念等,希望子女能继承自己打下的江山并发扬光大。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某种程度上是多进少出的阶层。换句话说,在社会流动链中,该阶层通常是人员流动的最终目的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转为职业经理人和私营企业主的比例略有上升,但主要是那些没有实权的或没有太多晋升机会的人。
近几年,浙江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首先,第二、第三产业(尤以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明显增加。其次,工资性收入与转移性和财产性等非经营性收入也快速增长。
浙江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人员往往物质生活水平偏低,生活清苦,处于拮据状态。而物质生活的低水平、低层次往往又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活状况、健康状况和家庭关系状况。
1.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工人所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等现实问题
改革的目的在于使社会各阶层成员都得到利益,分享改革的成果。当前,要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生育、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
2.积极落实农民工社会权益的保障问题,帮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融入工人阶级队伍
农民工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传统户籍制度带来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同时,要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消除劳动歧视和社会偏见。
3.重视对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与再教育,增强工人的资源创造能力
教育是推进社会阶层呈现良性流动的主要动力。作为政府和企业都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通过对优秀青年工人进行适当的技能培训,以提升他们的资源创造能力。
4.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加大政府对工资的宏观调控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工资的宏观调控力度,在坚决消除行业垄断、特权利益的同时,按照调高、扩中、提低、取缔非法收入的原则,着力提高低收入水平,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异。
1.精心培育知识分子的核心价值观,重建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担当
突出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与责任意识,形成稳定而持久的文化心理认同,“确立其自觉自愿自为的主体意识,重建其对当代社会所应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共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2]。
2.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激发知识分子的发展活力与创造活力
要按“人尽其用,人尽其能”的原则,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正确引导知识分子从体制内走出来,向高新企业、民营企业和欠发达地区流动。用合理的机制促进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3.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要大力加强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二要积极探索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功能。三要加强对知识分子阶层内部不同群体的思想与特点研究,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努力探索知识分子思想工作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创新载体与方法,引导与扶持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
要积极探索知识分子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模式与方法,不断繁荣各种民间团体、社会团体、政治团体、学术团体及行业协会,拓展其参与社会的覆盖面,创新参政议政的载体与途径,保障其信息渠道畅通,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并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真正确立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
1.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为私营企业服务的能力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不应单纯地管束企业,而是要引领企业并提升、壮大中小企业的力量,充分激发其创业创新、转型升级的热情和动力,引导私营企业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为私营企业主提供尽可能的发展空间
第一,帮助解决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原材料涨价、人才缺乏等切实问题,坚定中小企业主的信心。第二,利用税收减免和降低市场准入等手段为中小企业开拓更自由的市场发展空间。
3.不断提高私营企业主的能力和水平,从企业主群体向企业家群体转变
第一,促进私营企业组织的变革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适应国际化合作的需要。第二,克服过强的的投机欲望,集中精力提升企业的水平。第三,培养私营企业主良好的价值观,在承担社会责任中赢得个人尊重和企业口碑。第四,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不断开阔私营企业主的眼界。
4.强化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引导他们弘扬“以仁为富”的传统美德,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并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难题。
5.保护私营企业主的政治热情,调动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积极意义。其次,要保护他们的政治热情,引导其在推进政治民主上作出积极贡献。最后,要变被动式政治参与为主动式政治参与模式。
1.加强公仆意识与宗旨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针对现状,必须继续加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公仆意识和党的宗旨教育,不断提高其政治素养和思想水平。要结合理论与实际,在提升整体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能。
2.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国家和社会管理者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各级党政机关要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不断增强管理者的公仆、责任、服务和民主意识,努力提高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的理政能力。
3.适当提高收入水平,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要在兼顾社会公平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国家和社会管理者整体收入水平;但要调整他们的收入期望值,使其明白自己的收入要跟全社会收入情况相适应,才能切实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完善培养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晋升渠道
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规范的国家和社会管理者培养机制,既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又使他们有一个公平公正的晋升渠道;另一方面制定国家和社会管理者教育培训计划,健全培训机制,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不断提供适宜的发展动力。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建设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得到实惠。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公共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等政策。
2.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二是要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机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农民的择业、就业能力。三是要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和民主法制知识在农村的宣传普及,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素质。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进一步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投入力度,开展一系列文体娱乐活动,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农民广泛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鼓舞,增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活力。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场所,加快信息农村工程建设,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活跃农民生活。
4.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建立健全保障体系,特别是对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等加大扶持力度,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其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彻底消除他们的生存之患、生活之虑、后顾之忧。
5.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农村
基层党组织要团结和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还要抓好村委会班子建设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这样才有可靠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证。
1.要以立法的形式对失业、无业、半失业群体进社会扶助
进一步制定有关保护失业、无业人员群体,促进公平就业的法律法规,并且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2.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社会保障政策执行的力度
对该群体进行的层次性、多样性和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首先需要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及社会化程度”[3];其次要加大社会保障政策执行的力度。
3.通过其公共服务职能,向失业、无业、半失业人员群体提供社会扶助
政府有责任把公共服务工作的触角伸向该群体,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完善劳动力市场,切实提高服务功能、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
4.积极发挥社区服务等对失业、无业、半失业人员群体的社会扶助作用
要发挥社区服务在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中的作用,并使社区服务的社会救助活动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社区服务作用的过程中,除了直接向他们提供再就业服务外,还要向他们提供诸如住房服务、子女就学服务和老人照顾服务等,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1]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13.
[2] 谢庆.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趋势[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 (1): 35-36.
[3] 宋宝安, 李艳艳. 论社会分层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J]. 社会保障研究, 2009, (1): 35-42.
Research on Current Living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Main Social Strata in Zhejiang
ZHAO Zudi
(Quzhou University, Quzhou, China 324000)
Reform and Opening-up impelled strata’s structural changes in China (from social structure of“two classes, one stratum” to several strat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correctly grasp current living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Zhejiang’s main social strata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ing social harmony in the province. Measurements to solve the issues of living and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were raised on the basis of deeply surveying on current living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s after choosing main social strata in Zhejiang.
Zhejiang; Main Social Stratum, Living Situ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编辑:周斌)
G41
A
1674-3555(2012)03-0077-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3.012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1-12-22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09ZDZB004ZD)
赵祖地(1962- ),男,浙江临海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