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张依诗
红遍全球的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本周传出邀约物理学家霍金客串的“乌龙新闻”,害得各国美剧迷白白激动一番。实际上,霍金早在1992年就在美剧《星际迷航:下一代》第六季中参与客串。尽管此次客串“大爆炸”没能成真,但一部科技类电视剧能吸引到跨界关注,足见“科学技术”在美国大小银幕上的“时尚力度”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美剧担当最佳科普老师
这两年的美剧流行趋势充分显示出科技元素和科学家角色“性感化”的倾向。有别于科幻作品,《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学元素是作为日常笑料存在的,剧中的“傻”博士们将艰深的科学理论照搬到生活中,引发令人捧腹的笑话,例如培育夜光鱼、用迷你音响玩非牛顿流体、拿液氮做香蕉冰棒等。该剧将专业知识科普成笑料,让“聪明是新的性感”成为美剧迷的响亮口号。美国影评人表示,“这种科学与娱乐的结合方式才是最有力的科普,是传播科学理念的最佳途径”。
让影视作品充满技术含量是许多西方编剧的目标。近年来最受关注的电影《盗梦空间》和《阿凡达》,都属于将科技元素转化为创新生产力的典范。电视剧领域也从不缺乏“科技范”的力作:侦缉剧《犯罪现场调查》中,昆虫学家“卖萌”倾倒众生;《数字追凶》中的天才数学家能一笔列出长长的公式破案,令女剧迷仰慕得心跳加快;医学剧《豪斯医生》中频繁亮相的医疗术语则让观众恋上“白衣天使”。“科技范”电视剧走红的直接影响,就是让众多年轻人立志成为乔布斯一样的“科技巨擘”。
中国少有科技影视剧
反观国内,科技类影视作品一直是山寨味浓重的软肋,更别提将科技元素趣味化。如此反差首先源于基础建设的差距。好莱坞电影里的科幻大多经得起科学推敲。著名导演张建亚曾说:“美国科幻电影拥有一流的技术元素,很多甚至得到美国军方检验。而我们的作品一点技术传统都没有。”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军方,连美国太空总署也会为科技电影提供技术支持。
除大手笔的科幻电影外,《生活大爆炸》这类情景剧也邀请到物理学教授参与创作。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体物理教授大卫·萨尔兹伯格不仅亲自检阅每一集剧本,还经常带学生去录制现场观摩。主角“谢耳朵”公寓里黑板上的数学公式,大都是这位教授正在研究的课题。总之,美国人从台词到剧情力求“货真价实”。
“偏科”是中国编剧短板
缺乏给力的科学顾问团队不是中国影视剧唯一的短板。电影人的整体知识水准也决定了他们创作技术类作品的力不从心。
《终结者》和《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是加州州立大学物理专业出身,具有极佳的机械天赋。《盗梦空间》的导演诺兰则对建筑学十分着迷。此外,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业界大腕还是美国太空总署顾问。
与之相比,大多浸淫于艺术院校的中国导演和编剧,对于硬科幻和科技术语难有融会贯通的运用境界。当然,科幻电影动辄几亿美元的巨额花费也使国产片望尘莫及。由此看来,国产科技影视剧要想突破重围绝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