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古人依依惜别的场所

2012-03-13 08:09李学开
中学语文 2012年26期
关键词:归程长亭张生

李学开

王初《送王秀才谒池州吴都督》:“池阳去去跃雕鞍,十里长亭百草干。”晏几道《临江仙》:“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王昌龄《少年行》:“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杨慎《三岔驿》:“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长亭送别,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

长亭,《辞源》解释为:“秦汉十里置亭,谓之长亭,为行人休憩及饯别之用。”《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也称‘十里长亭’,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古代驿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都是供行人休息和送别的地方。南朝庾信《哀江南赋》:“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张生赴京赶考,崔莺莺的母亲在十里长亭安排筵席为张生饯行。

正因为长亭是古人依依惜别的场所,所以“长亭”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古代文人借助“长亭”这一意象抒发离愁别绪。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连着短亭,天长地远,何处才是归程?游子何时才能找到归家的路途?游子那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读来让人倍觉伤感。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在长亭告别。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在这种浓重的凄凉气氛中,一对恋人“执手相看泪眼”,依依不舍,情何以堪?王实甫《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远远望见即将分手的长亭,愁得人顿时消瘦下来,这种悲伤的心情有谁能理解?作者把离人悲痛的情怀渲染得淋漓尽致,煞是动人。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词人将长亭、古道、芳草这些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集中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现了送别时的凄悲哀伤。

“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代交通不方便,通讯不发达,一旦分别,难以相见,因而古人非常看重别离。“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一别就在长亭。长亭与别离紧密联系在一起,长亭作为古代送别的代名词和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为我国丰富灿烂的文化增添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景观。

猜你喜欢
归程长亭张生
王旭东
海归程倩云:热心如火红 胸怀似海阔
征程·归程
望月
捣练子·春
也许是归程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
木槿花西月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