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蕾
用“顺风顺水”形容近两年的马伊一点都不为过。
自从在赵宝刚的电视剧《奋斗》中出演了那位脾气倔强、有点矫情的北京女孩夏琳后,这位上海女人突然火了。先是2008年凭电影《江北好人》打败范冰冰、李冰冰拿了长春国际电影节影后,大着肚子上台领奖,然后便是一连串拍一部热一部的电视剧,从2010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婚姻保卫战》,到2011年末的《双城生活》,一律干脆利落短头发,直脾气热心肠,或姑娘或媳妇,实实在在的接地气形象。
就在我们采访前不久,马伊和丈夫文章一同亮相“中国最美50人”颁奖礼,两人分获“年度电视剧女演员”、“最具价值演员”大奖。几乎与此同时,文章主演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上映10天狂揽两亿票房,成了2011电影圈结结实实的一匹黑马。
一时间,“三道杠女友”、“旺夫女”、“都市现代女性代言人”各种名号纷至沓来,马伊一下被捧到了聚光灯中央,款款迈向她最好的时光。
听问现在是否有被幸运之箭射中的感觉,马伊前一刻还微微带笑的小虎牙开始收起,一脸肃然:“我始终相信一点,不能有侥幸心理。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靠我实实在在的努力得来。”
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
《双城生活》里郝京妮遇到的南北差异婆媳矛盾在马伊身上从来不会发生,尽管她从小在吴侬软语、细腻精致的上海长大,而婆婆则常年生活在豪爽质朴的北方城市西安。
她有一套婆媳和谐共处的秘诀,遇到投缘的人才会拿出来分享。“老人家是需要说好话的,她喜欢听到特别好的话,也喜欢你听她讲话。虽然同样的事情她可能会说很多次,但我每次听,还是会装作好像第一次听到一样。聊到后来我也會觉得挺开心的。”
这样的贴心与耐心,想不讨老人家喜欢都难。
不只是对婆婆,马伊是知道如何做才能让身边人各得其所、各享其乐的人,其中当然也包括她自己。从高二那年被导演看中在电影《刘海粟》中扮演新中国第一位人体模特开始,她就下定决心要当演员。尽管一进剧组好多老演员就告诫她“以后千万别做演员,这圈子是个大染缸”。但就是这句话反倒激起了她的拧劲儿:“这么美好的一个职业怎么会是染缸?为什么我不可以尝试接触这个圈子?会又怎样!”
于是,高中毕业报考上海戏剧学院。虽然成了表演系的学生,但大一整整一年,她的状态是“特别特别受折磨”。每天上午四节表演课,别的同学在台上表演自己创作的小品,她大部分时间都趴在教室最边缘的角落里,睡觉。因为入学前“白纸一张”,没什么社会经验,小品编不出来,只能睡觉。大一期末考,她的专业课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二,因为害怕被淘汰回家,躲在宿舍里哭了整整一个晚上。
转折在大二发生。还是在最让她头疼的表演课上,马伊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古老师。古老师鼓励她去演一些原来想都不敢想的角色,比如别的老师会因为她外形的温文让她演四凤,但古老师说你能演繁漪。她问为什么,他说“神经质这个东西是天生的,(你的)我能看得见。我很喜欢演员的眼神里有一点神经质的东西”。他在表演课上让她模仿日本电影《春琴抄》中盲人少女通过摸手来选择家庭教师的片段,让她懂得“只有闭上眼睛,才会完全排除外在,看到最内心的(东西)”她的表演被打开了,同学们突然发现:原来马伊也是会演戏的,原来她也是可以演这种角色的。她的成绩,也从倒数第二变成了正数一二。
大学毕业三年后,马伊接拍琼瑶戏《还珠格格3之天上人间》。接到剧组邀请时,不少朋友劝她拍续集不讨好,容易被骂;还有人干脆撂话:“拍这个?俗!”但她最终决定进组,有自己理性的考虑:“这个戏口碑已经非常好了,前面1和2已经给我们打好了基础。对一个毕业只有两三年的女演员来说,拍一部琼瑶的还珠真的要好过拍10部不宣传的戏。这对我的前途是非常有利的。”
她一直是理性的人,懂得筹谋与规划在这个圈子里生存发展的路径。拍完《还珠3》的结果一如她所料,以后再去见导演,只要一说我拍过《还珠》的紫薇,便可省去许多介绍与解释。去很多地方,开始有很多人认识她,甚至在偏僻的山区。
这是演员这个职业可以逐渐走向“星途”的基础。
我是一定要相信的人
如果说《还珠3》给了马伊的“星途”一个还不错的契机,那《奋斗》则是她在向风光无限好的山顶攀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节点。《奋斗》不仅让她人气大增,而且也是从这部剧开始,人们开始默认“夏琳”为欲望都市中独立、干练,崇尚自我奋斗女性的代言人,她特意为夏琳设计的那头栗色短发,也成了很多女孩模仿的目标。
马伊特别钟爱夏琳,因为这个角色最贴近年轻的她。看剧本的时候,她就经常感叹“哎呀,写到我心里去了”。所以,她为这个女孩设计头发,穿自己的衣服拍戏,戴自己的项链上场,整个人一猛子扎进了夏琳的生活里。
所以,夏琳就是马伊,马伊就是夏琳。
她说自己是“一定要相信的人”。大一时曾出去客串一场戏:两个女孩在学校边的大排档吃饭,看到菜单上标着“熊掌:2000元”。她演的角色以为熊掌20元,那就点一个试试。结果结账时老板要2000。这时按照剧本要求她要急得哭,但马伊无论如何哭不出来。导演着急了,“上甘油”。帮助演员排泪的甘油滴到眼睛里,生疼,搭档的女演员哭得稀里哗啦,但马伊的眼白都充血了,还是哭不出来。“导演说你哭,我说哭不出来。为什么?我说这个事很可笑嘛。20块钱,他说2000,我告他不就完了嘛。因为我太理智了,觉得这个情节很傻,很可笑,根本就哭不出来。”
也是从那时开始,她知道了拍戏时必须恪守的自我底线:给我一个情节,一定要相信,打心眼里相信。有些演员遇到上述情况,能凭科班学习的技术“演”过去,她也可以,但却往往还是过不了自己内心那一关,留下唏嘘和遗憾。
现在的马伊接戏很谨慎。她有自己清楚的计算和考量:拍戏这件事有好几头——或者是合作演员优秀,或者是导演出色,或者是钱多,或者是可能会得奖两头或者三头兼顾的可能性非常少,导演好、剧本好、对手演员好的,钱就不会多;钱多的,剧本基本就很烂;在已经十几年的片场生涯中,所有的可能性她几乎都尝试过。最后的结果是:非常辛苦非常煎熬地拍完了一部只为钱去的戏之后,她发誓再也不会只为挣钱而去拍戏。
但即便是身处那个“烂摊子”时,她也会帮忙使劲出各种主意,严谨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场戏。因为始终相信一点:“不能有侥幸心理——这部戏烂到不会播。这些都是我的作品,总有一天要拿出来见人的。”
只有觉得角色“真”,她才会果断赴会,全情投入。
最好的生活
当下的马伊,最喜欢在劳累一天后,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搂着女儿爱马,像一个最普通的观众一样,看电视机中带插播广告的电视剧。
那是她最惬意温暖的时光。
她从不像有些演员避讳看自己演的剧。反倒会在每个情节出现时想起拍摄现场的情景,回忆当时也许因为太冷或者太热而状态有所放松,提醒自己以后千万不要“因为当时的感觉而放松哪怕一点点,最后变成无尽的遗憾”。
她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还像从小被注重规矩的妈妈要求的一样:不能拿人家东西,不能向人家借钱,不能说谎,不能乱花钱,要自重所有的一切,都被她传承到女儿身上,滴水不漏。
采访过程中,爱马被外婆带着来探班。马伊并不会多分哪怕一分钟的时间给女儿嬉笑聊天,3岁的女儿也很懂事,不黏人,不吵不闹,静静地看着妈妈工作,跟人说话都是“嘘,小声。”偶尔和妈妈交换一个甜蜜的小眼神,便已胜过千言万语。
这是马伊最好的生活,“有一个很好的家,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是我自己能够控制的。”她顿了顿,又再次强调:“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控制。”
责任编辑:韩春丽